才 碩,時 紅,潘曉華,陳 昱,徐 濤,萬紹媛
(1.江西省灌溉試驗中心站 江西省高效節(jié)水與面源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330201;2.江西農業(yè)大學 雙季稻現(xiàn)代化生產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作物生理生態(tài)與遺傳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態(tài)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330045;3.東華理工大學,江西 南昌330013)
【研究意義】雙季稻是我國南方地區(qū)重要的農業(yè)生產模式,種植“一年兩熟”的雙季稻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以及農業(yè)生產成本和農資價格的大幅上漲,雙季稻種植面積呈現(xiàn)逐年減少趨勢,加之粗放式的水肥管理,致使稻田土壤生產力、稻米品質持續(xù)下降、農業(yè)面源污染持續(xù)加劇。在我國南方雙季稻種植區(qū),冬種綠肥和稻草還田是保持土壤肥力和減少化肥用量的有效措施,綠肥還田能夠提高土壤礦質養(yǎng)分活性[1-2],稻草還田則提高了礦質養(yǎng)分的生物有效性[3-4],兩者均能夠改善土壤質量、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5-7]?!厩叭搜芯窟M展】稻草富含大量的碳、氮、磷、鉀、硅、微量元素等養(yǎng)分成分,是一種重要的有機肥源[8]。水稻機械化收割為稻草還田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稻草還田對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化肥投入和維持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9-11]。但由于稻草中C/N較高,而N、P含量較低,稻草腐解會引起土壤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對氮素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致使土壤水解氮降低,易造成水稻生長前期氮肥供應不足、返青期延長、分蘗期推遲而影響產量[12-13]。有研究表明,稻草與豆科綠肥聯(lián)合還田能夠緩解單獨稻草還田下短暫性氮素供應不足問題,并提高水稻產量和氮素利用效率[14]。紫云英(Astra gal us s inicus L.)是我國南方稻田的主要綠肥作物,其固氮作用能夠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并對一般作物不易吸收的難溶性磷和微量元素也能夠很好地吸收效果。紫云英翻壓還田可以補充稻草腐解過程中水稻前期對氮的需求,稻草還田對種植紫云英導致的土壤鉀素下降有一定的延緩作用。可見,紫云英和稻草聯(lián)合還田具有互補作用,能夠產生更好的培肥效果和栽培效應[15-16]。【本研究切入點】當前,在農村勞動力緊缺的背景下,大力推行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是穩(wěn)定雙季稻種植的有效途徑[17]。機械化插秧是制約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重要瓶頸,機插水稻高產栽培配套技術也成為水稻栽培研究的熱點。前人在水稻機插育秧技術[18-19]、群體生長發(fā)育[20-21]、養(yǎng)分吸收[22]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在機插條件上輔以綠肥還田或稻草還田亦或三者有機結合的相關研究還相對較少?!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本研究旨在探究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對機插雙季稻葉片光合特性、植株養(yǎng)分吸收以及水稻產量品質等方面的影響,以其為水稻全程機械化以及雙季稻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實踐指導。
試驗點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在江西省灌溉試驗中心站研究基地(東經115°58′,北緯28°26′)進行,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平均氣溫約18℃,年均降水量約1 530 mm。試驗地土壤類型為沖積性黃泥土發(fā)育而成的水稻土,早稻栽插前表層土壤(0~20 cm)pH 5.47、有機質23.6 g/kg、全氮1.41 g/kg、全磷0.36 g/kg、堿解氮92.28 mg/kg、速效磷3.47 mg/kg、速效鉀167.48 mg/kg。
試驗于2013年9月—2014年11月進行,共設4個處理:①空白對照,不施化肥,綠肥與稻草均不還田(CK);②不施化肥,冬種紫云英+雙季稻草全量還田(CK+GM+RS);③化肥氮磷鉀配施,綠肥與稻草均不還田(NPK);④化肥氮磷鉀配施,冬種紫云英+雙季稻草全量還田(NPK+GM+RS)。試驗采用大田試驗,小區(qū)面積200 m2,3次取樣重復?;实租浥涫┎捎卯?shù)仉p季稻優(yōu)化施肥模式[23],即單施純氮180 kg/hm2,按基肥∶分蘗肥∶穗肥=5∶3∶2施用;磷肥(P2O5)用量為67.5 kg/hm2,做基肥一次性施用;鉀肥(K2O)用量為150 kg/hm2,按基肥∶穗肥=9∶11施用。
供試紫云英品種為“余江大葉”,于2013年9月30日按照30 kg/hm2的播種量均勻撒播,2014年4月2日連同前茬晚稻稻草翻壓還田,翻耕時實測處理②和④的紫云英鮮草產量分別為32.25 t/hm2和33.80 t/hm2,鮮草平均干物質含量為9.50%,平均氮磷鉀養(yǎng)分含量分別為3.33,0.20,3.78 g/kg。稻草均在機械收獲時切碎還田,待后季耕作時旋耕入土,收割時實測早、晚稻稻草平均干物質量分別為5.92 t/hm2和6.19 t/hm2,早稻平均氮磷鉀養(yǎng)分含量分別為0.72,0.09,2.02 g/kg,晚稻分別為0.75,0.11,2.05 g/kg。
早、晚稻供試品種分別為中嘉早17和H優(yōu)518,使用富來威2Z-455型水稻插秧機插秧,栽插密度為30 cm和23.8 cm寬窄行距,株距為13.3 cm。早、晚稻分別為于3月24日和6月28日播種,4月17日和7月20日插秧,7月11日和10月20日收割測產。各處理除還田方式和化肥施用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1.3.1 生育期 記載主要生育時期:主要包括移栽期(transplanting stage,TS)、分蘗初期(early tillering stage,ETS)、幼穗分化期(panicle initiation stage,PIS)、抽穗期(heading stage,HS)和成熟期(mature stage,MS)。
1.3.2 葉綠素含量 采用便攜式葉綠素儀(chlorophyll meter,SPAD-502)測定水稻葉片的SPAD值。分蘗初期和幼穗分化期,每小區(qū)測定長勢基本一致的倒一展開葉20片;抽穗期和成熟期,每小區(qū)測定長勢一致的劍葉20片。測定時,以每片葉的上部1/3處、中、下部1/3處SPAD讀數(shù)的平均值作為該葉片的SPAD值,取20片葉的平均值作為該小區(qū)的SPAD值。
1.3.3 葉片光合特性 于抽穗期和成熟期,使用CI-340便攜式光合測定儀測定葉片凈光合速率(photosynthesis rate,Pn)、蒸騰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氣孔導度(stomatic conductance,Gs)、胞間CO2濃度(intercellular CO2concentration,Ci),每個處理每個小區(qū)選定3片劍葉進行測定,取平均值。
1.3.4 植株N、P、K養(yǎng)分測定 將分蘗初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植株莖、葉、穗等器官烘干稱量、粉碎過篩。植株全氮用Foss-2300全自動定氮儀測定,磷素采用鉬銻抗比色法,鉀素測定用火焰光度計法。
1.3.5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成熟期采用五點法每小區(qū)考查120蔸,計算有效穗數(shù);并根據(jù)平均有效穗數(shù)取5蔸進行考種,考察穗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質量;另外每個處理隨機選取3點,每點割6 m2測定實際產量。
1.3.6 稻米品質 將當年收獲的稻谷儲存半年后寄送中國農業(yè)部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武漢)委托測定其品質指標。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堊白粒率、堊白度、粒型(粒長/粒寬)、糊化溫度(以堿消值級表示)等指標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7891—1999優(yōu)質稻谷》和農業(yè)部部頒行業(yè)標準《NY/T593—2002食用稻品種品質》檢測。
水稻N、P、K養(yǎng)分利用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采用Excel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與制圖,運用SPSS 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檢驗和方差分析。不同處理之間的多重比較采用最小顯著性檢驗(Duncan)法,以不同小寫字母表示達到P<0.05顯著差異水平。表中數(shù)據(jù)為平均值±標準差。
由圖1可知,機插早、晚稻不同生育期各處理葉片葉綠素含量由大到小順序為NPK+GM+RS、NPK、CK+GM+RS和CK,且不同處理間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晚稻成熟期除外)。不施肥條件下,早、晚稻CK+GM+RS處理不同生育期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增幅均以成熟期最大,分別為6.39%和3.47%;施肥條件下,早、晚稻NPK+GM+RS處理不同時期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增幅范圍分別為2.82%~5.82%、1.46%~4.05%,且最大增幅分別為成熟期和幼穗分化期??梢姡G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可以提高機插雙季稻不同生育階段的葉片葉綠素含量。
圖1 綠肥與稻草還田對雙季稻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green manure cultivation and rice straw retention on SPAD of double rice
從圖2可以看出,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對機插早、晚稻抽穗期和成熟期葉片光合特性產生一定影響。從凈光合速率可以看出,不施肥條件下,早、晚稻CK+GM+RS處理抽穗期葉片光合速率分別顯著增加7.48%、3.99%,成熟期分別顯著增加7.50%、20.44%;施肥條件下,早、晚稻NPK+GM+RS處理成熟期葉片凈光合速率分別增加10.36%和12.78%。從蒸騰速率可以看出,早、晚稻CK+GM+RS處理成熟期葉片蒸騰速率較CK處理分別增加1.41%、5.50%,NPK+GM+RS處理較NPK處理分別增加5.37%、5.15%。從氣孔導度可以看出,與CK處理相比,早稻CK+GM+RS處理抽穗期和成熟期葉片氣孔導度分別增加0.68%和9.92%,晚稻分別顯著增加1.77%和19.11%;與NPK處理相比,早稻NPK+GM+RS處理抽穗期和成熟期葉片氣孔導度分別顯著增加1.68%和4.61%,晚稻分別顯著增加2.56%和12.91%。從胞間CO2濃度可以看出,與CK處理相比,早稻CK+GM+RS處理抽穗期和成熟期葉片胞間CO2濃度分別顯著增加1.47%和4.17%,晚稻分別顯著增加1.62%和3.04%;與NPK處理相比,早稻NPK+GM+RS處理抽穗期和成熟期葉片胞間CO2濃度分別顯著增加1.35%和2.88%,晚稻分別顯著增加2.84%和2.92%。說明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可以提高機插雙季稻葉片光合作用。
圖2 綠肥與稻草還田對雙季稻葉片光合特性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green manure cultivation and rice straw retention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rice
由表1可知,機插早、晚稻分蘗初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群體氮、磷、鉀吸收量由大到小順序為NPK+GM+RS、NPK、CK+GM+RS和CK。不施肥條件下,早、晚稻CK+GM+RS處理分蘗初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的群體氮、磷、鉀吸收量均顯著增加,且增加幅度較大,早稻增幅范圍分別為18.55%~50.13%、34.11%~78.00%、16.84%~51.13%,晚 稻 分別 為6.81%~14.94%、10.45%~29.13%和10.25%~15.73%。施肥條件下,早稻NPK+GM+RS處理不同生育期群體氮、磷、鉀吸收量均顯著增加,其中氮吸收量以分蘗初期增幅最大,磷、鉀吸收量以幼穗分化期增幅最大;晚稻NPK+GM+RS處理分蘗初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的群體氮、磷、鉀吸收量均顯著增加,且增幅較大,增幅范圍分別為4.84%~15.20%、6.03%~24.49%和5.59%~15.26%。
表1 綠肥與稻草還田對機插雙季稻氮磷鉀養(yǎng)分吸收的影響Tab.1 Effects of green manure cultivation and rice straw retention on N,P and K nutrient uptake of machine-transplanted double-season rice
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對機插雙季稻養(yǎng)分利用效率產生一定影響(表2)。在氮素利用方面,與CK相比,早、晚稻CK+GM+RS處理的收獲指數(shù)均有所增加,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則降低,且僅晚稻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與NPK相比,早、晚稻NPK+GM+RS處理的收獲指數(shù)、表觀利用率、農學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有所增加,但整體差異不大,僅早、晚稻農學利用率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在磷素利用方面,早、晚稻CK+GM+RS處理的收獲指數(shù)較CK處理分別顯著增加2.59%、5.62%,百千克籽粒需磷量分別顯著降低4.26%、5.26%;與NPK處理相比,早稻NPK+GM+RS處理的收獲指數(shù)、表觀利用率、農學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分別增加0.17%、4.65%(P<0.05)、8.16%(P<0.05)和0.99%,晚稻分別增加1.27%、2.57%、5.93%(P<0.05)和3.31%,早、晚稻百千克籽粒需磷量差異不大。在鉀素利用方面,與CK相比,早、晚稻CK+GM+RS處理的收獲指數(shù)分別增加5.28%(P<0.05)、5.86%,百千克籽粒需鉀量分別降低0.37%、1.03%(P<0.05);與NPK處理相比,早稻NPK+GM+RS處理的收獲指數(shù)和農學利用率分別顯著增加7.66%和8.13%,晚稻農學利用率顯著增加5.93%,早、晚稻百千克籽粒需鉀量差異不顯著。
表2 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對機插雙季稻養(yǎng)分利用效率的影響Tab.2 Effects of winter green manure cultivation and rice straw retention on N,P and K nutrient uptake amount of machine-transplanted double-season rice
由表3可知,與CK處理相比,早稻CK+GM+RS處理的產量增加0.24 kg/hm2(增幅8.57%),晚稻產量增加0.29 t/hm2(增幅6.71%);與NPK處理相比,早稻NPK+GM+RS處理的產量分別增加0.44 t/hm2(增幅5.39%),晚稻產量增加0.22 t/hm2(增幅2.56%)??梢姡G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可以增加雙季機插稻產量,且早、晚稻各處理間產量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
表3還表明,機插雙季稻各處理結實率和千粒質量表現(xiàn)的規(guī)律與單位面積有效穗數(shù)和每穗粒數(shù)表現(xiàn)規(guī)律不一致,其中結實率和千粒質量由大到小順序為CK+GM+RS、C、NPK+GM+RS和NPK,而單位面積有效穗數(shù)和每穗粒數(shù)則相反。與CK處理相比,早稻CK+GM+RS處理的有效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質量分別增加8.81%、9.64%、1.03%和0.82%,晚稻分別增加4.30%、4.16%、1.09%和0.15%;與NPK處理相比,早稻CK+GM+RS處理的有效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質量分別增加1.75%、1.82%、1.03%和0.72%,晚稻分別增加1.51%、1.46%、2.99%和0.51%。方差分析表明,除千粒質量外,有效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結實率處理間差異顯著。
表3 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對機插雙季稻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Tab.3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green manure cultivation and rice straw retention on grain yield and components of machine-transplanted double-season rice
由表4可知,綠肥和稻草聯(lián)合還田對機插雙季稻稻米品質產生一定影響。在稻米加工品質方面,與CK處理相比,早稻CK+GM+RS處理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別增加0.34%、0.57%和19.26%,晚稻分別增加0.56%、0.38%、3.64%;與NPK處理相比,早稻NPK+GM+RS處理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別增加0.66%、0.84%、9.01%,晚稻分別增加0.41%、0.48%、3.32%。在稻米外觀品質方面,機插早、晚稻粒長和長寬比處理間均無差異,堊白度由小到大均依次為NPK+GM+RS、NPK、CK+GM+RS和CK;與CK處理相比,早稻CK+GM+RS處理的堊白粒率和堊白度分別降低1.09%和3.88%,晚稻分別顯著降低6.96%和6.00%;與NPK處理相比,早稻NPK+GM+RS處理的堊白粒率和堊白度分別顯著降低1.88%和10.29%,晚稻分別降低10.17%和8.60%。在蒸熟食用品質方面,機插早晚稻直鏈淀粉和膠稠度處理間均差異顯著,而堿消值處理間差異不顯著;機插早、晚稻稻米直鏈淀粉含量由小到大均依次為NPK+GM+RS、NPK、CK+GM+RS和CK的變化規(guī)律,而膠稠度則相反;與CK處理相比,早、晚稻CK+GM+RS處理的直鏈淀粉含量分別降低0.59%、4.08%,膠稠度分別增加6.67%、3.30%,堿消值分別降低2.03%、2.41%;與NPK處理相比,早、晚稻NPK+GM+RS處理的直鏈淀粉含量分別降低0.47%、2.34%,膠稠度分別增加12.64%、4.05%,堿消值分別降低4.23%、9.22%。
表4 綠肥與稻草還田對機插雙季稻稻米品質的影響Tab.4 Effects of different winter green manure cultivation and rice straw retention treatments on quality of machine-transplanted double-season rice
光合作用是作物生長發(fā)育和產量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光合速率是衡量葉片光合作用強弱的重要指標[24],葉片光合作用與葉綠素含量、蒸騰速率、氣孔導度等具有密切的關系[25-26]。研究表明,在傳統(tǒng)手工移栽方式下,稻草還田可以提高水稻葉片葉綠素含量、葉片ATP酶的活性以及葉片光合速率,從而提高物質的轉運能力,促進同化物向籽粒中運輸[27-28],綠肥還田也能夠提高水稻各時期葉綠素含量、葉片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水分利用率[29],兩者聯(lián)合還田則能夠顯著提高早、晚稻抽穗后葉片葉綠素含量和凈光合作用[30]。本研究表明,在機插條件下,無論是不施化肥還是單施化肥的基礎上,進行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均能夠增加早、晚稻各生育階段葉片葉綠素含量,同時還能夠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葉片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和胞間二氧化碳濃度,且抽穗期和成熟期葉片葉綠素含量與凈光合速率顯著正相關,其中抽穗期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r=0.951*和r=0.975*,成熟期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r=0.991**和r=0.981*。可見,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對雙季機插稻葉片葉綠素含量和光合特性起到協(xié)調促進的作用。
綠肥和稻草是農田重要的有機肥料資源,兩者聯(lián)合還田在水稻增產、養(yǎng)分吸收利用及土壤培肥等方面已有相關報道[16,30],但在機插水稻上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表明,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較單施化肥提高了機插雙季稻各生育期群體氮磷鉀吸收量以及收獲指數(shù)和生理利用率,尤其顯著提高了生育前期的群體養(yǎng)分吸收量和農學利用率,其中早晚稻幼穗分化期氮磷鉀吸收量分別提高8.03%和10.71%、55.21%和24.49%、10.26%和9.91%,農學利用率分別提高8.15%和5.95%、8.16%和5.93%、8.13%和5.93%。可見,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能夠促進機插早晚稻生育前期氮磷鉀養(yǎng)分吸收,并有利于抽穗期和成熟期養(yǎng)分的積累和運輸,最終提高了機插雙季稻的養(yǎng)分利用效率。其原因可能是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改善了土壤氮素供應過程,使得養(yǎng)分釋放動態(tài)與作物營養(yǎng)特性一致,促進了前期養(yǎng)分的吸收利用與干物質積累,保持后期有較高的葉綠素含量水平,保證了后期光合產物的有效供給,從而實現(xiàn)養(yǎng)分吸收與利用的同步提升。
大量研究表明,綠肥和稻草單獨還田均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產量[2,6,11,31],兩者聯(lián)合還田的增產效果更佳[14-16]。本研究表明,與單施化肥相比,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顯著提高了機插雙季稻產量,早、晚稻分別增產5.39%和2.56%。前人研究[22,32-33]認為,水稻產量與結實期光合生產能力和光合產物的轉運以及氮磷鉀養(yǎng)分的累積與分配密切相關。范淑秀和陳溫福[34]研究證明,水稻產量依賴于后期葉片的光合作用,也就是保持較高的葉綠素含量水平有利于提高產量。本試驗結果顯示,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條件下,早晚稻產量與抽穗期(r=0.997**和r=1.000**)和成熟期(r=0.987*和r=1.000**)葉片葉綠素含量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與抽穗期(r=0.926和r=0.977*)和成熟期(r=0.960*和r=0.977*)葉片凈光合速率相關性較大,說明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提高機插雙季稻產量的原因在于提高了水稻生育后期葉片葉綠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氮磷鉀的吸收和利用對水稻產量形成至關重要,水稻各生育期對氮磷鉀的吸收及結實期各養(yǎng)分轉運間均存在顯著的協(xié)同效應,且與產量呈顯著正相關[35]。本研究表明,機插水稻產量與抽穗期(r=0.981**、r=0.991**、r=0.985**)和成熟期(r=0.983**、r=0.996**、r=0.989**)群體氮、磷、鉀吸收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說明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促進抽穗期和成熟期群體氮磷鉀養(yǎng)分的吸收,這也是機插雙季稻產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稻米品質主要由品種自身的遺傳物質決定,同時也受生長環(huán)境及栽培措施的影響[36]。有研究發(fā)現(xiàn)綠肥或稻草單獨還田會對水稻品質產生一定影響,湯文光等[37]通過6年定位試驗發(fā)現(xiàn),采用冬種綠肥翻壓模式可以提高雙季稻米品質,較冬閑模式增加了稻米出糙率、整精米率、膠稠度和直鏈淀粉含量,降低了堊白米率和堊白大小,而精米率和蛋白質含量則表現(xiàn)不一致。王蘇影等[7]研究認為,稻草全量還田在增加水稻產量的同時,也提高了稻谷的加工品質、食味品質和營養(yǎng)品質。劉威[38]研究了綠肥和稻草聯(lián)合還田對水稻稻米品質的影響,認為兩者聯(lián)合還田較單施化肥可以提高稻米糙米率、直鏈淀粉、蛋白質含量以及糊化溫度,但改善稻米品質指標的差異均不顯著。本研究結果表明,不論是不施化肥還是單施化肥,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處理均提高了機插雙季稻稻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膠稠度,降低了堊白度、堊白粒率、直鏈淀粉含量及堿消值級,從而全面提高了機插水稻稻米加工品質、外觀品質和蒸熟食用品質。
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對雙季機插稻的光合特性、養(yǎng)分吸收利用和產量品質產生顯著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4個方面:1)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能夠提高早、晚稻各生育階段葉片葉綠素含量以及生育后期葉片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和胞間二氧化碳濃度,且抽穗期和成熟期葉片葉綠素含量與凈光合速率顯著相關;2)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能夠促進機插早、晚稻生育前期氮磷鉀養(yǎng)分吸收,并有利于抽穗期和成熟期養(yǎng)分的積累和運輸,從而提高氮磷鉀養(yǎng)分利用效率;3)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較單施化肥顯著提高了機插水稻產量,早、晚稻產量分別增加5.39%和2.56%,其增產的原因在于提高了水稻生育后期葉片葉綠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以及群體氮磷鉀養(yǎng)分的吸收與利用;4)綠肥與稻草聯(lián)合還田提高了機插早、晚稻稻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膠稠度,降低了堊白度、堊白粒率、直鏈淀粉含量及堿消值級,從而提高了機插雙季稻稻米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