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民
本文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資金資助的一般項目結(jié)項論文(項目號:YJSCX2019-104HLJU)
【摘 要】 本文圍繞晚清臺灣巡撫唐景崧的《請纓日記》《詩畸》這兩部文學作品進行研究考述。《請纓日記》的價值,具有中法戰(zhàn)爭珍貴史料價值,是記錄19世紀80年代越南外交、軍事、政治的第一手史料?!对娀放c《謎拾》的價值:《詩畸》所反映的是清末臺灣宏大而壯闊的歷史圖景,堪稱“詩史”?!吨i拾》在海峽兩岸影響深遠。
【關(guān)鍵詞】 唐景崧;文學作品
唐景崧(1842-1903),字維卿,號“南注生”。他身為臺灣的最后一任巡撫,是晚清時期的封疆大吏,也是中國近代歷史大變革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之一。唐景崧曾參與中法戰(zhàn)爭和甲午戰(zhàn)爭,對晚清的邊疆局勢有著清醒的認識與了解。同時他出身翰林,文筆超然,為人慨然瀟灑,所做文章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他對朝廷的忠心和對桑梓的熱愛。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請纓日記》、《詩畸》等。
唐景崧?lián)闻_灣布政使期間,除負責監(jiān)修《臺灣通志》外,唐景崧還著手整理和刊印其父唐開旭、其子唐運溥及他本人的著作,統(tǒng)以發(fā)行,名為《得一山四種附一種》。此本分正編和附錄兩部分,正編收錄《得一山房詩集》二卷;《請纓日記》十卷,《詩畸》十卷,《謎拾》二卷;附錄收錄唐運溥所作《謎學》一卷。這其中最具史學價值的莫過于唐景崧所著的《請纓日記》。《請纓日記》包含唐景崧在越期間的抗法日記及軍事電文,不僅涉及法越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的相關(guān)史實,還包含了大量有關(guān)越南的文化、地理、民俗等記載,是研究近代中越關(guān)系、研究晚清對外戰(zhàn)爭的珍貴資料。
一、《請纓日記》的價值
《請纓日記》記錄日期開始于光緒八年七月初九日(1882年8月22日)至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年),時間跨度為六年,共十卷,涵蓋五百三十六則日記。唐景崧在《請纓日記》的凡例中提到,“凡關(guān)此次軍務,除記越事較詳,己事尤詳,此外如閩、臺、浙江,亦據(jù)邸鈔、軍報、友書大略采錄,此備此次用兵之本末,其有不關(guān)軍務者,間亦摘存,聊志泥爪。”[1]因此,《請纓日記》囊括了唐景崧前往越南的前因后果、抗法戰(zhàn)爭中戰(zhàn)場情況以及越南的風土人情等重要內(nèi)容,這些被記錄在案的重大歷史事件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可大致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具有中法戰(zhàn)爭珍貴史料價值
光緒九年十一月十二日(1883年12月11日),孤拔分兵兩路進攻駐越中國軍隊至光緒十年四月十七日(1884年5月11日),李鴻章與福祿諾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約》,這是中法戰(zhàn)爭的第一階段。1884年6月23、24日觀音橋中法發(fā)生戰(zhàn)事(諒山事變),和局破裂。之后,戰(zhàn)爭在越南及中國東南沿海同時進行。至1885年6月9日,中法議和,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唐景崧對這兩個階段的重要戰(zhàn)役均有記載。在第一階段的山西之戰(zhàn),唐景崧親自與劉永福黑旗軍、滇軍一起抗擊法軍,兵敗遁走;北寧之戰(zhàn),唐景崧雖然沒有親身經(jīng)歷其中,但從北寧城選出者口中得知并且詳細記錄了北寧之敗。在第二階段,唐景崧親自統(tǒng)帥廣東景字營與劉永福、滇軍丁槐部一起圍攻宣光法軍,重挫敵軍;諒山之戰(zhàn),唐景崧則揭示了致敗之由。關(guān)于第二階段的臺閩戰(zhàn)事,唐景崧則通過電報、邸鈔進行展示。在后期,唐景崧通過上諭、探報記錄了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及官軍克復諒山;通過岑毓英的電奏記錄了滇軍臨洮府大捷。對于第一階段的《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及第二階段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滇越勘界節(jié)略》,唐景崧的《請纓日記》全文收錄。
2、19世紀80年代越南外交、軍事、政治史料價值
19世紀80年代,越南對外交往對象主要是中國和法國,而對中國的交往在《請纓日記》中,唐景崧記錄了中越官方交流的方式——筆談,如“未刻,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兼機密院阮文祥來拜,權(quán)相也。筆談良久,保護一款始亦不言,經(jīng)余揭道破,伊乃承認。”[2]《請纓日記》總計記錄了唐景崧與越官的八次筆談。? ?在法國侵略日益加深的情況下,越南一方面被迫屈服,另一方面則赍國書赴華求援,又如《請纓日記·卷一·十二月初七日》:“初六日經(jīng)越南王派其禮部侍郎兼機密院陳叔讱、內(nèi)閣參知阮述前來探慰。據(jù)云,派出阮述赍國書三本,隨馬大使赴廣東投遞,一呈臺轅,一祈轉(zhuǎn)咨禮部題奏,一祈轉(zhuǎn)達合肥傅相。”[3]中越官員以筆談進行交流,越南受法侵凌,冀華保護,這正是越南當時的外交情形。
由于中越語言不同,故通過筆談的方式進行交流。筆談雙方使用的文字應該是漢字。因為:一、中國語言文字在越南有悠久的歷史。“中國語言長期被認為是越南國家的正式語言,中國文字據(jù)說早在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就開始傳入越南,廣泛通行。”[4]二、唐景崧不通越南語言文字。假設(shè)唐景崧通越南語則他與越南官員會談就不須筆談。三、歷次筆談均未談及翻譯,也就是說沒有翻譯在場。越南與中國19世紀80年代尚維持“藩屬”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從公元939年開始至1885年《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簽訂后結(jié)束。越南對中國進貢、接受中國冊封,中國作為越南的宗主國,視越南為中國的勢力范圍。在唐景崧赴越前,越南已經(jīng)被迫與法國簽訂兩次《西貢條約》,越南的主權(quán)不斷喪失,中國邊疆危機也隨之加深。越南請求中國支持是基于中國對越南的宗主關(guān)系而產(chǎn)生的保護義務。從《請纓日記》可以看出,這一時期越南外交的特點是被迫與法國議和,暗中聯(lián)合清廷保護。與之相應,中國對越南則由暗中相助抗法到公開與法交戰(zhàn)、再到喪失對? ?越南的宗主權(quán)。鎮(zhèn)壓太平天國后,清廷財政枯竭,無力再與列強交戰(zhàn),故為保護越南只能暗中接濟在越南抗法得力的劉永福黑旗軍,即使是在越南的山西、北寧駐軍,只能以“查辦土匪”為名。1883年12月11日孤拔進攻山西之后,中法軍隊在山西、北寧直接交戰(zhàn)。1884年5月11日,中法在天津簽訂《簡明條約》五款,這個條約簡稱“津約”?!敖蚣s”由于中法軍隊在越南觀音橋發(fā)生戰(zhàn)事而破裂。于是有了中法戰(zhàn)爭的第二階段。在中法戰(zhàn)爭第二階段結(jié)束后,1885年6月9日,中法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國喪失了對越南的宗主權(quán)。越南與中國脫離了宗藩關(guān)系。這一系列事件《請纓日記》都有記載,唐景崧暗中助越抗法是第一手的資料?!墩埨t日記》以唐景崧前往越南為始端,以中法勘界畫押而告終,唐景崧的越南之行雖然沒有實現(xiàn)初衷,卻讓他實現(xiàn)了從一個吏部京官轉(zhuǎn)變?yōu)榈胤叫姓L官的夙愿,也頗為難得。在清末出現(xiàn)了文人掌兵這一特殊現(xiàn)象。唐景崧雖然沒有形成以他為首的桂軍,但是和李鴻章、左宗棠這些人相似,他們都因為執(zhí)掌兵柄建立軍功而得到很大的升遷,唐景崧由潦倒吏部主事升任臺灣道員,后任臺灣巡撫?!墩埨t日記》展現(xiàn)了唐景崧忠君愛國、不畏艱險、重情重義、文武兼?zhèn)涞闹T多優(yōu)秀品質(zhì),這使得《請纓日記》不僅僅是唐景崧個人的日記,也是記錄晚清重大歷史事件的珍貴史料。
二、《詩畸》與《謎拾》的價值
《詩畸》是臺灣第一部詩鐘總集,收錄了光緒十九年(1893年)二月以前,唐景崧與僚屬及臺灣名士在臺南斐亭吟社、臺北牡丹詩社,以及“壬辰(1892年)入都”時在京“與閩中諸君子鏖戰(zhàn)數(shù)日”所作的作品。所謂“詩畸”,唐景崧在序中云:“《正字通》曰:零田不為井,為畸。茲刻七律外,皆零句無片段,亦詩之畸而已矣?!?全集十卷,其中“正編”八卷為唐景崧參與聚作的作品,“外編”二卷為“南注生未與會者”,共錄詩鐘645題4669聯(lián)、七律35題221首,作為《得一山房四種》之一,光緒十九年(1893年)由臺北布政使署刊刻印行?!对娀纷钥幸詠恚恢北粌砂剁娊绶顬樵婄妱?chuàng)作的經(jīng)典,影響相當廣泛。《詩畸》所錄詩鐘作品,題材多樣,內(nèi)容龐雜,既有對文人心態(tài)及淫逸生活的記述,也有對科考定制及相關(guān)風習的載錄;既有對官場規(guī)則及腐敗風氣的摹寫,也有對歷史風物及社會風情的體察等等。除了極少數(shù)純粹競技雕鏤之作外,絕大多數(shù)作品都言之有物,寄寓了作者的深刻詩思與真摯情感。由于受詩鐘體裁形式的規(guī)定和制約,從單個作品來看,《詩畸》所描繪的也許只是社會生活的“一雕欄一畫礎(chǔ)”,但從整部鐘集看來,它所反映的卻是清末臺灣宏大而壯闊的歷史圖景,堪稱“詩史”。
唐景崧著《謎拾》,其子唐運溥著《謎學》,其中編入唐景崧京城和臺灣時期所制謎作共五百條。1958年,臺北新興書局出版了一本《謎拾》評注的專著,評注者臺北詩謎大家黃朝傳稱:如以南北兩府而言,則唐著有《謎拾》一書,較林鶴山更勝一籌。尊之為臺灣最初詩謎家,諒不為過。唐景崧“其謎有典雅大方、渾化靈通者,亦有淺白風趣、平易近人者。”[5]可謂是風格各異,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風趣。每當余暇節(jié)慶之時,他必邀屬僚和科甲中人舉行詩會、酒宴,游戲詩謎。臺灣文人圍繞其門下,成一時之盛,故而臺灣詩謎得以傳承,文風得以開啟。其后臺灣又出版了一部《中華燈謎學》,學者陳祖舜在其序文中評價說:“臺灣最早之燈謎書為清光緒年間臺灣巡撫唐景崧所著之《謎拾》”,20世紀90年代,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浩大的《中華燈謎集成》(共三冊),第二冊收錄唐景崧的《謎拾》與其子唐運溥的《謎學》??梢娞凭搬隆吨i拾》在海峽兩岸影響之深遠。
三、結(jié)語
唐景崧生于王朝中衰,卒于王朝末路,他的一生雖不能以波瀾壯闊來形容,但稱他命途多舛,時運多蹇并不為過。唐景崧出身貧寒,家境普通,但他自幼受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浸染與熏陶,篤信“學而優(yōu)則仕”,崇尚“官本位”,以致仕為本,以致仕為貴,以致仕為尊。這種思想既砥礪他敏而好學,積極上進,奮發(fā)圖強,他所著的文學作品的光芒閃耀至今。
【注 釋】
[1] (清)唐景崧著.李寅生,李光先校注.請纓日記校注[M]. 廣西地方古籍整理研究叢書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5.
[2][3] 中國史學會主編.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zhàn)爭(二)[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53.54.
[4] 牟安世.中法戰(zhàn)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8.
[5] 邵濱軍,趙首成.百年謎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8.
【作者簡介】
魏 民,黑龍江佳木斯人,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中國古代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