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上海高考卷一直堅持考測論述類散文,特別是“記”體散文?!坝洝斌w散文重點在發(fā)表議論,說理富有鮮明特色。本文從如何逐層推進論點,如何圍繞主旨組織材料,如何做到論證周詳三個角度分析“記”體散文的說理特色;并指出,這三個問題既是閱讀“記”體散文的重點,也是答題時應著力思考的方向。
關鍵詞:“記”體散文;說理路徑;議論
近十年來上海高考卷選擇的非敘事類文言文閱讀的文本是:[宋]彭汝礪《愛山樓記》(2019);[明]李賢《心源亭記》(2018);[宋]張耒《進學齋記》(2017);[明]朱舜水《勿齋記》(2016);[明]高啟《靜者居記》(2015);[東漢]徐幹《治學》(2014);[唐]權德輿《許氏吳興溪亭記》(2013);[唐]柳宗元《潭州東池戴氏堂記》(2012);[宋]蘇軾《稼說送張琥》(2011);[唐]元結《九疑山圖記》(2010)。這十篇選文有八篇“記”,按照前人的分類,其中七篇是“臺閣名勝記”,一篇是“書畫雜物記”(《九疑山圖記》);另外一篇“說”是論述類文本,一篇標題“治學”雖然沒有文體標志,但很明顯也是以議論為主的文體。所以,這十篇文章的主體部分都是說理。本文以此為例,來探討古代“記”體散文的說理路徑,希望對研究文言文的閱讀與檢測,乃至議論文寫作中的邏輯說理,有所助益。
一、分析文章如何逐層推進
劉勰指出:“論如析薪,貴能破理。”[2]意思是說,論述一個問題好象劈柴一樣,可貴的是能準確地劈在紋理上。分析問題要抓住要害,才能勢如破竹。有些立意,是所有人一眼就能看懂的,文章立意止于此,意義就很有限;所以,立意要深入探索,逐層推進,作全面的分析,還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加以突破,務求得出最堅實、最可靠的結論。
我們看2015年上海秋考卷上的《靜者居記》,試題是:本文說理層層推進,請對此加以分析。
①潯陽張君來儀,以“靜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嘗屬予記之,久辭而未獲也。
②一日,與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樹翳深,庭戶虛寂,落然無囂聲??皖櫠鴩@曰:“美哉居乎!使張君不勤動于外、有以自樂而成夫靜者,非是居乎?”
③予謂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處空谷之中,棲長林之下,干戈之聲不聞,車馬之跡不至,其居靜矣。而利祿之念不忘于心,窮約之憂每拂乎慮,雖夷然而行,塊然而坐,顛倒攫攘,無異奔騖于埃壒者,子謂其果靜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鄰有歌呼之喧,門有造請之雜,心倦乎應答,身勞于將迎,其居非靜矣。而抱廉退之節(jié),慎出處之誼,雖逐逐焉群于眾人,而進不躁忽,視世之揮霍變態(tài)倏往而倏來者,若云煙之過目,漠然不足以動之,子謂其果非靜者乎?蓋靜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靜則無適而不靜,是居之靜無與于人,人之靜亦無待于居也。雖然,亦有待其居而靜者矣,然非此之謂也。《傳》曰:‘居天下之廣居。廣居,仁也。自克己以復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遷,淵靚而莫測,則其體靜矣,故曰‘仁者靜。張君之志,蓋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豈未之思乎?”
好的論述文字,都能將道理層層剝筍、逐步推進,以使道理別具一格、深入人心。分析這種層層推進的說理過程,首先要概述句意、層意或者段意,得出基本結論。分析作者如何將道理講得深刻透徹,前提是我們要清楚作者先后說了什么,關鍵是發(fā)現(xiàn)文章的意思在哪里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抓住這個變化,就能綱舉目張。
二、分析文章如何組織材料
劉勰說,“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盵3]這里所說的“源”和“干”,指的是文章的主旨和綱領?!罢伞焙汀袄碇Α奔窗才盼恼碌膶哟魏投温?,它們是必須在“源”和“干”的統(tǒng)帥下各就其位的。
2019年上海秋考卷上的《愛山樓記》,試題是:文章稱頌甯公“知所以好之者”,全文圍繞這一點展開,層層鋪墊,筆法曲折,請加以分析。
①人情得所樂則喜,然皆累于物。徇名者勞,徇利者憂,馳騁田獵者危,樂酒者荒,溺色者亡。山水可以無累矣,而好之者鮮,知所以好之者尤鮮。樵夫野老,出入耕息,日夕于是,烏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宮,深據(jù)險阻,得其形勢,烏知所以好之?
②屏山在饒州浮梁東南,其秀麗出數(shù)重,其廣綿亙數(shù)百里。其洞出于郁者為集仙,入以燭,既達,空洞深沉如大廈。溪橫其前,其清若鑒,可見毫發(fā),其音若佩玉,中律呂。
③外舅甯公宅于是,始誅茅而為庵,凌空而為橋,日與佳客游。以為未足,乃面一山之勝而作樓百尺。既成落之,四顧躊躇。山連如珠,或枯或菀,如云涌,如水波興焉,如決聚訟而車徒趣焉。日星風云,霧雨霜雪,晝夜四時之氣象消息合散于須臾。使繪畫之工以微塵為墨,曾不得其仿佛,論說之士辨周萬物,亦不能道其緒余。公方玩千里于一席,攬勝概于樽俎,幾盡之矣,不亦善乎!公曰:“吾見其高明而有容,廣大而無隅,登日出云,甘雨沾濡,草木潤澤,遍覆昆蟲?!庇柙唬骸班捣?,是知所以好之者與!”
題干明確要求我們圍繞“知所以好之者”這一點,來分析全文是怎樣組織材料布局謀篇的。分析這類文章,一定要牢牢抓住核心句“知所以好之者”——即,有人不僅喜歡某種東西,而且懂得沉醉其中的妙處。
文章第一段說,人得到了他喜歡的東西就喜悅,這是人之常情。好名者得名,好利者得利,好游玩打獵或者酒色,沉溺游玩或酒色之中,都能獲得快樂。但是,作者篇首第一句就指出“然皆累于物”,這些愛好,最后都會讓人在追逐過程中傷害自己的本性,帶來很多危險。這是第一段的第一層意思;與之對照的是另有一種東西帶來的快樂,不會發(fā)生危險。那就是自然山水,可惜有這份高雅愛好的人不多,懂得這當中樂趣的就更少了——“知所以好之者尤鮮”這個關鍵句出現(xiàn)了。最后補充一句進行強調(diào):樵夫野老耕作其間,和尚道士生活其中,然而他們未必就懂得自然山水的妙趣。這還是證明“知所以好之者尤鮮”。
按照“臺閣名勝記”的文體特點,應該是先描繪秀山樓的景致,再寄托感慨;但這類文章寫法很自由,不拘形式。本文一上來就提出問題,引人思考:追求名利聲色之樂是人之常情,卻留下了隱患,追求自然山水之樂,會其樂無窮,可惜很少有人有這份雅趣。第一段要說的核心意思就是“知所以好之者尤鮮”。第二段描寫了秀山樓美好的景觀,寥寥幾句,主要是為下文繼續(xù)討論山林之樂作鋪墊。第三段接著描寫外舅甯公住在這美好的景觀里,而且修建了一座百尺樓。甯公賞玩于此,深得山野之樂。然后,作者引用甯公自己的話,說:我在秀山樓上,看到大山上雨露滋潤,草木潤澤、百蟲滋生。——這段話揭示了甯公愛山的原因,暗示了“仁者樂山”的文化意蘊,仁者胸懷寬厚如高山,滋生并養(yǎng)育了萬物。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感嘆“嗟夫,是知所以好之者與!”與第一段感嘆的“知所以好之者尤鮮”形成對照,再次突顯了甯公的高人雅致。
我們來回顧一下,全文是怎樣圍繞“知所以好之者”這一點展開,組織材料、安排層次的:
第一段,文章由喜好外物的人多,寫到喜好山水的人少,再寫到喜好山水而“知所以好之者尤鮮”這一關鍵句。第二段,鋪寫屏山及愛山樓景色之美麗奇特,為議論做鋪墊。第三段,回到寗公在秀山樓上得到的體悟,點出寗公喜愛山水,并解釋其愛山水的原因,即甯公不僅是“好之者”,而且是“知所以好之者”。最后以作者稱頌寗公是“知所以好之者”作結,呼應開頭。全文層層鋪墊,曲折有致。
題目要求分析“如何圍繞主旨,組織材料,安排層次”,在具體閱讀中,我們要思考各段落與主旨的關系,這些段落和材料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
三、分析論述過程怎樣做到嚴謹周詳
由具體建筑、景觀引申出某個道理,既要引發(fā)讀者深入思考,還要盡可能讓讀者心悅誠服。所以,立論時應該做到嚴密,不出破綻?!傲x貴圓通”“彌縫莫見其隙”[4],就是將所有論證上可能出現(xiàn)的漏洞都堵死,做到滴水不漏,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我們以2018年上海秋考卷《心源亭記》為例,來進行分析。試題說,第③段的論述在第②段的基礎上推進了一層,請加以分析。
②噫!旨哉,“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內(nèi)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體也,茍終日蕩之,未有不濁者也;虛靈不昧者,心之本體也,茍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蕩而濁者,有時靜焉,則本體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時靜焉,則本體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靜;濁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動。然水之濁者,靜則清矣,初無用力于其間;而心之明者,雖由乎靜,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無或昏也,故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居是學者,睹“心源”之名,寧不惕然有所警哉?
第二段,開篇就發(fā)問,為什么以“心源”兩個字來命名這個亭子呢?作者自答:水的本體是清澈的,但是如果整天搖蕩它,也會變得渾濁;——有道理,作者應該不是討論井水的問題,按照“臺閣名勝”記體散文的特點,他一定要從這里引申出一點道理來。作者接著說,人心是虛靈不昧的,“虛靈不昧”是朱熹解釋《大學》的句子,意思是說人心本來是明亮清澈的。作者認為,人心被私欲蒙蔽之后,也會變得昏亂。作者的意思是:將水的透明與人心的清澈作比較。從邏輯上講,這是類比推理。這是第一層意思。作者接著說,經(jīng)過激蕩變渾濁的水,放在那里,靜置一段時間,又會澄清。那么人心呢,被私欲蒙蔽的人心,讓人也靜靜地坐在那里反省,大概也會重新找回自己的初心吧。這是第二層意思。
以上兩層,基本將要討論的問題講清楚了。但是,作者沒有停止思考,每立一論,要盡可能不留縫隙,不留邏輯的漏洞。在所有推理中,類比推理的可靠程度是比較差的,因為類比不一定能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那怎么彌縫這個漏洞呢?不能簡單類比其同,還要發(fā)現(xiàn)其異。本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請看第三段:由渾濁到清明,靠的是“靜”。這一點“人心”與“水”相似。但是“水”可以靜置一段時間變得透明,“人心”單單是“靜置”未必能變得澄澈。能發(fā)現(xiàn)不同事物的相同點,了不起;能發(fā)現(xiàn)相同之中的不同,更了不起。這樣才能將問題思考得更加深入,將觀點表述得天衣無縫。所以有了第三段“心之明者,雖由乎靜,必有主敬之功焉”。人心不可能完全像被動的“水”,“人心”是時刻變動不居的,所以要通過“學問”“求其放心”,才能達到“靜”的境界。這才是“心源亭”命名的真正原因,除了向亭中的井水學習,還要通過“學問之道求其放心”。
所以這道題可以這樣回答:第②段論述了“心”和“源”的相似處,指出兩者在本性及其變化上是相似的。第③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心”和“源”的不同處,強調(diào)了“心”的由昏復明,除“靜”之外,還必須有“主敬之功”。
綜上,我們以“記”體散文為例,分析了這類散文的說理過程,這是我們閱讀同類作品的路徑,也是我們回答相關試題的思考方向,對我們今天的論述類文本的寫作也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吳訥,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于北山,羅根澤校點,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2][3][4]劉勰:《文心雕龍》,范文瀾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作者:馮淵,上海市靜安區(qū)教育學院高中語文教研員,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
[責編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