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吃梨可能是因為“梨”和“犁”是同音的緣故。
驚蟄吃梨,有“離家創(chuàng)業(yè)”之意。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到了清雍正年間,渠家后生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chuàng)業(yè),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chuàng)業(yè)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后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chuàng)業(yè)”之意,再后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驚蟄吃梨的習俗就是民間為了應對這時多變的氣溫,提醒人們要防寒保暖、避免身體不適。由于春燥和多變的氣溫,對食用一些梨果也可以潤燥清肺,舒舒服服地度過美好的春季。
“相逢語笑夜躊躇,烹煮梨栗羞肴蔬。”宋代文學大家蘇轍與友人相聚時就選擇了梨果作為憶往昔的菜肴,可見梨果的鮮美多汁和清甜的味道是很誘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