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京楠
中風是急性腦血管病之一,指腦缺血、缺氧或出血性損傷引起的腦部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雖然早期的干預治療使得中風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但是患者往往存在較多中風后遺癥。中風后遺癥是指患者中風發(fā)作后表現(xiàn)的口歪眼斜,語言謇澀,神志不清和肢體功能障礙,對患者工作及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1]。中醫(yī)認為中風后遺癥期常因氣虛血瘀、氣血運行無力或脾虛濕阻導致腦絡瘀阻,形成各種臨床癥狀,其中補陽還五湯作為中醫(yī)藥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的主要方劑,臨床中具有較好的療效。針灸能夠調理臟腑、通行氣血和調節(jié)人體機體微循環(huán),具有進一步改善中風患者后遺癥的作用[2]。近年來,針藥結合治療疾病越來越多,在臨床治療疾病中也越來越凸顯出其優(yōu)勢。筆者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配合針灸治療恢復期中風患者,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現(xiàn)將其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平頂山市新城區(qū)邢京楠診所治療的中風恢復期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2組。其中治療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45~80歲,平均(53.39±6.34)歲;病程6~12月,平均(8.34±2.57)月。對照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2~79歲,平均(51.36±5.49)歲;病程6~15月,平均(8.87±2.93)月。經檢驗,2組患者年齡、病程等無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①中風恢復期患者,且中醫(yī)辨證為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語謇澀,舌暗苔白,脈細弦[3,4];②年齡40~80歲;③病程6個月以上,神志清醒,無其他重大疾病;④無藥物食物過敏者;⑤依從性好,能按照要求治療和接受隨訪者。
1.3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不能按規(guī)定堅持服用藥物,或受試期間服用其他藥物的患者;③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④資料不全或不能隨訪或無法評估治療效果者。
1.4 治療方法治療組:①補陽還五湯加減口服,方藥組成:黃芪20 g,桃仁15 g,紅花15 g,當歸10 g,川芎9 g,地龍9 g,赤芍10 g,甘草6 g。水煎400 ml,分早晚溫服。 ②患者均同時采用針灸治療,穴位選擇:內關、太沖、啞門、關沖、豐隆、足三里、三陰交。局部進針后行針,得氣后留針30 min。對照組:采用補陽還五湯口服,藥物組成及服用方式同上。2組均以1個月為一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5.1 神經功能參照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標準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的變化,分值范圍是0~42分,NIHSS評分越低則代表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
1.5.2 癥狀積分患者肢體協(xié)調靈活度評分標準:基本正常,0分;輕度肢體不協(xié)調,2分;需借助輔助工具行走,4分;無法正常行走,6分?;颊呖诮橇飨言u分標準:無,0分;偶有且偶發(fā),2分;間斷發(fā)作,4分;口角持續(xù)流涎,6分?;颊呖谏嗤嵝痹u分標準:無,0分;輕度,基本無影響,2分;中度,稍影響語言發(fā)音,4分;重度,無法正常發(fā)音,6分?;颊哐哉Z謇澀評分標準:無,0分;輕度,不影響語言功能,2分;中度,稍影響語言功能,4分;重度,無法正常交流,6分。注:治療總癥狀積分為各項癥狀積分之和。
1.5.3 臨床療效治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緩解,語言較清晰,各項癥狀基本恢復;有效:癥狀得到改善,語言清晰度改善,各項癥狀基本得到改善;無效:各項癥狀無較明顯改善。注: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2組患者NIHSS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NIHSS積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NIHSS積分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積分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 2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癥狀積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癥狀積分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治療前比較,2P<0.05
2.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高于對照組70.0%,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綜合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中醫(yī)學認為中風由于風邪侵襲、脈絡空虛、氣血上逆或經脈痹阻引起,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謇澀、肌膚麻木不仁、口角流涎和半身不遂等癥狀。中風發(fā)作期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點,中風之后通常會出現(xiàn)半身不遂、口角流涎和語言不利等后遺癥。中醫(yī)認為患者機體痰、風、瘀、火等病邪侵襲造成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血溢脈外而形成[5]。《金匱要略》將中風后遺癥的病因病機概括為:“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詳細論述了中風后遺癥的主要病因病機。中風后遺癥期常因氣虛血瘀,氣血運行無力,或脾虛濕阻,導致腦絡不通,形成各種臨床癥狀。因此,中風后遺癥期主要為本虛標實,其中肝腎氣血虧虛是病之本,由氣虛導致的血瘀則為病之標[6]。
補陽還五湯首見于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并認為中風是因氣虛血瘀,其病因在于腦,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療中風后遺癥。補陽還五湯以黃芪為君,補氣祛瘀;配伍當歸,降低腦血管阻力,改善腦循環(huán),紅花、桃仁、赤芍等合用,活血化瘀之力更強,地龍通經活絡,諸藥合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有效改善中風患者恢復期各種臨床癥狀[7,8]。
針刺治療中風具有較好的療效,是內病外治的典范,具有安全有效,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針灸還具有調和陰陽、疏通經絡及活血化瘀等功效[9]。本研究針刺患者內關、太沖、啞門、關沖、豐隆、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以活血化瘀為治療法則,其中內關主治上肢痹痛、偏癱、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證;太沖具有平肝息風、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的作用,適用于中風、眩暈、耳鳴、下肢痿痹等病癥;啞門主治中風失啞、音啞等癥狀;關沖清熱開竅、清利喉舌,主治舌卷、舌緩不語;豐隆適用于眩暈、下肢痿痹等癥狀;足三里可用于治療下肢痿痹;三陰交健脾益血,可調肝補腎以調節(jié)下肢麻木、失靈等癥狀。
本研究中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恢復期的患者治療后NISHH情況、綜合癥狀改善情況和治療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證明本療法具有療效好等優(yōu)勢,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