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黎勛配
摘要:小說的教學要抓住一個核心點,進行別開生面的輻射,并移情于境,才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深入文本、身臨其境,學會關注和思考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寫作方式,再舉一反三。那么,小說的教學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關鍵詞:《故鄉(xiāng)》;長文;短教;變
小說是四大文學樣式里學生最喜愛的一種。但是,受中國小說偏重講故事和中國人喜歡聽故事的影響,中學生在讀小說時普遍存在追求情節(jié)的曲折而忽視對人物形象理解的傾向,從而導致小說閱讀停留在淺層閱讀的水平。中學生沒有仔細體會小說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小說的主題,沒有深入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就不能開掘閱讀深度,不能真正獲得閱讀水平的提高。又由于小說的篇幅往往較長,大多語文教師也就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學生圍繞小說三要素讀讀議議而已,學生也容易滿足于情節(jié)的曲折性和生動性,沒能抓住作品的關鍵點,從而浪費了閱讀教學資源,也壓抑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們對小說教學作了如下的規(guī)劃:在教學前,教師先要對小說作深入的文學層面的解讀,掌握作者創(chuàng)作的一貫追求,各名家解讀時的不同側重,再結合自己的閱讀感悟,梳理出我們的解讀取向;其次,教師還應對小說作深入的教學層面的解讀,即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接受能力、閱讀需求等的基礎上,做好教學設計。
小說的教學要抓住一個核心點,進行別開生面的輻射、深入、研討,并移情于境,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入文本、身臨其境,學會關注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寫作方式以及更多的對文學的思考,再舉一反三,那么,小說的教學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因此,今年教《故鄉(xiāng)》,我們一改過去平鋪直敘的四平八穩(wěn)的方式,抓住一個核心關鍵點“變”,通過人物的變化、環(huán)境的變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揭示小說主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盤活了全篇。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從關注情節(jié)的生動,轉變到重視探究小說豐富深刻的內涵;從關注人物的命運,轉變到重視對人物做細致的個性化評析;從關注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轉變到重視反思社會環(huán)境描寫的精妙作用。換言之,與其面面俱到,著眼廣度;不如突出重點,重視深度。這樣,不但避免了小說閱讀的泛化(淺閱讀),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深度思維的能力。一句話,使小說教學簡潔了,深刻了。
其實,教小說這樣的長課文,應該大膽放手:一者小說字面、句面的障礙很小,再者學生本來就對小說有閱讀興趣;更何況長文也不允許逐一解說。只要做到抓綱治本,就能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長文短教,精簡內容,拔疑為悟,豁然開朗。
我們的教學活動是這樣開展的。
一、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提出問題:“我”這次回故鄉(xiāng)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學生自主閱讀,再小組討論,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明確:這次回故鄉(xiāng)的最大感受是故鄉(xiāng)變了。
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1)閏土變了:由“少年英雄”變?yōu)椤爸心昴九既恕薄?/p>
(2)楊二嫂變了:由“豆腐西施”變成了“細腳伶仃圓規(guī)”。
(3)故鄉(xiāng)變了:由“神異的圖畫”變成了“蕭索的荒村”。
(4)人的關系變了:由“少年好友”變?yōu)椤案裟さ暮裾媳凇薄?/p>
具體如下圖(板書):
由上可見,一個“變”字統(tǒng)領了全篇。
師點撥:同學們,你們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嗎?如果你的故鄉(xiāng)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你肯定會想:故鄉(xiāng)為什么會變化呢?現(xiàn)在我們結合課文的閱讀,看看《故鄉(xiāng)》中的故鄉(xiāng)為什么變了,這些變化表現(xiàn)了什么?
學生結合課文閱讀,討論歸結,不難得出結論(也可以等到人物分析后再得出結論);這些變化,反映了舊中國人民的困苦生活,揭示了農村經濟破產的社會根源。
二、精讀課文,分析人物
(一)分析閏土
1.問題:小說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了閏土的變化?
2.閱讀、討論,明確:
(1)外貌
少年閏土:十一二歲,紫色的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健康壯實。
中年閏土:臉色灰黃,有很深的皺紋,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飽經風霜。
(2)動作語態(tài)
少年閏土:“手捏鋼叉……”“向猹盡力的刺去……”;很高興,說話脫口而出,滔滔不絕——活潑機智。
中年閏土:現(xiàn)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只是搖頭,默默的吸煙;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xù)續(xù),苦不堪言——遲鈍麻木。
(3)對“我”的態(tài)度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識了,分別時躲到廚房里,哭著不肯出門,送“我”貝殼和很好看的鳥毛——建立了淳樸的友情。
中年閏土:態(tài)度恭敬,稱“我”為“老爺”——可悲的厚障壁。
(4)對生活的態(tài)度
少年閏土:熱愛生活,農村生活知識豐富——無憂無慮,快樂純真。
中年閏土:要一副香爐和燭臺——悲苦無奈,寄希望于神靈。
師點撥:同學們,你們有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嗎?文中“我”兒時的好朋友閏土竟發(fā)生了這樣大的變化,“我”心中會怎樣想?
引導學生找出變化根源,體會小說主旨。
討論,明確:以上變化,揭示了農民生活的悲苦與掙扎。“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這就揭示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及社會的弊端。
(二)分析楊二嫂
1.問題:20年來,楊二嫂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2.閱讀、討論,明確:
(1)外貌變化
20年前:年輕美麗,豆腐西施。
20年后:凸顴骨,薄嘴唇,像個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2)動作
20年前:終日坐著。
20年后:冷笑、怪叫,“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p>
(3)對“我”的態(tài)度
20年前:淳樸的情感,真心的喜愛。
20年后:虛偽的吹捧,尖酸的嘲諷。
(4)對生活的態(tài)度
20年前:雖靠姿色招徠顧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20年后: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
3.質疑:小說寫了閏土的變化,為什么又寫楊二嫂的變化呢?
引導學生從二人身份地位、小說主旨方面思考。
小結:楊二嫂的變化是對閏土變化的必要補充,表明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不僅農民破產了,小市民也逃脫不了受損害的厄運。
三、再讀課文,全面掌握
(一)分析環(huán)境描寫
1.師點撥:人物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活動的,典型人物即在典型環(huán)境中形成的,人物活動受環(huán)境制約,而環(huán)境又為人物提供成長發(fā)展情節(jié),是顯示性格的舞臺。
跳讀課文,找出對故鄉(xiāng)景物的描寫,思考這些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2.生跳讀,思考、討論、作答。
明確:
(1)第二段描寫眼前故鄉(xiāng)蕭條景象,既烘托了“我”悲涼心情,又揭示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剝削壓迫給中國農村經濟帶來的災難。
(2)第六段描寫老屋的破落,揭示了生活的貧困,農村的凋敝,烘托人物悲涼心情。
(3)第十二段的景物描寫,烘托了少年閏土機智勇敢的形象,與中午閏土遲鈍麻木形成鮮明對比,突出閏土變化之大,啟發(fā)人們深思故鄉(xiāng)每況愈下,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
(4)最后一段再現(xiàn)故鄉(xiāng)神異景色,展示了對未來故鄉(xiāng)的美好憧憬,對主題深化,表現(xiàn)了“我”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熱切愿望,而這種希望又寄托在年輕一代身上。
(二)探究新生代——宏兒和水生
1.師點撥:如上文所述,眼前的故鄉(xiāng)是蕭索的,作者的美好愿望是如何寄托的?
2.生討論,明確:
寄托在宏兒和水生身上,他們親密無間,無隔膜,無等級思想。
3.引申,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正直的有良心的作家在批判現(xiàn)實的同時,也總能聚集正能量,傳唱好聲音。你能找出這樣的例子嗎?
討論,明確:
這是優(yōu)秀作家經常使用的手法。
(1)面對世人的說謊成性,安徒生把講真話的希望寄托在一個幾歲的孩子身上(《皇帝的新裝》);面對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面對父母的冷酷無情,莫泊桑把溫情寄托在若瑟夫身上(《我的叔叔于勒》)。
(2)身處魏晉南北朝時的東晉大動蕩的混亂時局,陶淵明把理想的社會,和平安寧的生活設計在世外桃源(《桃花源記》);身處20世紀初軍閥混戰(zhàn),列強橫行的舊中國,郭沫若想像出天上的街市的富裕自由生活(《天上的街市》)。
4.水生宏兒能過上幸福生活嗎?你以為呢?
課下查找有關歷史資料,寫出充分的理由。
(三)探究文中的議論
1.閱讀,找出議論句子。
明確:文中84段至88段部分句子
2.從文中“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薄艾F(xiàn)在我所謂的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嗎?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等句子中感受到的,以及全文的氛圍,都給人壓抑沉悶的感覺。那么作者把希望寄托在哪里?實現(xiàn)希望靠什么?
討論、明確:
最后一段比喻議論來看,作者把希望寄托在實踐上。告訴人們: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只有通過努力才能實現(xiàn)希望。這樣使文章主題得到深化,感情得以升華,并且富有哲理性。無論是對一個人,一個組織,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是具有普遍的真理。對我們求學的學子也是如此。
本文在初中課本中算長的課文。如果教學時面面俱到,會費時傷神,事倍功半,出力不討好,根本沒有必要。抓住一個“變”字,突出閏土(包括楊二嫂)的人物命運,同時,引導學生進入小說中的情境,讓學生在品讀時做到“處處有我”,從而很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揭示主題,學習寫法,用時少,效率高,收獲大。
總之,每篇小說都有關鍵點,只要我們找準了它的切入點,都可以做到目標明確,高效豐收。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鎮(zhèn)中心學校)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