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妍
【摘 要】 信息的快速傳播增加了政府處理危機的難度,也影響著政府良好形象的樹立。文章首先解析了公共危機管理、政府形象等概念,指出兩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需要加強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從而塑造良好形象:一是要建立健全公共危機管理系統(tǒng),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二是在依法治國框架下,建立健全公共危機管理問責機制;三是增強公共危機管理透明度,營造透明、誠信政府形象。
【關鍵詞】 公共危機管理;政府形象;路徑
處理公共危機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信息的快速傳播增加了政府處理危機的難度。自然災害領域山竹臺風造成的洪澇災害;醫(yī)藥食品領域的長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交通運輸領域的滴滴順風車司機殺人事件;社會安全領域的碧桂園安全事故。公共危機嚴重損害社會公眾的人身安全與財產(chǎn)安全,政府也在危機管理中積累經(jīng)驗,公共危機處理方式也越來越成熟,但是還有諸多不足之處,需要不斷改進和提升。
一、相關概念簡析
1、公共危機
從字面去理解“危機”,危機意味著機會與危險。如果能將危機進行恰當處理,就可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助力,維護政府的公信力與形象;反之,輕則造成人身與財產(chǎn)安全,重則引發(fā)社會動蕩。而“公共危機”是指其范圍。關于其定義,需要從兩個方面去闡釋。一是公共危機的作用范圍是社會公眾,不是利益相關的個人或者組織;二是,危機已經(jīng)嚴重危及社會公眾財產(chǎn)或者人身安全,引發(fā)社會秩序混亂與公眾性恐慌情緒,只有政府力量的介入才能得到妥善處置。
2、公共危機管理
公共危機管理是指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對社會公眾財產(chǎn)與人身安全威脅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動。詳細解釋就是政府機關通過建立健全危機處置機制,針對危機的不同狀態(tài)應用相應的處置措施防范危機的產(chǎn)生與惡化??傊参C管理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目標是維護公眾財產(chǎn)與人身安全;二是以國家機關力量作為基礎;三是危機處理過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和約束;四是危機管理時間、范圍、地點難以預期;五是屬于特定管理,非常態(tài)化;六是危機管理呈階段性分布。
3、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包含兩個含義:一是政府的客觀存在,這個不以任何的意志為轉移;二是社會公眾對政府行為的總體印象與評價,主觀色彩濃厚。屬于主觀認知的部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多種認知的綜合評價,是政府行為、公眾的認知水平、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危機處置能力多種動態(tài)因素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因素發(fā)生改變,政府形象也因此產(chǎn)生變化,這種變化又會作用于政府管理的影響力、公信力,繼而影響公共事業(yè)、國家目標。因此,政府形象簡單來說是一種信用,對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安定有決定性作用。
二、公共危機管理與政府形象
1、公共危機處置結果直接作用于政府形象
政府在公共危機處置過程中起主導性作用。因此,社會公眾對政府化解危機的期望值很高。如果政府對危機的產(chǎn)生能夠提前預測,公諸于眾并制定相應的危機處置措施,給社會公眾提前打預防針,并在危機來臨時及時處置,將損害降至社會公眾心理預期,做好相關的善后工作,總結危機處置經(jīng)驗,提升行政管理水平,那么危機就算是處置成功。危機轉化為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將政府的良好形象展現(xiàn)在國際、國內社會面前,有利于日后政府開展工作。反之,如果政府在公共危機的處置過程中采取消極態(tài)度或者善后工作表現(xiàn)不佳,與社會公眾的心理預期相差甚遠,那么危機就轉化為危害,極大損害政府在社會公眾心中的信譽與形象。
2、政府形象的好壞與危機管理能力呈正相關
良好的政府形象,不僅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使社會各界人士對政府機關產(chǎn)生認同感,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和配合政府各項工作。良好的政府形象增強社會公眾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為公共危機處置貢獻一份力量,這無疑有助于政府提高危機管理水平。反之,如果政府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是毫無信用、貪污腐敗與濫用國家暴力,社會對政府自然毫無信任感可言,政府在處置公共危機時就會受到諸多掣肘,不僅絲毫無助于危機處置,而且也會影響政府其他事務的處理能力。
三、如何塑造良好政府形象
1、建立健全公共危機管理系統(tǒng),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公共危機管理基本可以分為四個步驟:日常預防、事前預測、事中及時處置、善后工作。這些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對公共危機管理結果有巨大影響。因此,進一步健全與完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是化解危機、提升管理水平與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首要任務。要達成這個目標,政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加大安全知識普及力度,增強危機意識。在政府機關領導下,開展安全知識講座、組織自然災害防災演習、講解政府機關危機處理程序與日常自救醫(yī)學常識,社會公眾要掌握應對危機的技能、面對危機的正確態(tài)度,使得社會公眾面對危機來臨保持冷靜,避免因情緒不穩(wěn)造成更大的損失,也為自救與等待救援提供時間。此外,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職能部門如公安、消防、衛(wèi)生等機構,除了在日常中訓練專業(yè)技能之外,更要針對危機管理實施專門培訓與演練,熟悉公共危機處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危機來臨時能夠快速反應,以最佳狀態(tài)完成危機處置工作。
其次,建立健全公共危機預警機制,降低危機發(fā)生的概率。加大對危機構成因素的監(jiān)測和完善風險評估系統(tǒng)。具體策略是:一是對公共危機爆發(fā)可能性較高的區(qū)域緊密監(jiān)控(如新疆);二是多渠道加大危機相關信息的收集,對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和預測,及時識別危機信息中的異樣;三是建立公共危機形成的信息模型,將危機產(chǎn)生的因素作為模型的因子,精確計算與分析危機發(fā)生的概率與破壞程度。
再次,建立危機快速響應機制,減少危機處理時間,降低危機損害。這需要政府機關在危機來臨時快速響應、積極應對。具體策略是:危機來臨時,政府定期向社會公眾公布危機處置進程;危機處置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領導部署全局工作,控制危機的損害范圍,防止危機的二次損害,減少危機造成的損失。
最后,健全危機善后處置機制。政府機關要建立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危機發(fā)生時能快速投入物資應對善后工作,減少因籌措物資、運輸過程所需時間;安撫公眾恐慌情緒,緩解受災群眾的心理壓力,對其進行心理輔導。作為公共危機管理的最后步驟,善后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視,主要原因是政府相關部門缺少后續(xù)的跟蹤管理,善后工作虎頭蛇尾,甚至引發(fā)二次危機。
2、在依法治國框架下,建立健全公共危機管理問責機制
在依法治國的框架下,完善公共危機管理問責機制,以權定責,違法必究,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以問責機制激發(fā)有關人員的責任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促使危機管理工作的高效與合法;另一方面違法必究,體現(xiàn)政府完善的獎懲制度,緩解民意指責政府帶來的巨大壓力。
具體操作是:首先,在依法治國的框架下,以權定責,使公共危機處置規(guī)范化,包括形式、手段、程序等;對于緊急事件的處置尺度由當事人自由裁量設定范圍。其次,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消極情緒以及消極行為的相關人員嚴肅處理,追責并向社會公眾公示。最后,建立健全監(jiān)督機制,合理設置評價標準與相匹配的獎懲制度。
3、增強公共危機管理透明度,營造透明、誠信政府形象
政府及時將公共危機處置過程客觀傳遞給社會各界人士,是加強政府管理工作透明度、維護政府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徑。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完善危機信息披露機制。政府如果在危機來臨的初期及時向社會公布相關信息,安撫社會各界的恐慌心理,可避免因小失大。同時,定期向社會主流媒體公布信息,可以控制輿論走向,避免小道消息與謠言造成的不良后果。通過以政府信用為基礎的信息溝通渠道,為社會公眾答疑解惑,為公共危機管理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二是完善危機管理政務公開機制。政府機關在處置公共危機過程中的管理行為定期向社會各界公開,具體到部門負責人、主要負責事項、危機處理進展情況、結果如何等,以保障公眾知情權;同時,利用社會力量的監(jiān)督危機管理工作,防止政府相關人員濫用職權,促進相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在此過程需要堅持實事就是,無論危機管理的信息披露、行政政務管理的公示,都必須遵循公平公正、客觀可信的原則。
四、結語
公共危機管理是目前政府政務管理的重要事項之一,與政府良好形象之間是相互促進、互相制約的關系。因此,要建立健全公共危機管理機制與公共危機問責機制,在公共危機管理處置中,加強與社會各界的信息交流,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堅持以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為出發(fā)點,從而幫助政府塑造良好的形象,為公共危機管理工作創(chuàng)造更加有利的工作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陸鳳英.公共危機管理視野下的政府形象塑造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9(3)128 -132.
[2] 林鴻潮.公共危機管理問責制中的歸責原則[J].中國法學2014(4)267-285.
[3] 李和中,楊雅琳.公共危機下政府形象的塑造[J].湖北社會,2010(11)27-29.
【作者簡介】
于 妍(1981.05—)女,滿族,遼寧沈陽人,管理學碩士,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