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鳳文
2016年,我去一個小城出差,排隊取票的時候,我前面是個小伙子。不久后又來了一個小伙子,看樣子是90后的學生。他徑直走到我身邊,跟我說他快趕不上航班了,能不能插隊到我前面。我問他是哪趟航班,他一報航班號原來和我是一趟,我說我也是這趟,好像時間還早得很,后面排隊的人也不算多,你按規(guī)矩排隊完全可以來得及。再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兒,對于身后這么些個人來說,我沒有這個權力私自讓你排在我的前面。
他見我不但沒有答應,自己還被教育了一通,即刻顯出一臉的嫌棄和不耐煩,瞬間就不再理我,又去問排在我前面的那個年輕人,把剛才跟我說的那一套話又跟他重復了一遍。那個年輕人倒是爽快得很,說你插在我前面肯定不行,那就插在我后面得了!
得!在他倆你情我愿的配合下,他最終還是成功插在了我的前面。我忍了一下沒再說什么,心想我都這么大歲數(shù)了,何必跟兩個小毛孩子較真呢,再說也犯不上像個出土文物似的招人不待見。
那天很巧也很有意思,真的就像是在演戲一樣。安檢的時候,我居然又碰到了加塞兒到我前面的那個小伙子,可能是因為年輕腿快.這回他名正言順地排在我的前面。
正在這個時候,戲劇性的一幕上演了。又有一個同樣年輕的小伙子同樣以航班趕不及為借口跑著過來請求插隊,不同的是這次沒有跟我說,而是直接跟我前面那個小伙子說的。
他連想都沒想,回答干脆利落。
就倆字兒:“憑啥!”
我當時特別驚訝,簡直是目瞪口呆。這不是笑話,這是我的親身經歷。我當時也特別感慨,最讓我感慨的不在于他的態(tài)度具體是什么,而在于他在同一性質的事物上對自己和對別人的那種快速果斷和游刃有余的態(tài)度轉換速度,簡直可以說是無縫對接,且看不出有任何心理上的負擔。
今天我講這件事情,是想借此闡明一個觀點,那就是“別人是你的鏡子”。進一步說,就是你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直接映照出的是你的品德、修為、涵養(yǎng)和操守。
大家不妨想一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同一件事情或者同一個事物,我們對待別人的標準跟對待自己的標準是不是偶爾也有過不一樣,有時差別還會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無意中進行著這種無縫對接呢,只不過自己從來沒有深究過罷了。
為了扎根南方,把那個一直以來的江南夢做得更加酣甜和安適,去年我在工作的城市買了套房子,在添置家具的時候,有一個送洗衣機的師傅去上門安裝。我原來使用的洗衣機比較簡單,這次換房才買了個全自動的,看著那么厚的說明書就頭疼,心想著干脆就讓調試洗衣機的師傅給簡單講一講得了,可是他卻硬話軟說地好好把我給教育了一頓,他說我哪有那么多時間老在你一家,后面還有很多家等著我呢。當時覺得有點沒面子,后來想一想,說就說唄。
我的新房離湖邊比較近,閑來無事時也想跟鄰居學著釣釣魚,沒成想又被漁具店老板數(shù)落了一通。原因是我去買漁具時跟他說你就直接把那個魚線包括魚鉤給我穿好吧,我用現(xiàn)成的就行,自己就不學拴鉤什么的了,怪麻煩的。那個光頭老板不屑一顧地撇著個嘴說: “你早晚還不得學呀,嫌麻煩要么就別學釣魚了嘛,連個魚線都不會穿你還學什么釣魚呀?!甭牶箅m然心里不太痛快,但也并沒多說什么。
我原來那個廠的一位老領導,曾經問我知道為什么警衛(wèi)神圣不可侵犯?我說是因為他們的崗位和職責非常重要吧。他說那是官面上的話,真正的原因是他們就那么點權力,換句話來說那點權力就是他的全部,他所有的體面和尊嚴都是靠這點權力來維護著的。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我想這同樣適用于其他如我剛才列舉的那些人,他們這一輩子可能都只是個安裝工、漁具店小老板,或者清潔工、搬運工什么的,在你看來那些低微到不值一提的營生,卻是他們乃至他們全家人最大的臉面,在他們不大的權力范圍之內,你要學會充分尊重。
十多年前,有一個進廠幾年的小姑娘,在一次操作過程中不慎丟失了一把螺絲刀,最后發(fā)動全車間停工一整天才找出來。在我們這個行當丟失工具是一件很大的事,跟那個丟失的工具本身的價值關系并不大,重要的是如果工具找不到就可能會發(fā)生無法估量的慘劇。為了教育全廠,宣傳部門擬制作一個包括這個案例在內的專題質量警示片,需要那個小姑娘自己演自己現(xiàn)身說法。而她哭著不肯答應,那次最后還是我出面跟她談通的,我說我希望你能讓我高看一眼,也能讓全廠員工都高看你一眼。
轉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工廠團委組織青工歌手大賽。決賽前的第二輪淘汰賽請我去提前把把關。按計劃進入決賽的選手應該是十二名,那個小姑娘闖進了這一輪復賽,結果卻排在第十三,一步之遙無緣決賽。我說今天就算利用我的職務之便,專門為她破一次例吧,這對她來說不是一次普通的比賽機會,更是一次打開心結,坦然面對全廠職工,實現(xiàn)自己跟自己和解的難得機遇。她是帶著淚唱完了整首歌。
此后不到兩年時間,她便成長為同一批操作工中的佼佼者。后來又成為一名技術嫻熟、經驗豐富的師傅,一個人帶了兩個徒弟,年底雙雙獲得了工廠的名師高徒獎,兩次走上領獎臺,在全廠很是轟動。再后來,她代表工廠參加全系統(tǒng)技能競賽,一路過關斬將,在高手如云的決賽中取得專業(yè)第二名。第一名總分只比她高出零點幾,而單單理論成績就比她高出了七八分,也就是說要論實操水平,她才是名符其實的第一。
還有一位即將退休的老師傅,因為向組織表達了一個觀點而被人誤解了很長時間,心里很是不舒服,時間長了導致精神有點抑郁,最后到了影響正常工作的地步。直到這時工廠才重視起來,先后派過好幾位廠級領導去親自找他做工作。
幾輪下來,不但工作沒有做通,反而更加重了他的不爽,甚至要去上訪。后來組織安排讓我去試試。我沒有就對與錯的問題下結論,而是帶著他本人和一些專業(yè)人員,按照他所說的,去現(xiàn)場進行了一次真實的場景還原和情景再現(xiàn),找出事情真相,從而也證明了他的說法基本正確。這時有人很擔心,說如果你承認了他沒有錯的話,就等于給了他一個向組織提條件的借口。
可我沒有顧慮那么多,直接向那位老師傅本人說出了這個結論,他當著眾人的面像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哭得很傷心也很委屈,哭了好一會兒后說他請組織放心,他什么也不會向組織提的,只是為了討清白。
后來我因工作需要調到南方,愛人和孩子還暫時留在那個城市,那個老同志的兒子每隔半年就會給家里送幾大瓶新鮮牛奶,說那是產自他家在鄉(xiāng)下養(yǎng)的奶牛。開始愛人說什么也不肯收,后來他說這是他老爸非要讓他給送的,沒有任何別的意思,只是為了表達一點敬意。
工作這么多年,我認為有一個品格非常重要,那就是發(fā)自內心地尊重每一個人,也要學會和你最不喜歡的人打交道或者做朋友。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叫做“在人之上視人為人,在人之下視己為人”。
我們對人的態(tài)度,折射出的是我們自己是怎么樣的人,善待別人其實也就是在善待我們自己。很多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其實我認為寫日記這件事最大的意義,不應該只是記錄下每天發(fā)生了什么事兒。古人都說過要“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借著日記反思一下自己什么事兒干得好,什么事兒干得不好,做得不好的是不是找一找改進的方法?或者在哪件事兒上自己沒有控制好脾氣,在辦哪件事兒時沒有體現(xiàn)出自己的真實水平等,慢慢地對自己進行修養(yǎng)和修煉。
拿別人當鏡子,拿客觀事物當鏡子,一天天地會把我們的面目修養(yǎng)得更好,一點點地會把我們的人生修煉得更好。
(作者單位:國營蕪湖機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