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凱月
一、國內外研究狀況:
(一)國外研究狀況
1、普列漢諾夫與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認知與理解
普列漢諾夫由于深受近代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之累,而使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倒退為一種反映論,導致了把認識論置于歷史觀之前的蘇聯(lián)哲學教科書體系的形成。新時期哲學界基本上突破了傳統(tǒng)認識論框架的束縛,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增補了一個物質本體論,并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置于唯物主義歷史觀之前。
列寧突出了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了認識論、邏輯學和辯證法三者之間的統(tǒng)一關系。但是,列寧沒有進一步指明社會認知與社會歷史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即沒有把認識論與歷史觀結合起來。這樣的看法直接影響了蘇聯(lián)教科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安排,它把認識論看成是從唯物論、辯證法過渡到唯物史觀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2、從盧卡奇到哈貝馬斯對重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嘗試與努力
盧卡奇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開山者,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批判異化物化統(tǒng)治的主體性、能動性以及總體性與歷史性原則,指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要害是對物化的偽客觀、偽具體世界的批判與透視;是對人所創(chuàng)造、支配的物的關系反過來統(tǒng)治人的歷史起源的考察,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最終出路就是對顛倒的總體抽象物的歷史透視與辯證想象”。[1]但是晚期盧卡奇由于多種原因改變了其以往觀點,主動放棄了主體向度的歷史認識論和歷史辯證法的追求,開始向社會存在本體論轉變。
哈貝馬斯試圖通過重新恢復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傳統(tǒng)以重建社會批判理論之理性哲學傳統(tǒng)基礎的最重要的哲學家,但在過程中偏離了其最初的預期軌道,“主客體之間的認識論關系可以還原為一個先驗的意義構成與理解問題,主體都是內在于先驗的交往意識結構之中的”。[2]哈貝馬斯的這種先驗主體性的存在對認識、改造外部客觀世界的認識論進行了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一種生產范式理論轉變?yōu)橹黧w間交往哲學理論,表明了哈貝馬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研究脫離了其正常軌道。
3、阿爾都塞“認識斷裂論”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詮釋及影響
在蘇聯(lián)以斯大林為代表的教條主義和人道主義盛行的時代背景下,阿爾都塞堅持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做出科學的解釋,并提出“認識斷裂論”,阿爾都塞在《保衛(wèi)馬克思》一書的序言《今天》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思想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所謂“認識論的斷裂”,他說:“這種‘認識論斷裂把馬克思的思想分成兩個大階段:1845年斷裂前是‘意識形態(tài)階段,1845年斷裂后是‘科學階段?!卑柖既谶@篇文章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思想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斷裂”,以1845年為斷裂界限,將意識形態(tài)階段和科學發(fā)展階段區(qū)別開來。阿爾都塞對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思想之間差別進行的闡述,為后來人們研究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徑。
(二)國內研究狀況
1、經(jīng)典著作:實踐與認識關系建構的相關研究
在我國,對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研究可以從時間縱線和內容橫線兩條線索對其進行探究,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內容上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并且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過程中也在對其合理內核進行維護。我國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進行了各方面的深刻探討,通過對文獻的查詢,國內學者主要是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概念和內容研究著手,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出發(fā),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內容進行了相關探討。以實踐認識論為研究對象,國內學者以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與毛澤東的《實踐論》為經(jīng)典文獻標志出發(fā)對其進行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列寧《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相關研究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的框架結構、理論意義、主客體關系的理解和重要貢獻進行了相關研究。 盡管列寧《唯物主義經(jīng)驗批判主義》由于當時的歷史局限性并沒有得到全面而系統(tǒng)的闡述,但對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系統(tǒng)結構的完善和對現(xiàn)在社會建設的理論指導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毛澤東《實踐論》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相關研究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泵珴蓶|的《實踐論》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要貢獻體現(xiàn)對其對構建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實踐中的運用上。在世界觀上,完善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系統(tǒng)結構,對實踐與認識的關系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在方法論上,為中國革命道路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2、微觀視域:實踐對認識基礎性作用的研究
(1)以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觀點,實踐實現(xiàn)了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推動了認識論的發(fā)展,實踐是認識活動發(fā)展的起點和終點,實踐與認識的運動一個螺旋上升式的過程,通過對文章的分析得出,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礎,是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發(fā)展提供了檢驗標準和根據(jù),從而推動“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上升的運動過程,使其不斷達到相對真理,接近絕對真理。
(2)以實踐為檢驗標準的認識論的相關性研究
實踐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和基本觀點,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關于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根本標準和唯一標準都是指向實踐,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除了實踐外,科學理論等也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因此,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而不是唯一標準,
關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探討,首先通過對“實踐標準”的含義釋義來說明實踐是標準還是方法手段。其次從側面分析了正確理論和邏輯證明不能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但同時不能忽視其在檢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對實踐檢驗認識是一個無止盡過程,并不是一次實踐就能證明認識的真理性,實踐檢驗真理性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并且“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的根本標準,無論是理論還是邏輯證明,最終都要回到實踐上來對其進行檢驗,而不能因此證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最后對于“實踐標準”在當代社會中對于人們的認識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宏觀視域:實踐與認識關系整體性研究
把實踐引入認識論中,在實踐的基礎上討論認識發(fā)展過程,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其他認識論區(qū)分的根本標志,前文中主要討論了實踐對認識論的重要的作用及其意義,國內學者關于“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表明,關于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的文獻查詢,主要觀點是通過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調查研究和詞義解釋中表現(xiàn)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和相對獨立性,在這對關系中,大部分學者著重強調實踐的作用;少部分學者基于現(xiàn)實對實踐作用的過于強調的現(xiàn)狀進行反思,要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忽視認識的指導作用和相對獨立性;其他一部分學者對實踐與認識的相互運動研究,得出實踐與認識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是前一個實踐認識基礎上進行的實踐,認識是前一個認識實踐基礎上的新的認識,是一個互相推進的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過程,在此結中主要是對前面幾種觀點的宏觀的總結。然而,在關于實踐與認識的關系上,當代學者主要是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的角度出發(fā),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但對于其本質的研究相對薄弱。
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發(fā)展前景及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發(fā)展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無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還是當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無不體現(xiàn)著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精髓所在,搜索文獻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了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出發(fā)點對當代中國新思想的探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實踐中的體現(xiàn)以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中國的發(fā)展前景。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指明了前進方向,指明了要立足于實踐,認清本國國情,在繼承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礎的前提下對其進行當代化發(fā)展,使其與社會建設實踐相結合,發(fā)揮國家新思想能動的反作用,將思想理論具體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之中,積極推動中國走在世界前列,并且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內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更好的發(fā)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積極作用。
三、馬克思主義實踐認識論研究啟示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研究尤其是其中的實踐認識論進行了探究,對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實踐對認識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在對文獻查詢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者主要強調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性作用和地位,而對認識即理論的能動的反作用較為輕視,導致在查詢“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時文獻較多,而以“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的文獻甚少,這也就反映了實踐在認識論中的重要地位,而認識的地位相對的被忽略,這是由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所決定的,在唯物史觀的立場上,實踐在認識論中的基礎性和決定性的地位是不可動搖,同時也不能忽視認識即意識理論在社會實踐中的指導作用。
在對文獻查詢中,筆者對“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和“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問題上認為存在著一定的形而上學的歧義,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問題是由于各自在社會建設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所決定的,而在其“實踐”、“認識”兩個詞前后順序問題的排序上難免帶有一定的機械性,正確處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避免陷入機械性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于理論在實踐中的指導地位的相關研究有所欠缺,是一個需要得到重視和發(fā)展的新興領域。
參考文獻:
[1]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1卷[M].曹衛(wèi)東,譯.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