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青
河北省石家莊市北翟營小學坐落在談固鄉(xiāng)北翟營村南,村內民風淳樸,世代以耕種為主。學校的教學設備和科學實驗器材遠遠落后于城市學校。在資源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如何讓科學課堂有趣、充滿活力,又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成為我這個科學專職教師面臨的最大難題,也是我現(xiàn)在課題研究的方向。
雖然配備的教學資源不足,但是學校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結合這些自然優(yōu)勢,我大膽創(chuàng)新、因地制宜,把科學課堂和科技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開展了一系列符合校園實際的實踐體驗活動。
因地制宜,研究植物種植
孩子們常常會問各種問題:迎春花為什么會在秋天開花?小螞蟻為什么不會迷失方向?我還將溫度計懸掛在不被太陽直曬的教室窗戶外,溫度的升降引起孩子們更多的思考。
機緣巧合的是,在參加第29屆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的頒獎儀式上,我校得到了加入“太空種子校園種植計劃”的機會,這是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的一項拓展活動,通過校園種植太空種子,讓學生體驗太空植物種植的樂趣,體驗植物種植過程的神奇。我校所處的地理位置適合農(nóng)作物生長,正是這些種子的到來,讓我們開始了種植之旅。
我把太空種子帶回學校,可是一系列難題擺在眼前:種在哪兒、怎么種,誰來種?學校里沒有人種過太空種子,這些從太空來的“寶貝”,它們的種植過程和普通植物是否一樣,應該注意什么?我考慮到為了讓太空種子有自己的生長環(huán)境,首先就要為它們安個“家”。同時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我決定讓學生一起參與。
由于校園面積不算大,如果找個邊邊角角的地方把太空種子種下去,我擔心委屈了這些“遠方來客人”,很多角落的地方陽光、通風都不怎么好,萬一不出苗了不就毀了這些珍貴的種子嗎?如果選擇一塊寬敞明亮的菜地,毀掉已經(jīng)種植的蔬菜瓜果也不現(xiàn)實。我猶豫再三,決定找學校領導商量這件事,主管副校長很支持,但是他也認為立即找出一塊合適的地方不太現(xiàn)實,綜合各方面考慮后,他提出:“在菜地最西邊上,開辟一塊地試著種一種,明年開春再為太空植物預留出種植的地方?!狈N植園的最西邊,隔過柵欄就是跑道,沙子石子很容易跑到菜地里,我擔心會影響“寶貝們”的生長。后來我們向校長匯報,最終得到了極大的支持:為了讓來自太空的種子有個好的生長環(huán)境,拔除了約三分之一面積的草坪,開辟成科技實踐種植園。
事不宜遲,我開始放手干。拔掉綠油油的草坪,然后翻地、整菜畦,教師們的齊心協(xié)力使科技種植園卓見成效。為了對比太空植物和其他同類植物的異同,我們就在種植園內分班級種植西紅柿、黃瓜和青椒等普通植物。種植園延伸到草坪開辟出的那塊最好的地段就被太空種子占據(jù)了。為了減少同類植物間的生長干擾,我們特意把分作南北兩大塊的橫畦做得更寬了一些,再在中間種上草莓,將其隔開。
種植前,我們通過層層篩選,確定了8位學生成立太空植物種植小組,我和小組成員一起上網(wǎng)查閱了太空植物的種植方法以及施肥管理等環(huán)節(jié)的注意事項,做到心中有數(shù)之后才開始浸種、育種。
4月21日,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蔡海寧、徐一諾等8名成員親手將太空種子種植在準備好的水槽中,他們就連澆水也都是小心翼翼的。經(jīng)過一周時間的孕育,太空種子小苗出土了!四種植物的小苗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長勢喜人。每天到種植園看一看、望一望小苗,成了成員們的必修課。
5月20日,小苗從水槽里移栽到種植園了,他們幾個人先用小鏟挖個適合小苗的土坑,然后在小苗周圍下鏟劃線,用鏟子從小苗的根部下方托出小苗,再小心翼翼地放到挖好的坑里,填土、拍實、澆水,移苗結束,太空種子開始了它們真正的生長之旅。其間,這8名學生能直接參與太空種子的培育,成了全校學生羨慕的對象。他們時刻關注小苗的生長情況,定期澆水,施肥,及時拔掉雜草,關注有沒有害蟲的侵害等。
從6月3日開始,太空黃瓜先后開出了雄花和雌花,到7月1日我們采摘下12根成熟的太空黃瓜、1根黃瓜種;12個大大小小成形的太空西紅柿;甜椒也已經(jīng)綻放出花蕾。
經(jīng)過“種植—管理—豐收”的實踐活動,我們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觀察記錄,還有撰寫太空植物成長特點的日記和視頻資料。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培育與管理,種植小組對收獲的果實進行了觀察和比較:6株黃瓜苗共收獲黃瓜48根;1棵成活的甜椒苗共收獲辣椒24個;大小不一的兩種西紅柿很多,沒有計數(shù)。種植小組還發(fā)現(xiàn)太空黃瓜和普通黃瓜有較大的差異:太空黃瓜比普通黃瓜汁多,口感更酥脆;太空黃瓜比普通黃瓜大得多,也重得多,最重的一根達到了2.3千克。
在種植的過程中,我們又產(chǎn)生了一些困惑:開始好好的黃瓜居然被蟲子咬破了,還有一根黃瓜是不是因為緊挨地面而爛掉了?在收獲的果實中,我們嘗試留種獲得的太空植物種子,是否也能夠像第一代種子一樣健康生長?為什么收獲的甜椒和番茄種子的再次發(fā)芽率特別低?為了解決這些困惑,我們還專門請教了農(nóng)業(yè)局的專家,他們?yōu)槲覀兘獯鹨苫蟮耐瑫r,還建議:作為科普活動,學生的參與最重要。從此,我們就把種植園作為學校的實踐基地,把“太空植物”的種植活動作為學校的科技傳承項目之一,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今,我?guī)ьI種植小組的成員堅持了六年,至今,收獲了第六代太空黃瓜的種子。
2014年9月19日,我?guī)ьI種植小組的同學應邀參加了全國科普日河北省展區(qū)現(xiàn)場展,我們展示的一根重達超過2千克的太空黃瓜,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關注。普通植物和太空植物的對比種植,更是讓我校師生們領略到了科技的魅力,參與種植的班級、學生越來越多,他們對田地間的種植管理經(jīng)驗積累也越來越豐富,搜集了大量的植物生長習性、管理特點等資料,并匯總、整理成冊。
傳承造紙術
蔡倫發(fā)明了紙,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我校學生不但了解紙的歷史,而且借助再造紙的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
2009年,我負責學校的衛(wèi)生工作。有一次在檢查衛(wèi)生的過程中,我隨手撿起地上的一片爛紙,發(fā)現(xiàn)是學生沒有用完就扔掉的,后來我還發(fā)現(xiàn)很多班級存在嚴重的浪費紙的現(xiàn)象。正在為這種現(xiàn)象發(fā)愁的時候,教育部等五部門共同主辦了“節(jié)約紙張,保護環(huán)境——2009年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我主動找到校領導,說明了校園內的紙張浪費和這次活動關系,學校給予了我大力支持。
說到造紙,掌握了技術后其他的程序并不復雜,關鍵是要有活動場地和相配套的器材。活動主辦方為鼓勵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到活動中來,免費贈送給學校器材。接下來就是活動場地的問題了,學校本來就不大,剛剛開展活動的時候,我和科技小組成員利用實驗室的桌椅板凳進行手工操作:制備紙漿、脫墨、抄造、壓榨、晾曬。隨著學校招生人數(shù)的增加,實驗室被改成了教室,從此學生完全沒有獨立開展探究活動的空間了。
在沒有專門活動場地的情況下,我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帶領社團成員用塑料瓶搖動廢紙制作紙漿,并用洗衣粉褪去紙漿中的墨跡,同時借用教室的桌子完成抄造和壓榨的過程,最后把做好的濕紙頁晾曬到儀器室的角落,一張張漂亮的再生紙就誕生了。
學校慶六一活動中,這個項目吸引了全校師生及家長的興趣,利用廢紙造紙的活動在學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學生主動把用過的廢作業(yè)紙交給我們科技小組。后來經(jīng)過校長特批,學校把教學樓的走廊封起來,作為科技小組探究活動的場所。從此,科技小組結束了“游擊戰(zhàn)”,全面開展再造紙項目。
在學校鼓勵教師根據(jù)學科特點編寫校本教材的背景下,我選取再造紙這個代表性的活動,查閱了很多資料,并把與紙張相關的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經(jīng)過三個月的努力,完成了《傳承紙文化——走進紙王國》的校本教材和教師指導用書的編寫。這本自編教材分為三部分,著重培養(yǎng)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節(jié)約及環(huán)保意識,重點講了紙的發(fā)展、種類、用途,紙的藝術、紙的故事、紙的再造、再利用及再探究。其中,在廢紙再造的環(huán)節(jié)中,我通過展示成員操作的流程圖,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在后來的造紙實踐活動中,我指導社團成員對再生紙的操作技術進行提升,如添加顏料制成彩色紙,利用繪畫、裁剪制作成漂亮的夾心紙,對自制再生紙的吸水能力進行研究比較等。教材內容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分段教學:低年級學生尋找、發(fā)現(xiàn)、收集身邊的廢紙;中高年級學生不僅收集原材料,還要進行自制再生紙、探究紙的再利用等一系列活動。在每年對校本教材的多次校改中,我們將新的內容及時添加進去,使校本教材更完善、更實用。
目前,我們的“再生紙俱樂部”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多批隊員,制作完成的再生紙在學校書法、繪畫、剪紙、折紙社團中廣泛使用。2013年,我又到武強縣專門學習了年畫的印刷技術,尋求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結合,讓傳統(tǒng)文化在我校節(jié)節(jié)開花?,F(xiàn)在,再生紙社團不僅會變廢為寶地制造再生紙,而且會制造各種不同的再生紙;印刷社團的成員不僅學會了簡單的制作雕版,還能夠利用再生紙進行活字印刷。
對再生紙的制作、應用與探究,我們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它的影響范圍從校內的師生擴展到學生家庭、周圍小區(qū)的居民。這一體驗活動的做法,得到區(qū)、市、省乃至國家各級領導的認可,原中國科技館館長徐延豪在再生紙上欣然題詞:祝孩子們健康成長!
到今天,我們將這項活動堅持了十余年。其間,活動場地、活動器材都有所增減,但是,造紙、印刷的文化傳承沒有變。我們祈盼在不遠的將來,各種高質量的再生紙在校園“開花”,祈盼小科學家從這里走出去!
科普繼續(xù),輻射傳承
自從我成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以來,深知鄉(xiāng)村小學科學課的施教難度,因此我始終堅持以“積累、沉淀、恒心”為座右銘,持之以恒地在小學科學教育這條道路上扎根成長。我和科學教師團隊努力打造科技樂園,廣泛開展科普活動,為更多的學生增加體驗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科學素養(yǎng)。
在市科協(xié)等部門的支持下,我們在校內建立了一個小型的科技體驗館。我和團隊的教師利用暑假兩個月的時間,每天忙得不亦樂乎——考察幾個兄弟學校的科技館特色,多方查閱資料,最終設計了以宇宙中的四季代表星座、月相變化圖示等為內容的藍色屋頂,場館內墻壁展示了由探究、體驗、自主三個篇章組成的探究活動,科技館外墻壁則向學生展示了自然界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通過多方的支持,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這所鄉(xiāng)村學校在科技方面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更重要的是我們開發(fā)的這些鄉(xiāng)村特色教育形式已經(jīng)輻射到社區(qū)和周邊學校,成了科技交流、調研和觀摩學習的榜樣。我也多次在教育教學研討或對外交流等活動中積極承擔教學示范、觀摩和講座等任務,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的教育成果。
現(xiàn)在依然工作在一線的我經(jīng)常自豪地說:我很喜歡科學學科的教學,更喜歡讓孩子們在我的引領下全面發(fā)展。我希望通過努力,利用多種形式讓鄉(xiāng)村的學生熱愛學習、崇尚科學;讓我和我的教師團隊為孩子們營造更有利的成長環(huán)境,讓科技教育在校園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