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玲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焦橋中心衛(wèi)生院藥房,山東 鄒平)
胃脘疼痛西醫(yī)稱之為胃痛,主要指上腹胃脘部分誘發(fā)疼痛表現(xiàn),伴有吞酸、噯氣等臨床癥狀,其臨床表現(xiàn)較多,疾病多呈慢性表現(xiàn),若沒有及時予以治療,炎癥遷延不愈,復發(fā)率較高,嚴重危害患者機體安全[1]。胃脘疼痛證候多以脾胃虛寒為主,現(xiàn)本研究筆者特針對黃芪于胃脘疼痛治療有效機制進行探究,予以患者黃芪建中湯進行對癥治療,特對其有效機制開展如下報道。
課題以本院內科收治的胃脘疼痛患者為客觀分析對象,共計72 例,病例納入周期為2017 年6 月到2019 年12 月,采用藍紅雙色數(shù)列分布均分2 組,一組設36 例,男女性別分布為16 例、20 例,年齡區(qū)間24-61 歲,年齡均值(40.56±1.63)歲,最長病程1 年,最短病程24d,病程均值(5.21±0.14)月;一組設36 例,男女性別分布為18 例、18 例,年齡區(qū)間25-64歲,年齡均值(41.03±1.59)歲,最長病程11 個月,最短病程20d,病程均值(5.15±0.13)月;假設校驗2 組胃脘疼痛患者基線資料(P>0.05),提示可于下文假設分析。
納入原則:(1)72 例客觀對象對象均滿足《中醫(yī)辨證施治指導原則》[2]中對胃脘疼痛的評估依據(jù),經(jīng)證候分型確診為脾胃虛寒型胃脘疼痛,遵醫(yī)囑服用藥物治療;(2)將本研究上報安全管理委員會,經(jīng)倫理批準后實施;(3)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原則:(1)對本研究使用藥物不耐受,或于觀察前服用本研究藥物治療,且中斷的患者;(2)合并其他內科疾病、肝腎功能障礙、精神障礙性疾病等的患者。
2 組患者確診后均給予飲食干預,針對患者既往存在不良飲食情況進行糾正,為患者開展科學飲食指導,建議日常飲食以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易消化食物為主,禁食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針對合并萎縮性胃炎患者,多給予其飲用酸牛奶、酸性果汁等,幫助患者糾正胃內酸堿均衡,建議患者采用少食多餐的就餐模式;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予以患者膠體果膠泌膠囊、雷寧替丁膠囊等進行對癥治療;實驗組患者給予黃芪建中湯進行針對治療,基礎方藥包括黃芪、桂枝、白芍、黨參、白術、木香、干姜、大棗等,上述藥物水煎煮,每日煎煮1 劑,分早晚2 次服用;于藥物使用期間,合理規(guī)劃生活起居,依據(jù)中醫(yī)癥候加減進行治療,若患者寒甚,可增加干姜、黨參劑量;若患者陽虛內寒較重,可增加肉桂、附子溫中藥物進行應對治療;若患者合并泛酸,可增加段瓦楞、海螵鞘等抑酸藥物進行治療;若患者合并血虛證,可聯(lián)合使用歸芪建中湯進行治療。
依據(jù)《中醫(yī)療效指導原則》中針對藥物治療有效機制進行評估,若患者胃脘疼痛、呃逆、反酸、餐后痛臨床癥狀均無改善,療效判定為無效;若胃脘疼痛、呃逆、反酸、餐后痛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療效判定為起效;若患者胃脘疼痛、呃逆、反酸、餐后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療效判定為基本痊愈[3];借助中醫(yī)證候臨床癥狀積分量表,對患者胃脘腹部疼痛、呃逆、反酸、餐后痛等臨床癥狀進行量化評估。
課題借助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4.0 進行假設校驗,P<0.05設為統(tǒng)計學意義基礎表達。
實驗組藥物療效評定無效病例1 例,療效評定起效患者12 例,療效評定基本痊愈患者23 例,有效機制97.22%;對照組藥物療效評定無效病例9 例,療效評定起效患者15 例,療效評定基本痊愈患者12 例,有效機制75.0%,假設校驗表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藥物治療有效機制分析[n/%]
實驗組患者的腹部疼痛、呃逆、反酸、餐后痛等臨床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臨床癥狀積分,假設校驗表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轉歸分析
表2 2 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轉歸分析
組別 n 腹部疼痛 呃逆 反酸 餐后痛實驗組 36 1.25±0.35 1.62±0.41 1.55±0.39 1.39±0.26對照組 36 3.25±0.41 3.41±0.57 3.62±0.58 3.65±0.59 t 值 8.052 7.795 7.880 7.815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胃脘痛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主要以機體虛弱、虛寒侵襲為主,加之長期飲食不節(jié),日常飲食以辛辣、寒涼食物為主,誘發(fā)胃部疼痛;加之外感六邪,風、寒、火、熱、濕、燥侵襲機體,導致淤血內滯于中焦,阻氣機生化,不通則痛;加之情志影響,生活及工作導致精神緊張,灼傷內在,故導致脾胃疼痛情況的發(fā)生;其主要病機為脾胃氣機升降失司,淤血內瘀滯于中焦,經(jīng)絡不通,誘導疼痛情況;臨床治則以溫中、健脾為主,選用黃芪建中湯,借助黃芪益脾胃、補氣血、行氣,增強建中之力的作用,來改善胃脘疼痛臨床癥狀[4-6]。經(jīng)現(xiàn)代西醫(yī)藥理證實,黃芪針對胃體、胃底縱橫肌及幽門環(huán)行肌均具有顯著的刺激作用,黃芪作用于機體之后,可與一氧化氮神經(jīng)遞質、腎上腺素能受體進行有機結合,可有效減緩胃腸排空時間;同時經(jīng)臨床動物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對小腸功能及平滑肌緊張均具有較好影響,通過刺激膽堿能神經(jīng),興奮膽堿能M 受體,改善小腸蠕動,拮抗腎上腺素能β 受體,進而改善胃脘疼痛,臨床癥狀促使疾病轉歸[7,8]。本研究表明,實驗組藥物療效評定無效病例1 例,療效評定起效患者12 例,療效評定基本痊愈患者23 例,有效機制97.22%;對照組藥物療效評定無效病例9 例,療效評定起效患者15 例,療效評定基本痊愈患者12 例,有效機制75.0%,假設校驗表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于腹部疼痛、呃逆、反酸、餐后痛等臨床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臨床癥狀積分,假設校驗表意義(P<0.05),中藥黃芪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胃脘疼痛上應用中藥黃芪開展治療,于患者臨床癥狀積分轉歸有顯著增益效果,可于臨床深化研究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