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嬌,李卓,朱鵬鵬,延婭婭,吳曉康
(1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陜西 西安;2 西安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陜西 西安)
血流感染是一種破壞血液循環(huán),在血液中出現(xiàn)大量的毒素,指的是病原微生物侵入到血液中,病毒在血液中進行大量的繁殖,并將毒素大量地釋放出來,導致全身感染,出現(xiàn)中毒及全身的炎癥反應,導致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屬于嚴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血流感染的發(fā)生受到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及侵入性診療手段的影響,使其發(fā)生率逐漸上升。血流感染診斷的標準是進行血培養(yǎng),能夠為合理應用抗生素提供依據(jù)。本文檢測本院血培養(yǎng)分離菌的分布情況,并分析主要病原菌的耐藥性[1]。
1.1.1 菌株來源
選擇本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臨床送檢血培養(yǎng)陽性資料。來源于同一患者的相同菌株不重復選擇。
1.1.2 儀器和試劑
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chǎn)的BACT/ALERT3D 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VITEK-2 Compact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試劑包括BACT/ALERT3D 血培養(yǎng)儀配套的成人需氧和厭氧血培養(yǎng)瓶、兒童血培養(yǎng)瓶。
1.1.3 藥敏質(zhì)控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均購自國家衛(wèi)計委臨床檢驗中心。
1.2.1 標本采集
在采集標本時應盡量避開患者發(fā)熱狀態(tài)或是有血流感染相關危險因素時,一旦遇到應在使用抗生素治療之前,采用無菌操作方式進行采血,并將其注入到需氧和厭氧血培養(yǎng)瓶或兒童血培養(yǎng)瓶。
1.2.2 培養(yǎng)及鑒定
將血培養(yǎng)瓶置BACT/ALERT3D 血培養(yǎng)儀中,在溫度為35℃下進行培養(yǎng),時間為5d,若沒有細菌生長則結果為陰性;若出現(xiàn)陽性報警應將其轉種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同時還需涂片進行革蘭氏染色,在危急情況下報告出結果。
1.2.3 鑒定及藥敏
菌株采用VITEK-2 Compact 分析系統(tǒng)進行鑒定及藥敏試驗,根據(jù)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2015 年標準判讀藥敏結果。所有檢測過程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 (第4 版)進行操作[2]。
對細菌的菌株構成及耐藥性進行分析,使用的軟件為WHONET5.6,該軟件為全國細菌藥監(jiān)測網(wǎng)推薦使用。
從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共送檢血培養(yǎng)標本6353 份,從中分離出病原菌327 株,病原菌的檢出情況見表1。
表1 血培養(yǎng)病原菌菌種檢出情況
2.2.1 革蘭陰性菌的耐藥率
本次研究共分離出大腸埃希菌101 株,肺炎克雷伯菌33 株,檢出碳青霉烯類耐藥腸桿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3 株,肺炎克雷伯菌、粘質(zhì)沙雷氏菌與產(chǎn)酸克雷伯菌各1 株。其中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檢出產(chǎn)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的菌株分別為32.7%和45.5%;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美羅培南、阿米卡星、亞胺培南、替加環(huán)素和頭孢替坦的耐藥率較低,均小于5%,大腸埃希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藥率也小于5%,而對頭孢唑啉的耐藥率較高,均大于60%;分離出的搜優(yōu)的大腸埃希菌對于亞胺培南及美羅培南均有明顯的敏感性,而肺炎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耐藥率為1.0%。分離出的主要腸桿菌科對常用抗菌藥物的敏感性見表2。
表2 分離出的主要腸桿菌科細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敏感性(%)
2.2.2 分離出的主要葡萄球菌屬耐藥情況
對常用抗菌藥物敏感性,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耐藥率均高于85%,未檢出對替考拉寧、萬古霉素和替加環(huán)素耐藥的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檢出率為7.1%,見表3。
2.2.3 真菌藥敏結果
共檢出4 株真菌,其中2 株白色念珠菌,1 株近平滑念珠菌和1 株光滑念珠菌,其中近平滑念珠菌對兩性霉素B 和伊曲康唑耐藥,而對5-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敏感;其他真菌對這5 種抗真菌藥物均敏感。
血培養(yǎng)作為血流感染診斷的金標準,但血液感染病原菌類型較多,且不同病原菌對抗菌藥敏感性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及時了解病原菌類型及藥敏性狀況,對患者臨床用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3,4]。
本實驗納入本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的6353份血培養(yǎng)標本,共分離出病原菌327 株,陽性率為5.1%,低于葉莎等[5]的報道,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不同的科室中在進行血培養(yǎng)送檢時并沒有都按照雙瓶雙套進行;第二,在抽血時機上沒有把握好,發(fā)熱上升期及高峰期沒有作為抽血的最佳時機。本研究陽性標本菌群分布結果顯示:革蘭陰性菌在血液中所占的比例要比革蘭陽性菌大,與國內(nèi)報道血培養(yǎng)病原菌的分布趨勢較為一致[6,7],說明革蘭陰性菌感染是血液感染的主要菌群,提醒臨床醫(yī)生需加以重視,及早防范。CNS 在以往認為其沒有致病性,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其也為致病菌,在具備了一定條件下也會造成血流感染,若不進行及時的治療將會引發(fā)醫(yī)院獲得性血流感染的發(fā)生[8]。本研究檢出的陽性菌株中,CNS 占據(jù)了較大比重,究其原因大部分患者都有嚴重基礎疾病,機體免疫力低下并且長期應用抗菌藥物,并伴有各種插管和侵入性的操作,使得正常菌群有機可乘的進入機體引起感染,而且耐藥情況不容樂觀[9]。
表3 分離出的主要葡萄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敏感性(%)
在耐藥性方面,革蘭陰性菌中大腸埃希菌對常用抗菌藥物存在一定的耐藥性,但對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美羅培南、亞胺培南等)保持高度敏感,而肺炎克雷伯菌存在對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耐藥的菌株。近年來,臨床中應用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較多,檢出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CRE)的概率也隨之增加,在這其中檢出最多的為耐碳青霉烯類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有相關的文獻顯示,肺炎克雷伯菌對碳青霉烯類耐藥的主要機制之一就是攜帶KPC 和OXA23 型碳青霉烯酶基因[10],需要積極預防耐藥株的出現(xiàn)。
革蘭氏陽性菌耐藥情況,從結果中可以看出CNS 對青霉素、紅霉素、苯唑西林、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耐藥率均高于60%,其中紅霉素和青霉素及苯唑西林的耐藥率均超出85%;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紅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藥率超過70%,MRSA 檢出率在7.1%,低于胡旭姣等[11]的報道,未發(fā)現(xiàn)耐萬古霉素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利奈唑胺、達托霉素和利福平保持著極高的敏感性。
念珠菌也是醫(yī)院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常見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和一些醫(yī)源性侵入性操作[12]。本次共檢出4株念珠菌,占比相對不高。臨床血流感染病例中,應該注意真菌感染的監(jiān)測。
綜上所述,本院血培養(yǎng)存在陽性率低等問題,需要加強臨床科室的溝通,提高血培養(yǎng)送檢,定期對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進行分析,為臨床醫(yī)生經(jīng)驗用藥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