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向莉莉 通訊員 楊月紅
農網改造。 資料圖
4 月13 日,看著提灌站汩汩流水涌入自家玉米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天坪村村民董啟聰笑得合不攏嘴,今年新種下的30 畝烤煙、玉米、洋芋地讓他奔富勁頭十足。
為了讓更多的村民能像董啟聰一樣,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正集中力量攻克“三區(qū)兩州”深度貧困地區(qū)電網建設最后的“硬骨頭”,高質量實現(xiàn)“6·30”全面完工的建設目標,全力以赴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收官戰(zhàn)。
4 月的川西高原,乍暖還寒,冰雪逐漸消融,草木萌動。
海拔4100 米的甘孜州巴塘縣110千伏茨中線N1 號鐵塔組立施工現(xiàn)場,一座近30 米高的鐵塔在高原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為了能趕在6 月30 日前完工,來自國網巴中供電公司的400余名電力建設者奮戰(zhàn)在崇山峻嶺,為藏區(qū)人民帶去文明致富的希望。
這是國網四川電力全力奮戰(zhàn)“三區(qū)兩州”深度貧困地區(qū)電網建設的縮影。自2 月15 日以來,該公司大力推進“三區(qū)兩州”深度貧困地區(qū)電網建設工程基建項目全面復工。公司建設管理“三區(qū)兩州”35 千伏及以上工程共計87 項,目前已竣工投產76 項,剩余分布在甘孜、阿壩、涼山3 個民族自治州的11 個工程正在全力攻堅,合計投資約8.16 億元。
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不僅在甘孜州,涼山州木里縣固增鄉(xiāng)的“三區(qū)兩州”電網建設也進行的如火如荼。
“一個木里,一半森林”,這是涼山州木里縣的真實寫照,木里縣域內山高路險、溝深林密,山體巖石比例達到75%。固增至沙灣110 千伏變電站35 千伏輸電線路工程是國網攀枝花供電公司援建工程中施工難度最大的項目,堅硬巖石上的塔基開挖一直是項目總工夏越界最為擔心的問題之一。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因地制宜采取水磨鉆施工,相比傳統(tǒng)的風鎬鉆開挖效果提高了4 倍?!毕脑浇缃榻B,“項目工期緊、任務重,我們還加大工器具和人員投入,140 余人兵分各路多點作業(yè),提高工作效率。”
全面復工以來,該公司堅持“防疫復工一盤棋”的統(tǒng)籌策劃,保障工程建設物資供應,任務不變、進度不變、要求不變,全力推進“三區(qū)兩州”深度貧困地區(qū)電網建設。
“三區(qū)兩州”電網項目建設完成后,輻射區(qū)域電網質量將全面實現(xiàn)提檔升級,將有力推動深度貧困地區(qū)人民將實現(xiàn)由“用上電”向“用好電”轉變。屆時,體現(xiàn)用電質量的戶均配變容量、電壓合格率、供電可靠性這三大指標將全部達到國家標準,“電燈不亮”“機器不轉”等農村地區(qū)常見用電問題也將逐步成為歷史。
“養(yǎng)雞前十名的好手名單出來了?!? 月10 日,大涼山的喜德縣光明鎮(zhèn)阿吼村里,十分熱鬧。村委會樓前掛著“阿吼村第五屆閹雞養(yǎng)殖勞動競賽”字樣的橫幅,村民們依次排隊等待著駐村“第一書記”王小兵宣布養(yǎng)雞大賽結果。
“有了新雞苗,要好好養(yǎng),養(yǎng)好了還有更多獎勵。”在領到免費發(fā)放的雞苗后,阿吼村2 組村民阿爾說爾笑瞇了眼。
從2016 年起,國網四川電力在阿吼村扶貧工作中引入競爭激勵機制,組織起閹雞養(yǎng)殖勞動競賽。根據合作社成員養(yǎng)殖閹雞的存活率、出欄率、重量等指標進行排名,排到前10 名的合作社成員會再次以雞苗的形式進行獎勵,促進養(yǎng)殖良性循環(huán)。
近年來,按照公司“四步五路”扶貧思路,阿吼村還探索出“334”精準幫扶模式,逐漸形成了以百合、川貝母為主要支撐產業(yè)的國家電網扶貧示范產業(yè)園,打造“麗火”品牌,有力的帶動村民致富增收。2017 年,阿吼村實現(xiàn)了脫貧摘帽,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也由2015年的1500 元增加到2019 年的8979元。
像阿吼村這樣,該公司定點幫扶208 個村的扶貧工作也在緊鑼密鼓開展之后。公司先后共派出207 名駐村“第一書記”,定點幫扶208 個村,其中貧困村142 個。
在涼山州,同樣忙碌的還有會東縣天坪村扶貧工作隊員王永剛。4 月13 日,他來到天坪村一社查看仔豬養(yǎng)殖,并開展春耕春種期間安全用電檢查及宣傳活動。今年疫情防控工作開始以來,王永剛和天坪村駐村工作隊一起開展49 千米長提灌站管道的疏通工作為春耕春灌做好準備。春種季節(jié)又有灌溉資源,村民在遵守“不扎堆、不走親串戶”防疫措施前提下滿心歡喜地忙碌起來了。
在甘孜州雅江縣鄧科村,總戶數(shù)29戶中有17 戶都是建檔貧困戶,貧困率高達58%。駐村干部扎西曲迫自兩年前走馬上任后,通過積極爭取電網建設項目,因地制宜調整產業(yè)結構,多方籌措資金,在全村建設噴灌管道3.5 千米,建起了黃精、白芨等藥材基地40 畝。
2 月18 日,四川省政府宣布,包括雅江縣在內的阿壩州、甘孜州的16 個藏族聚居區(qū)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加上此前已退出貧困序列的16 個藏區(qū)縣,四川藏區(qū)實現(xiàn)了全域脫貧摘帽。
“疫情未結束,防控別大意,大家千萬要警惕!”4 月16 日,涼山州鹽源縣塘泥灣村彝族女孩潘爾色莫繼續(xù)在各個老鄉(xiāng)群中提醒道。
“她是大學生,有學問,有見識,我們信她!”村民們說起潘爾色莫,就像是自家閨女般自豪。
疫情爆發(fā)以來,潘爾色莫和村里的幾名大學生志愿者主動向駐村“第一書記”張大海申請協(xié)助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春耕時節(jié),他們還來到田間地頭,協(xié)助扶貧工作隊指導村民種植花椒等經濟作物。
張大海在說到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生們時贊不絕口,他暗自也對自己和扶貧工作隊這幾年在村里開展的適齡學子入學情況摸排、心理疏導和教育指導等工作感到滿意。
阿吼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小兵帶領村民將挑百合種子進行浸泡殺菌。 (陳婷婷 攝)
幫扶四年來,先后有像潘爾色莫一樣的61 名塘泥灣村的孩子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校園。僅在2019 年高考中,塘泥灣村就有24 名學生考上大學。
有的人,走出了大山;有的人,又回來了。
來自甘孜州的馬永祥,六年前背著書包,從雅江縣出發(fā),坐了一天的車,來到四川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國網四川技培中心)。作為“三定生”,他終于有機會走出大山學到知識?,F(xiàn)在,他已經是國網雅江縣供電分公司的一名電力工人,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照亮藏區(qū)的光和熱。
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多年來,該公司把“幫眼前”與“扶長遠”結合起來,實施“扶貧+扶智”造血式扶貧,激發(fā)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養(yǎng)、定點安置”方式招收四川藏區(qū)、彝區(qū)貧困學生,全額承擔學費、生活費,經培養(yǎng)畢業(yè)后100%進入當?shù)毓╇娖髽I(yè)就業(yè)。
4429 萬元的培養(yǎng)經費已定向培養(yǎng)835 人,畢業(yè)525 人,受益學子覆蓋甘、阿、涼“三州”36 縣,形成了“提升一個人,帶動一個家”的格局,也為提升四川藏區(qū)、彝區(qū)電網運維和優(yōu)質服務水平精準輸送了人才。
他們,將成為“三區(qū)兩州”電網建設與發(fā)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