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靜脈曲張不但會引起下肢疼痛,形成不雅外觀,而且不會自行痊愈。最可怕的是,一旦病情失控發(fā)展,可能會危及性命。所以,只要確認患有靜脈曲張,應盡早到正規(guī)醫(yī)院的血管外科就診,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期。
靜脈曲張患者多是長期站立或坐著的人,女性患者(25%~33%)多于男性(10%~20%);多次妊娠、肥胖、遺傳基因會增加患病概率。人體的血管分為靜脈、動脈、毛細血管。其中靜脈負責將身體各部分的血液帶回心臟,因而靜脈里的血液是向上流的。為防止靜脈血液倒流,下肢靜脈有瓣膜。腿部肌肉負責收縮促使血液向往上回流,瓣膜則協助防止血液逆流。可是,當腿部靜脈中的瓣膜無法正常操作或是損壞,就無法防止血液逆流。此時,血液向下流往小腿,稱為靜脈逆流,因此造成血液存積在靜脈,下肢靜脈受到擴張的壓力而撐大。
靜脈曲張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當靜脈中一個瓣膜壞掉,靜脈就會受壓擴張。這會牽連到下一個瓣膜;如此,逐漸影響更多的瓣膜。最后,越來越高的壓力造成靜脈曲張變形。此時在表皮之下我們可以看到從單一靜脈所分支出的微細血管,如蜘蛛網般呈放射狀浮現,并且擴張隆起。進一步引發(fā)所謂的慢性靜脈機能不全。
患者開始感到腳步疼痛、步伐沉重、酸痛、灼熱感、刺痛、抽筋、皮膚癢和麻痹。靜脈曲張越嚴重,疼痛就越明顯。腳踝亦開始產生腫脹,皮膚出現濕疹樣發(fā)炎或是郁積性潰瘍。長期靜脈曲張病人靜脈壁薄弱,靜脈承受壓力較高,加上局部供血不足引起皮下纖維化、色素沉著、脂肪組織萎縮,曲張靜脈凸現于皮下,輕度損傷即會引發(fā)潰瘍,而且易損傷靜脈壁。
由于靜脈血液不能順利向上流往心臟,這些積血會引起組織的水腫加重,進而發(fā)生皮膚濕疹性變化。病人會感到皮膚瘙癢,忍不住抓癢。這樣會加重濕疹,出現糜爛以及潰瘍。潰瘍組織周圍變薄,皮膚發(fā)黑變硬。潰瘍長久不愈,愈后易再復發(fā),小腿可能因此壞死。這些癥狀多發(fā)生在內踝上部和小腿內側下1/3處。
靜脈曲張治療一般按照病患癥狀的嚴重程度、臨床檢驗以及彩色超聲波診斷來決定治療方式。治療方式可分為飲食及生活方式控制、藥物、壓迫治療、注射硬化劑和手術。
如果癥狀輕微,醫(yī)生可能只讓病人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比如說,病人必須長時間坐著工作時,應不時讓腳步或腿部動一動,或站立,或定時稍微走動。洗澡時,請用冷水沖洗腳部;睡覺時,雙腳應微微抬高。日常應該避免洗熱水澡、泡三溫暖、使用熱蠟除毛劑、穿著過緊的衣物。這些措施也被用于避免加重靜脈曲張的癥狀。
若醫(yī)生覺得情況必要,或會給病人服用舒緩癥狀的處方藥物,或是讓病人穿上彈力襪。醫(yī)用循序減壓彈力襪在腳踝部建立最高支撐壓力,順著腿部向上逐漸遞減,在小腿肚減到最大壓力值的70%~90%,在大腿處減到最大壓力值的25%~45%。彈力襪的壓力由下向上循序減壓,符合人體靜脈血液回流壓力需要,可促使下肢靜脈血回流,有效緩解或改善下肢靜脈和靜脈瓣膜所承受的壓力,改善局部皮膚營養(yǎng)不良,緩解和消除腿漲腳腫,減輕疲勞感。
靜脈曲張手術方式有傳統的大隱靜脈剝脫術、靜脈腔內消融術(分為激光和射頻)。
傳統的大隱靜脈剝脫術是在患肢腹股溝做切口,切斷結扎或抽出大隱靜脈。需要半身或全身麻醉,住院臥床2~3天?;颊咝g后疼痛并且遺留大片疤痕。有些患者出現痛、癢等后遺癥狀,需臥床住院7~10天。此外,對伴有深靜脈血栓的病人施行靜脈抽剝,則可能適得其反,加重病情。
靜脈腔內消融術分為激光和射頻兩種,后者曾經消聲匿跡一段為數不短的日子,如今重見天日。兩者的唯一區(qū)別僅在用于治療的儀器不一樣。兩者治療后都無明顯傷口或疤痕,手術時和術后也只有微微疼痛,留院日減少,術后立即可見癥狀舒緩(大多數隔天即可下床走動)。兩者風險都比較低,所治療的靜脈曲張種類也一樣。
靜脈腔內消融術在病人的膝蓋注射麻醉藥物,然后以幼兒注射用針大小的導管經由膝蓋把光纖導入靜脈分支曲張之處。光纖發(fā)放熱能,以燒灼的方式毀壞靜脈分支;或射頻發(fā)放能量,縫密靜脈分支令其萎縮,最終令整條靜脈被消融,徹底解決靜脈曲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