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素琪張莉莉唐春萍沈志濱陳艷芬溫玉瑩侯 捷江 濤
(1.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2.廣東藥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廣州510006; 3.廣州市新藥篩選模型系統(tǒng)建設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510006; 4.廣東省局部精確給藥系統(tǒng)工程中心,廣東廣州510006)
皮膚癬菌是一種致病真菌,可侵入角質結構,感染、皮膚、毛發(fā)和指甲,表現(xiàn)為皮膚出現(xiàn)明顯化膿性滲出、結痂、潰瘍、角質化、毛囊炎及各種癬等[1]。近年來,由于貓、犬等寵物與人類接觸越發(fā)密切,皮膚癬菌病發(fā)病率急劇增加[2]。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 是皮膚癬菌最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可引起犬皮膚真菌病和人體淺部真菌病,是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菌[3]。目前臨床上對于皮膚癬菌所導致的疾病用藥仍以丙烯胺類、咪唑類等化學藥物為主,但隨著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和耐藥率的逐年上升[4],臨床上需要尋求新的抗M.canis藥物。
香鱗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L.) Schott.為多年生蕨類植物,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等地,且資源豐富。民間使用香鱗毛蕨作為藥用植物的歷史已有幾十年,現(xiàn)代研究證實了香鱗毛蕨對老年性皮膚瘙癢、各種皮膚病的治療效果顯著[5],它被稱作“皮膚病的克星”。近年國內學者對香鱗毛蕨多有研究,主要圍繞其抗菌活性成分篩選,但關于其抗犬小孢子菌作用的研究和有效部位仍不十分明確。因此,本課題組前期初步探究了香鱗毛蕨有效部位體外抗M.canis的作用并對其進行成分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M.canis有一定體外抑菌效果,其機制可能是通過影響麥角甾醇的合成或破壞細胞的完整性而實現(xiàn)[6]。經(jīng)高效液相色譜電噴霧四極桿飛行時間串聯(lián)質譜(HPLC-ESI-QTOFMS) 法測定,香鱗毛蕨有效部位的主要活性成分為14 種間苯三酚類衍生物[7]。前期研究僅有2 株標準菌株和1 株臨床菌株[6],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菌株的MIC 存在菌株依賴性[7],新化合物的目標病原菌需多株臨床分離菌進行MIC 測定[8],目前缺乏其對大量M.canis菌株數(shù)研究,并且仍未見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M.canis的動態(tài)抗菌作用和體內抗菌作用研究報道。因此,本實驗通過瓊脂擴散法、試管藥基法和微量稀釋法評價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12 株標準臨床菌株的的體外抗M.canis作用,采用時間-殺菌曲線法評價其動態(tài)抗M.canis作用;建立M.canis致豚鼠體癬模型,評價香鱗毛蕨有效部位的體內抗M.canis作用,以期為香鱗毛蕨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實驗依據(jù)。
1.1 菌株 犬小孢子菌標準菌株4 株,編號分別為CMCC (F) M2C、CMCC (F) M3C、CMCC(F) M3d、CBS 113489,臨床分離菌株8 株,編號分別 為3219、5978、7855、5814、3586、6642、6178、7089 和近平滑念珠菌(編號ATCC22019)均購自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南京皮膚病研究院。臨床菌株經(jīng)過Wood's 燈檢查和真菌培養(yǎng)等試驗[9]鑒定為M.canis。
1.2 動物 Hartley 普通級豚鼠90 只,雌性各半,體質量350~400 g。實驗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粵) 2014-0035,合格證號44411600001444,購自廣東省醫(yī)學實驗動物中心。
1.3 藥物與試劑 香鱗毛蕨采自中國黑龍江省,經(jīng)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張德連教授鑒定為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 (批號XLMJ-20171007);硝酸咪康唑(純度>99.2%,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70211);氟康唑注射液(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A434403);空白基質(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化學教研室,批號170708);硝酸咪康唑(達克寧) [20 g/支(每克含硝酸咪康唑0.02 g),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70309726];氯化鈉(廣州化學試劑廠,批號20171004);RPMI-1640(美國Gibco 公司,批號1786045);PDA (青島海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批號20171128);青鏈霉素混合液(雙抗水) (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170718)。
1.4 儀器 血球計數(shù)板(上海市求精生化試劑儀器有限公司);YXQ-LS-18SI 型手提式壓力蒸汽滅菌鍋(上海博訊實業(yè)有限公司);光學顯微鏡[麥克奧迪(廈門) 醫(yī)療診斷系統(tǒng)有限公司];DHP-9032B 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SW-CJ-1F 超凈工作臺(蘇州安泰空氣技術有限公司)。
2.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體外抗M.canis作用的研究
2.1.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制備 取香鱗毛蕨地上部位經(jīng)乙醇提取和工藝富集純化后制得浸膏,其主要物質成分為間苯三酚類,經(jīng)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總間苯三酚質量分數(shù)58%[7]。取香鱗毛蕨有效部位浸膏1.890 g 溶于10 mL 95%乙醇中,配成質量濃度為189 mg/mL 的貯備液。實驗時再用培養(yǎng)基稀釋至所需濃度使用,使溶劑濃度≤1%。
2.1.2 菌懸液制備 參考文獻[6] 關于M.canis的培養(yǎng)條件,將M.canis菌株用PDA 培養(yǎng)基于30℃恒溫培養(yǎng)箱中孵育14 d,2 次傳代活化菌株。輕刮菌落并移至無菌研磨器中,加入0.85% 無菌生理鹽水1 mL,研磨。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將菌懸液濃度調至所需濃度。
2.1.3 瓊脂擴散法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用95%乙醇稀釋成濃度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高、中、低劑量(0.189、0.095、0.047 g/mL),設溶媒95% 乙醇作陰性對照組。按瓊脂擴散法[10]進行操作后于30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孵育7~14 d,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直徑。
2.1.4 試管藥基法 將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儲備液等比稀釋成8 個濃度梯度,范圍為23.525~0.184 mg/mL,硝酸咪康唑配制8 個濃度梯度,范圍為2.496~0.019 5 μg/mL。參照黃奕曦方法[11]制作含藥培養(yǎng)基、陽性對照(生長對照管) 和陰性對照(空白對照管),除空白對照管外,各試管分別加入1.0×106CFU/mLM.canis菌懸液50 μL,于30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 d,讀取MIC 值。將3 mL液體培養(yǎng)基倒入無菌落生長的含藥培養(yǎng)基試管斜面中,接種環(huán)輕刮培養(yǎng)基表面,充分振蕩后倒入無菌試管,于30 ℃孵育14 d,判讀MFC 值。
2.1.5 微量液基稀釋法 將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儲備液等比稀釋成10 個濃度梯度,香鱗毛蕨有效部位范圍為0.007 3~3.737 6 mg/mL,硝酸咪康唑配制10 個濃度組,范圍為0.019 5~9.984 μg/mL,按M38-A2 方案操作后將96 孔板置于35 ℃孵育5 d,進行MIC 判讀。同時使用質控藥物氟康唑對質控菌近平滑念珠菌(ATCC22019) 做質量控制,質控菌株MIC 在1~4 μg/mL 范圍內方可判斷試驗的可靠性。取判讀后大于MIC 的各孔中的液體100 μL,接種于PDA 固體培養(yǎng)基上,30 ℃繼續(xù)孵育14 d,判讀MFC 值。
2.2 時間-殺菌曲線 參考文獻[12] 報道方法,并做稍微調整。1 800 μL 含藥培養(yǎng)基加入5×105CFU/mL 的CMCC (F) M3d 菌懸液200 μL,配制成5 組,即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低劑量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硝酸咪康唑組及生長對照組(含RPMI-1640),于30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孵育培養(yǎng)。培養(yǎng)0、2、4、8、12、24、48、72、96 h 取樣,樣品研磨成菌絲混懸液,稀釋10 倍后取20 μL 接種于PDA 培養(yǎng)基中,30 ℃培養(yǎng)7 d,菌落計數(shù)法記錄菌落個數(shù),計算菌液濃度。以時間為橫坐標,Log10CFU/mL 為縱坐標,繪制時間-殺菌曲線。實驗操作平行重復3 次。
2.3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體內抗M.canis作用的研究
2.3.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的制備 取空白基質置于水浴鍋中,60 ℃水浴加熱熔化,加入適量香鱗毛蕨有效部位浸膏,攪拌均勻,冷凝至半固體狀態(tài)。分別按上述方法制備不同濃度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各100 g,濃度分別為0.189、0.094 5、0.047 3 g/g,避光密封保存,備用[13]。
2.3.2M.canis致豚鼠體癬模型的建立 Hartley豚鼠在實驗環(huán)境中飼養(yǎng)適應3 d。脫毛膏脫毛使之形成大小約4 cm×4 cm 的方形無毛區(qū)域。24 h 后用消毒并滅菌后的砂紙打磨至脫毛區(qū)點狀滲血。吸取1×108CFU/mL 的菌懸液0.2 mL,滴注于皮膚皮損滲血處,以無菌棉簽涂布均勻。接種7 d 后,參考文獻[14],對每只豚鼠進行皮膚病變評分,無炎癥反應及鱗屑記0 分;少數(shù)丘疹,有細小鱗屑記1分;紅斑丘皰疹、紅斑融合,中等程度鱗屑記2分;紅斑丘疹或呈島狀散在,大量鱗屑記3 分;大量紅斑分布,鱗屑致密,局部出現(xiàn)糜爛甚至形成伴有出血記4 分。
2.3.3 分組及給藥 按皮損評分分值將實驗動物進行隨機分組,每組14 只,即模型組、硝酸咪康唑(達克寧) 陽性對照組、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低、中、高劑量組(0.047 3、0.094 5、0.189 g/g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另設正常對照組14 只,不做任何處理。分組后涂抹相應藥物,每日早晚各涂1 次,每次涂乳膏約為0.4 g/只,連續(xù)用藥21 d。給藥第7、14、21 天對每只豚鼠病灶皮膚進行肉眼評分。
2.3.4 病原學檢查 豚鼠局部皮膚酒精消毒,刮取背部病灶少許鱗屑或拔取病灶部位毛發(fā)浸漬于配置好的雙抗水中2~3 min,在超凈臺中取出放置于含雙抗的沙氏培養(yǎng)皿中,將培養(yǎng)皿放入30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觀察其菌落生長狀況和形態(tài)。若無菌落生長,則記為陰性,若有菌落生長則記為陽性[13]。真菌學轉菌學= (每組培養(yǎng)陰性數(shù)/每組感染動物總數(shù)) ×100%。
2.3.5 組織病理學檢查 分組給藥第7、14 天各組隨機取2 只豚鼠處死;21 d 后各組豚鼠全部處死,用75%酒精消毒處死的豚鼠背部感染區(qū)皮膚,每只剪下1.5 cm×1.5 cm 的方形皮損,放置75%乙醇中浸泡2~3 min,經(jīng)無菌生理鹽水洗凈后,用中性甲醛固定,制備病理切片,進行PAS 染色觀察皮膚組織中的真菌菌絲及孢子。
2.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各組間皮膚病變學評分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各組間轉陰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M.canis抑菌圈的影響 從表1 可見,溶劑對照組無明顯抑菌圈,與溶劑對照組比較,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不同濃度對犬小孢子菌產(chǎn)生不同大小的抑菌圈,濃度越高,抑菌圈直徑越大。
表1 抑菌圈直徑(, n=3)Tab.1 Sizes of inhibition zone (, n=3)
表1 抑菌圈直徑(, n=3)Tab.1 Sizes of inhibition zone (, n=3)
注:“—”表示無抑菌圈。
3.2 試管藥基法測定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M.canis的MIC 和MFC 的影響 空白培養(yǎng)基對照管無菌落生長,生長對照管菌落生長良好。如表2 所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12 株M.canisMIC 范圍為0.185~1.477 mg/mL,MFC 范圍為0.369~2.954 mg/mL。硝酸咪康唑對12 株M.canis的MIC 和MFC 范圍都為0.156~1.25 μg/mL。
3.3 微量稀釋法測定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M.canis的MIC 和MFC 值的影響 實驗平行條件操作下,氟康唑對質控菌株的MIC 值為1~4 μg/mL,符合CLSI M38-A2 標準。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12株M.canis的MIC 范圍為0.157 4~1.26 mg/mL,MFC 范圍為0.472 5~1.89 mg/mL;硝酸咪康唑對12 株M.canis的 MIC 范圍為 0.312 5~0.625 μg/mL,MFC 范圍為0.312 5~1.25 μg/mL。見表3。
表2 試管藥基法測定MIC 和MFC 值(n=3)Tab.2 MIC and MFC values by tube dilution method(n=3)
表3 微量稀釋法測定MIC 和MFC 值(n=3)Tab.3 The MIC and MFC values by microdilution method(n=3)
3.4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M.canis時間-殺菌曲線的影響 由圖1 可見,生長對照組菌落數(shù)濃度在4、8 h 有下降趨勢,12 h 后持續(xù)增長。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低劑量組24 h 前菌落計數(shù)濃度有降低趨勢,48 h 后小趨勢上升,但與生長對照組相比上升不明顯。硝酸咪康唑組及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中劑量組菌落計數(shù)濃度持續(xù)降低,但直到96 h 仍有菌落生長。香鱗毛蕨有效部位高劑量組下降趨勢明顯,72 h 時平皿培養(yǎng)基上已無菌落生長,與起始接種量比,菌液濃度減少達到99.9%,能完全殺死M.canis。
圖1 各組時間-殺菌曲線圖Fig.1 Time-fungicidal curve of each group
3.5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體內抗M.canis作用的研究
3.5.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對豚鼠皮膚病變評分的影響 各皮損評分值所代表的情況見圖2,各組皮膚病變評分見表4。豚鼠感染M.canis第8 天出現(xiàn)紅斑丘疹融合,大量鱗屑致密布滿病灶部位,此時開始給藥治療。給藥第14、21 天,與模型組比較,各給藥 組病變 評分下 降 (P<0.05,P<0.01)。
圖2 各皮損分值代表的情況Fig.2 Situation revealed by the score of each skin lesion
表4 各組豚鼠皮損評分(, n=10)Tab.4 Skin lesion score of guinea pigs in each group (, n=10)
表4 各組豚鼠皮損評分(, n=10)Tab.4 Skin lesion score of guinea pigs in each group (, n=10)
注: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
3.5.2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對豚鼠感染模型真菌學轉陰率的影響 由表5 可見,給藥第7 天,與模型組相比,各給藥組真菌學轉陰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14 天,咪康唑組、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高劑量組真菌轉陰率升高(P<0.05);第21 天,各給藥組真菌轉陰率均升高(P<0.05,P<0.01)。
表5 各組豚鼠真菌學轉陰率(n=10)Tab.5 Negative fungal conversion rates of guinea pigs in each group (n=10)
3.5.3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對豚鼠病變組織病理學的影響 給藥7 d,各組皮膚角質層內和毛囊內仍見大量孢子與菌絲;給藥14 d,各給藥組皮膚組織中孢子與菌絲減少,香鱗毛蕨有效部位高劑量組基本不見菌絲和孢子;給藥21 d,模型組皮膚組織中仍見孢子與菌絲,而各給藥組基本無明顯孢子與菌絲。見圖3。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寵物熱不斷上升,M.canis所致真菌病的發(fā)病率日益升高,且其傳染性強,一定條件下可在特定人群引起泛發(fā)性淺部真菌?。?5]。常用的許多抗真菌藥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且菌株耐藥現(xiàn)象日益嚴重。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抗M.canis新型抗菌藥物的篩選、研發(fā),中藥抗真菌藥物具有廣闊的研發(fā)前景。
圖3 各組皮膚組織PAS 染色(×100)Fig.3 PAS staining of skin tissue in each group (× 100)
目前關于中藥對M.canis的體外抗菌作用研究[6-7]已逐漸增多,但中藥化學成分復雜,影響體外抑菌試驗結果判定因素較多[16]。為提高試驗結果的準確度和可信度,本研究采用試管藥基法和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CLSI) 推出的M38-A2方法測定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12 株M.canis的MIC 和MFC 值,結果表明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12株M.canis均有一定的抑菌和殺菌作用。另外,時間-殺菌曲線法可反映藥物抗真菌活性的速度和程度隨時間變化的過程,為確定藥物濃度與時效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據(jù)[17]。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藥物濃度的升高,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M.canis的抑制作用增大,起效時間縮短,香鱗毛蕨有效部位高劑量組有明顯殺菌作用,以上結果提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M.canis的抑制作用呈劑量依賴性。
在中藥抗菌藥物研究中,體內外抗菌實驗結果并不完全一致[16],因此建立體內動物模型極其重要。本研究 參照金 星姬等[14]的報道,采 用1×108CFU/mL 的菌液濃度接種感染,選擇了M.canis標準株CMCC (F) M3d 建立了豚鼠體癬模型。由于目前并無統(tǒng)一的M.canis致動物感染評分標準,本研究參考皮膚癬菌相關文獻[13],以皮損評分、真菌學轉陰率和組織病理形態(tài)學來綜合評價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M.canis致豚鼠體癬模型的療效。研究結果表明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可顯著減輕豚鼠皮膚病變程度,提高真菌學轉陰率,減少PAS染色的孢子數(shù)和菌絲數(shù)。以上研究提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體內抗M.canis效果良好,并具有一定的量效關系。
本實驗采用體外多種方法和體內M.canis致豚鼠體癬模型評價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M.canis的抗菌作用,證實了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M.canis有一定抑菌和殺菌作用,以期為治療M.canis引起的皮膚癬菌病的研究和香鱗毛蕨的開發(fā)利用提供實驗依據(jù)。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香鱗毛蕨有效部位抗M.canis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