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蘅
你知道哪些傳統(tǒng)手工藝,有多少已經(jīng)入選非遺文化,其中有哪些實用價值,因此,在設計產(chǎn)品時候,多研究古代藝術品,很有必要。
團扇,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取其明月之造型,故稱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又因宮中多用之故又稱宮扇,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
團扇起源于中國,后傳入日本。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盛行于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后又與折扇并駕齊驅,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
自漢代至北宋是團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蘇、杭的紈扇,制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西漢以后,扇子開始用來取涼。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唐宋時文人墨客自恃風流,多喜在團扇上作畫提詩詞。唐宋朝時,團扇在中國的受喜程度達到了頂峰,團扇不單單僅是遮陽扇風,更是文人之間交流賞玩之物。
團扇,一柄具有文學底蘊的中國美,承載著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風韻,輾轉在朝代變更的歷史里,記錄著女子口中欲語還休的含蓄。這一柄古時之物在如今的匠人手中重新誕生,古典與現(xiàn)代的結合又是一幅嶄新的畫卷。
小團扇不簡單
一把真正的團扇的制作工序相當繁瑣復雜。最基本的工序有制扇面、烘扇框、做扇柄、裱扇面、配流蘇,方寸間,融入了諸多中國傳統(tǒng)工藝和匠人精神。
中國人最講究渾然天成,天人合一。傳統(tǒng)團扇都必須手工才能制作,這也正是團扇古樸典雅的靈魂,它所蘊藏的內(nèi)斂含蓄之美,就藏在這變幻的扇面造型以及扇面上的一幅幅書畫之中。
每一枚古法手工團扇的制柄和合框內(nèi)就有大乾坤。制作時要用鋼絲把竹柄的上半部分垂直剖開,而后,削一根和竹柄空心部分的形狀基本吻合的竹簽,插入剖開的竹柄,使之與原柄內(nèi)壁幾乎完全貼合,而這整個過程需要極度仔細。
團扇的框架里存在著榫卯結構,在扇框和扇柄接觸的上下兩個節(jié)點上,依著榫卯加持,來固定住團扇使其不松動,在制作扇柄時還要烘烤矯正其形狀,其達到耐用的強度。一柄小小的團扇,其精髓在于制作中的匠人精神。
水彩畫團扇
如今,團扇不僅是在中國,國際上與中國風結合的走秀。各家拍攝的時尚大片都有團扇的身影以綢緞、宣紙為扇面,繡上庭院山竹、鳥語河流,或者是畫上時下最流行的人物動畫。
輕搖細看,一份喜悅在心中綻開,古人的書卷氣息縈繞你身。
用水彩來畫美麗的團扇,所花時間不多,技法相對簡單。
所用工具:素描紙一張,空白真絲扇子一把,水彩顏料、毛筆若干。
第一步:先在紙上起稿。在素描紙上起草后把扇子壓在紙上能很清楚地看到下面的鉛筆印,然后用鉛筆輕輕地描下來。
第二步:用藍色畫出湖水,花朵部門淺色部分用淡淡嫣紅色畫出,趁濕邊緣點入濃一些的顏料。深色的花朵用濃度大一些的胭脂來畫,直接平涂就可以。
第三步:花蕊部分點入藤黃色,淺色花朵之間用其他顏色分隔一下。
第四步:葉子部分先用草綠色打底,然后趁濕加入深綠色,葉子邊緣部分點入赭石色。在絹上畫不像水彩紙那樣顏料容易擴散,所以要手動擴散,就是一只沾過水的干凈毛筆沿著顏料的周圍去過渡。
第五步:同樣的方法畫出更多的葉子,注意:葉子和葉子之間留一點空白,為了畫面顏色更豐富,有些葉子里面還加入了其他顏色。
第六步:同樣的方法勾畫其他的花朵和葉子,顏料的濃度要濃淡相宜。
第七步:待畫面干透后用深一些的綠色勾出葉脈。在整個繪制過程中扇子下面要墊一張白紙,這樣看得更清楚。
永生花裝飾團扇
如果,一把古味團扇過于陳舊,那么加上現(xiàn)今最流行的永生花,親手制作一把屬于你的永生花團扇工藝品如何?永生花也叫保鮮花、生態(tài)花,國外又叫“永不凋謝的鮮花”。永生花是使用玫瑰、康乃馨、蝴蝶蘭、繡球等品類的鮮切花,經(jīng)過脫水、脫色、烘干、染色等一系列復雜工序加工而成的干花,永生花無論是色澤、形狀、手感幾乎與鮮花無異,它保持了鮮花的特質,顏色更為豐富、保存時間至少3年。把永生花放到團扇上,既增加了扇面的立體感,也渲染了團扇的溫婉。這兩種絕美的融合,絕對是家中上等的工藝擺件。作為一件工藝品,驚艷的團扇可以讓家中多一些柔美,與家相映成輝。
第一步,整理花材,修剪合適的長度。第二步,花材搭配,配飾擺放。第三步,粘粘花材及配飾。第四步,花扇整理及修補。
有時永生花的價格也是高低不一,花的形態(tài)、色彩都不是很理想,而且絹花花托部分多是塑料材質,與團扇扇面貼合也比較困難,也可以用紙藝花裝飾扇面。
團扇凝結了古代藝術的精髓,團扇小巧玲瓏,飽含詩情畫意,扇墜隨扇搖搖,似美人裊裊,盈盈一笑。一把團扇、一枚扇墜,將古代與現(xiàn)代的美永遠定格在流光煙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