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上諸葛亮與三峽地區(qū)的關(guān)系并不密切,但因千百年來諸葛亮崇拜現(xiàn)象的盛行,使得長江三峽地區(qū)留下了若干諸葛亮地名和諸葛亮遺跡的傳說故事。諸葛亮以開明的政治家、奇雅的名士、神秘的兵家等形象出現(xiàn)于三峽地名故事中,這類故事絕大多數(shù)并非源于史實,而是源于三峽民間百姓的虛構(gòu)和想象,生動地反映了諸葛亮文化在中國民間的深刻影響力,也充分表露了廣大民眾樸素的審美理想與愛憎情感,具有不可忽視的文化價值。
關(guān)鍵詞:三峽;地名傳說;諸葛亮文化;價值
陳壽《三國志·先主傳》載:建安十六年(211),劉備接受益州牧劉璋之請求,率部入蜀防阻曹操進攻益州;建安十八年(213),劉備集團與劉璋集團矛盾逐步激化,劉備令諸葛亮等率部入川夾攻巴蜀:“諸葛亮、張飛、趙云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guān)羽留鎮(zhèn)荊州?!雹?《三國志·諸葛亮傳》亦有類似記載。這是諸葛亮唯一一次逆流而上途經(jīng)長江三峽地區(qū)并留下蹤跡的記錄。無論是入川之前,還是入川之后,諸葛亮并無長期活動于三峽地區(qū)的特殊經(jīng)歷,也就是說,諸葛亮與三峽地區(qū)的關(guān)系并不密切。然而,三峽地區(qū)民間依然留下許多諸葛亮地名和遺跡的傳說故事。從這些地名和遺跡傳說中,不難看到諸葛亮崇拜現(xiàn)象的盛行,生動地反映了諸葛亮文化在中國民間的深刻影響力,也充分表現(xiàn)了廣大民眾樸素的審美情感。那么,在三峽地名傳說故事中諸葛亮呈現(xiàn)出何種風貌與品格呢?
一、開明的政治家形象
諸葛亮一生積極推行仁政理念,善于治理國家,是三國時期一位開明賢德的政治家,歷來以賢相著稱于世。在三峽地區(qū)關(guān)于三國地名和遺跡的傳說故事中,諸葛亮同樣以開明的政治家形象出現(xiàn)。如“黃牛廟武侯碑”傳說,黃牛廟建在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區(qū)三斗坪鎮(zhèn)境內(nèi),位于長江南岸之黃牛峽中,面朝峽江。明人楊時偉《諸葛忠武書》卷9云:“黃陵廟:在夷陵州西黃牛峽。相傳神嘗佐禹治水有功,諸葛建祠,一名黃牛廟?!雹?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編纂《東湖縣志》卷6云:“黃牛峽:在縣西九十里,巨石排空,驚濤拍岸,峽中最險處也。漢諸葛亮立祠祀黃牛之神。《碑記》云:‘猶有董工開道之勢。古傳所載,黃龍助禹開江治水,九載而成功,信不誣也。后人于廟側(cè)立武侯祠。”③ 今之學者曹詩圖《長江三峽學概論》亦云:“黃陵廟是長江三峽地區(qū)最大的古建筑群,建有金碧輝煌的禹王殿。三國時期諸葛亮重修此廟,并親自題寫了《黃陵廟記》?!雹?都肯定了諸葛亮重修黃牛祠并作碑記。東漢三國夷陵縣(今宜昌市),明代稱夷陵州,州城之東有東湖、南湖等濱江湖泊,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稱東湖縣。隋唐以來人們習慣用“武侯”或“諸葛武侯”來尊稱諸葛亮,諸葛亮崇拜漸興于世。明初歷史小說名著《三國演義》流行后,諸葛亮崇拜現(xiàn)象愈加昌盛,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諸葛亮廟”“孔明廟”遍及中國大江南北,僅見載于清代大型文獻《四庫全書》的便多達數(shù)百處。
宜昌民間“黃牛廟武侯碑”傳說,將諸葛亮行蹤與黃牛神佐禹治水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古人將長江西陵峽內(nèi)自黃陵廟至南沱一段峽江稱作“黃牛峽”。早在東周時期即流傳著黃牛神協(xié)助大禹治理三峽洪水的神話傳說,寺廟當是后人為祭祀黃牛神和大禹所建,稱黃牛廟,又稱黃牛祠、黃牛靈應廟、黃陵廟等。漢末三國時期,黃牛廟已朽毀破敗,諸葛亮重修廟宇并撰寫《黃陵廟記》,頌贊大禹和黃牛之功德,后人將此碑記稱為“武侯碑”,一直保存至今。諸葛亮是什么時候重修黃牛廟的呢?《諸葛忠武書》等文獻均未提及具體年代,南宋地理學家祝穆在《方輿勝覽》卷29中述及三峽民間傳說云:“黃牛廟:在黃牛峽,名靈應廟。相傳佐禹治水有功,蜀后主建興初諸葛武侯建祠。然三國時西陵、建平非蜀土?!雹?這個說法顯然不可信,正如祝穆所言:諸葛亮執(zhí)政時期,西陵縣(孫權(quán)改夷陵縣為西陵縣)、建平郡(轄今湖北秭歸、興山、巴東及重慶巫山等縣)屬于吳國地界,諸葛亮不可能越過建平郡到西陵縣黃牛峽來修建黃牛祠。
到了明清近代時期,宜昌民間傳說則普遍指諸葛亮率師入蜀時重建此廟并立碑記,后人為了祭祀諸葛武侯,又在黃牛廟旁建了一座武侯祠。其實,諸葛亮重修黃牛廟并撰《黃牛廟記》的說法也是不可信的:其一,按《三國志·先主傳》等歷史文獻記載,諸葛亮率部是由長江水道溯江而上的,可以肯定其船隊確實經(jīng)過了黃牛峽,諸葛亮等人也確有可能臨時登岸祭祀黃牛廟,但當時軍情緊急,諸葛亮重修黃牛廟的可能性不大,即使他有心修葺廟宇,最多留下一筆資金委托他人辦理此事。其二,現(xiàn)存《黃陵廟記》(亦稱《黃牛廟記》)是由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楊時偉等人編輯《諸葛忠武書》時錄入的,距離諸葛亮時代近1400年,年代太晚,不可為信據(jù)。其三,北宋文豪歐陽修被貶夷陵縣令,曾游覽過黃牛廟一帶,作《黃牛峽祠》等詩,從未提及諸葛亮建祠立碑之說,南宋詩人陸游作《入蜀記》,記述了黃牛廟事,亦未述及諸葛亮修祠和撰寫碑記,至南宋末期祝穆著《方輿勝覽》才有了諸葛亮建祠的民間傳聞,說明諸葛亮修祠刻碑之說當產(chǎn)生于南宋后期,明清時期文人們看到了宋人說法的荒唐性,便將諸葛亮建祠刻碑的時間朝前推移了十數(shù)年。其四,《黃陵廟記》稱劉備為“劉氏”,顯然不是諸葛亮的口吻,《三國志》多處記錄了諸葛亮的奏章和言談,劉備健在時諸葛亮稱“主上”,劉備死后稱“先帝”,豈有呼“劉氏”之理?這充分說明三峽地區(qū)關(guān)于諸葛亮修建黃牛廟的傳說未必是史實,多半是民間附會虛構(gòu)之詞。然而,三峽民間之所以附會諸葛亮建祠立碑祭祀大禹和黃牛神,顯然是基于廣大民眾對于諸葛亮深厚的熱愛崇拜之情,刻意將諸葛亮塑造成一位憂念國事、關(guān)心民眾疾苦的開明政治家形象。大禹治水廢寢忘食,利國利民,黃牛神佐禹治水,有功于世,均值得后人頂禮膜拜,諸葛亮在緊張艱辛的行軍途中,不忘登岸祭祀大禹和黃牛神,并決定重修廟宇,充分表現(xiàn)了諸葛亮開闊的天下胸襟和勤政為民的人生志向。
“鷹子石”傳說,在表現(xiàn)諸葛亮聰明智巧的同時,亦突出了其正氣凜然、為民除害的政治家風范。鷹子石,巖石名,在今湖北宜都市五眼泉鎮(zhèn)龍口子村境內(nèi),位于清江南岸,屬于三峽區(qū)域?!兑硕嫉孛适氯珪吩疲何逖廴硟?nèi)有座形似鷹子的石頭,名叫“鷹子石”,乃是一只大鵬鷹子鳥所化。原來,大鵬鷹子鳥變化成精,每年春天要吃掉方圓百里的麥苗,然后每隔三天便要北飛至南陽,化作一個叫金大鵬的人到隆中酒店飲酒作樂,三日一醉,每醉口中吞吐紅寶珠,雞叫之前還巢修煉。那顆紅寶珠已經(jīng)修煉了300年,一旦修煉成功,便可以呼風喚雨,法力無邊。耕種于臥龍崗的諸葛亮聽說后非常氣憤,在一根竹拐杖里暗暗裝滿了石灰,并留有一個細小漏洞。那一天金大鵬喝得大醉,諸葛亮順勢將準備好的竹拐杖遞到他手里,金大鵬不知是計,拄著竹拐杖回家,諸葛亮沿著竹拐杖留下的石灰印跡一路追尋至五眼泉鷹子鳥的老巢,金大鵬尚醉得人事不省,諸葛亮將其口中的紅寶珠一把抓在手里,忽地吞入肚里。鷹子鳥頓時驚醒,紅寶珠沒了,道行失效,便氣敗身亡現(xiàn)出原形?!苞椬峪B的羽毛被諸葛亮拔走了,身體化成了石頭,因為形似鷹子鳥,所以人們都稱它為‘鷹子石,后來鷹子石也成了這個地方的地名?!雹?/p>
今宜都市五眼泉鎮(zhèn)在東漢時期隸屬荊州南郡夷道縣,諸葛亮躬耕地隆中隸屬荊州南陽郡鄧縣(今湖北襄陽市),兩地相隔四五百里。無須多加辨析,宜都民間關(guān)于鷹子石的傳說故事?lián)饺肓藵庵氐牡澜躺衩匾蜃?,空間天南地北,文學虛構(gòu)性、故事荒誕性均相當明顯,不足為歷史依據(jù)。但它無疑是民間百姓崇敬孔明高尚品格和杰出智慧的結(jié)果,也反映了諸葛亮崇拜在民間逐步走向神化的現(xiàn)象。
二、奇?zhèn)サ难攀啃蜗?/p>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曰:“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習r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quán),求援吳會。權(quán)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zhàn),大破其軍?!雹?陳壽一連使用了“逸群”“英霸”“甚偉”“異焉”“奇策”“奇雅”等詞匯,高度肯定了諸葛亮非凡過人的才智和雅士風流,以致孫權(quán)“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由此不難看出,歷史上諸葛亮不僅相貌堂堂,而且風度翩翩,舉止高雅,極富魅力。
在世人心目中,雅士之所以為雅士,不僅表現(xiàn)在高雅文明的言談舉止上,更表現(xiàn)在非凡奇妙的藝術(shù)素養(yǎng)上,琴棋詩畫樣樣皆通?!度龂萘x》描寫諸葛亮獨坐城樓之上悠然彈琴、以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的故事,實源自民間傳說,無疑是對諸葛亮兵家智慧和雅士風流的生動演繹。在三峽地名傳說故事中,諸葛亮的雅士風流突出表現(xiàn)在擅長棋藝和書法上。如“棋盤柱”傳說云:“棋盤柱:……三國爭戰(zhàn)時期,諸葛亮帥軍由夷陵(今宜昌)進取四川,在此與部將張飛對弈之處?!雹?棋盤柱位于今湖北興山縣水月寺鎮(zhèn)高嵐風景區(qū)境內(nèi),是一處風景名勝地,位于香溪河支流高嵐河畔,屬于三峽腹地,南距長江北岸約70余里。興山民間傳說棋盤柱是諸葛亮和張飛對弈處,實不足為據(jù)。張飛出任宜都太守期間郡治秭歸縣(今湖北秭歸縣歸州鎮(zhèn)),距離今興山縣高嵐風景區(qū)約80余里,有可能到過此地。但諸葛亮身居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史籍既無諸葛亮到秭歸會見張飛的記載,諸葛亮更無理由跑到如此偏遠的山區(qū)跟張飛觀景下棋。若說對弈棋盤柱乃諸葛亮、張飛一起統(tǒng)兵入川時所為,但《三國志》明確記載他們“溯江而上”進軍巴蜀,并未走山路經(jīng)過棋盤柱一帶。顯然,棋盤柱傳說多半是民間百姓附會的故事,是諸葛亮崇拜昌興的產(chǎn)物。
而三峽地名傳說中,諸葛亮常常以著名書法家形象流傳于民間,諸葛亮在三峽地區(qū)留下了多處題詞,即“遺筆”。如前文所述清代《東湖縣志》卷8記載了黃牛廟前的諸葛亮“遺筆”:“武侯碑:在黃牛峽廟前右隅,上覆以亭,石色白澤,作六隅形,銳上豐下,迥殊今制。相傳即亮遺筆,惜漢隸已失,好事者重加鐫刻,頓失舊觀。”⑨ 同書卷8又記載了夷陵縣甘泉寺中的“武侯遺筆”:“武侯遺筆:在甘泉寺石壁,刻‘忠孝廉節(jié)四大字,舊志云諸葛亮書?!雹?夷陵縣甘泉寺舊址位于今湖北宜昌市點軍區(qū)境內(nèi),在長江南岸卷橋河入江口處,今寺廟不存。又如恩施自治州巴東縣民間傳說亦講述了“孔明碑”的故事:在臨江絕壁上,有一塊凹形石壁,如同一塊巨大的石碑,據(jù)傳上面曾有諸葛亮的題刻,所以叫“孔明碑”。相傳諸葛亮率師入川途中,經(jīng)過巫峽,便在這塊石壁上刻寫了他的《隆中對》,表示要聯(lián)吳拒魏。后來,吳蜀猇亭之戰(zhàn),東吳大將陸遜追擊蜀軍至此,讀了諸葛亮的碑文,感動不已,便放棄追擊,下令退兵。
《三國志·諸葛亮傳》曰:“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眥11} 陳壽明確肯定了諸葛亮教令、書信、奏章的歷史借鑒價值,并未指明他以書法著稱,民間傳說王羲之曾臨摹過諸葛亮的書法很難確信。而三峽地區(qū)多傳諸葛亮“遺筆”,則多半出于民間附會之詞。如黃牛廟諸葛“遺筆”,南宋祝穆已證難以自圓其說。又如甘泉寺“武侯遺筆”傳說云:東漢巴蜀廣漢著名孝子姜詩,曾流落夷陵縣,在長江南岸結(jié)廬而居,對年邁老母十分孝順。一年冬天姜母重病,需要用魚做藥引子療病,但天寒地凍,江面盡為厚冰覆蓋。姜詩為捕魚治療母病,便倒身臥冰,不一會兒,厚冰融化,兩尾紅鯉魚越出冰面投入姜詩懷中,姜母因此得救。夷陵人民為了表彰姜詩的孝德,便在其居住地附近修建了一座甘泉寺。實際上史籍并無姜詩一家流落夷陵縣并結(jié)廬而居的記述,姜詩長江臥冰孝母當是元明時期孝文化盛行之后夷陵民間百姓隨意附會的故事。而諸葛亮為甘泉寺題詞之說,則更是寺廟僧眾有意虛構(gòu)之詞,不過是借諸葛亮的顯赫聲望以抬高甘泉寺的地位而已。對此,《東湖縣志》卷8早已予以否定:“武侯遺筆:在甘泉寺石壁,……此跡疑亦昔人所摹刻者,且漢以前用隸字,晉始有楷書。今此四字皆今文,又無題識,其非亮手書可知?!眥12} 巴東縣民間關(guān)于“孔明碑”的傳說,則更不符史實?!度龂尽は戎鱾鳌份d:“(先主)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眥13} 《三國志·陸遜傳》亦載:“備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可擒,乞復攻之。權(quán)以問遜,遜與朱然、駱統(tǒng)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nèi)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14} 南山,位于白帝城之江對岸?!度龂尽酚浭鍪置鞔_:東吳水軍大將李異、劉阿等率部追擊劉備殘兵敗將一直追至魚復縣白帝城(今重慶奉節(jié)白帝城)附近,許多東吳大將還上書孫權(quán)請求策劃攻取白帝城之戰(zhàn)以活捉劉備,只是陸遜等人深憂曹丕暗懷狼子野心,便斷然下令前線撤退以應對曹魏進攻,李異等水軍奉命退還巫縣(今重慶市巫山縣,位于奉節(jié)縣下游)駐防,陸遜豈有追至今巴東巫峽(位于重慶巫山縣下游)見了孔明碑而退兵之理?可見,孔明碑傳聞實為民間附會故事。事實上巴東巫峽的孔明碑并非諸葛亮所題。碑上題刻由于日久天長,巖石風化,字跡很難辨認,現(xiàn)今僅能看清“重巖疊嶂巫峽,名峰聳秀,巫山十二峰”15個字,旁邊有尚可辨認的“嘉靖某某年”等幾個小字,足見碑文應為明人書刻。顯然,棋盤柱、武侯碑、武侯遺筆、孔明碑等傳說都是諸葛亮文化興盛尤其是《三國演義》流行于世之后衍生的三國地名故事,反映了諸葛亮在三峽民間的深刻影響力。
三、神秘的兵家形象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以治國理民的賢相著稱,更以運籌帷幄的戰(zhàn)神聞名。歷史上諸葛亮確有出眾的軍事才智?!度龂尽ぶT葛亮傳》記載了司馬懿曾盛贊諸葛亮道:“天下奇才也!”{15}又記述諸葛亮云:“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眥16} 諸葛亮不僅精通兵法,還異常心靈手巧,擅長設計、制作兵器用具。羅貫中塑造諸葛亮的戰(zhàn)神形象,是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chǔ)的,但小說明顯存在文學夸張的傾向,諸葛亮在與眾多高手激烈緊張的較量中,總是顯得出類拔萃,智壓群雄,甚至神鬼不測,有著濃郁的神秘色彩。
三峽地區(qū)有更多的諸葛亮統(tǒng)兵作戰(zhàn)的地名傳說故事,這些地名傳說與《三國演義》孰先孰后很難一一分辨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神化諸葛亮軍事才智、強化諸葛亮兵家形象的傾向與小說高度一致。在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區(qū)分鄉(xiāng)鎮(zhèn)境內(nèi),有多處地名傳說因諸葛亮出征而得名。今編《湖北省宜昌縣地名志》云:“插旗沖:……相傳三國時代,諸葛亮率兵作戰(zhàn),曾在此沖插過軍旗,故名?!眥17} 又云:“標池:……相傳三國時代諸葛亮曾在此處池中浸泡過馬草,名曰漂池,后演變?yōu)闃顺??!眥18} 又載:“(普溪)靠近宜保公路和普溪河大橋。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出征,曾在此補過軍旗,名曰補旗,后演變?yōu)槠障??!眥19} 《大清一統(tǒng)志》卷273亦有諸葛亮駐師于興山縣的記載:“蔥坪:在興山縣西北,地多蔥,相傳諸葛亮曾駐師于此?!眥20} 蔥坪位于神農(nóng)架腹地,明清時期隸屬湖北興山縣,今屬神農(nóng)架林區(qū)。
插旗沖、漂池、普溪、蔥坪等地均處在鄂西偏僻山區(qū)之中,考之《三國志》之《諸葛亮傳》《先主傳》等文獻記載,蜀漢統(tǒng)轄荊州時期,諸葛亮始終是劉備的軍師和“財政大臣”,從未獨立統(tǒng)兵征戰(zhàn),也從未在夷陵縣(今宜昌市)擔任過官職。《諸葛亮傳》載:建安十三年(208)年底,孫劉聯(lián)軍在赤壁之戰(zhàn)中擊敗曹操大軍,劉備乘機攻取江南四郡:“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diào)其賦稅,以充軍實?!眥21} 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曰:“亮時住臨烝?!眥22} 說明建安十四年至十五年(209—210)期間,諸葛亮主要負責江南三郡之政務,屯駐長沙郡臨烝縣(今湖南衡陽市),為劉備集團征收賦稅,籌措軍糧器械。大約在建安十五年(210)下半年,孫權(quán)要求與劉備共同奪取益州,劉備一方面予以勸阻,一方面加強軍事部署以防生變。裴松之注《先主傳》時引《獻帝春秋》曰:“使關(guān)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jù)南郡,備自住孱陵?!眥23} 此處“南郡”,指南郡郡治江陵城。劉備讓諸葛亮、關(guān)羽同駐江陵,實屬分工不同,即諸葛亮負責南郡政務,關(guān)羽負責南郡軍務??梢?,諸葛亮是在建安十五年至十六年(210—211)期間孫劉關(guān)系開始緊張時調(diào)回南郡的。建安十六年(211),劉備率部西入益州,諸葛亮與關(guān)羽等鎮(zhèn)守荊州,北拒曹操,東防孫權(quán),公務繁忙,責任重大,應不會擅離南郡江陵縣到夷陵縣北部山區(qū)去浸泡馬草,更不會率部前往神農(nóng)架腹地駐營(不排除蜀漢偏師曾駐過此地)。建安十八年(213),諸葛亮、張飛、趙云等奉命入川,從此再也沒有回過荊州。由此可見,諸葛亮率部作戰(zhàn)或駐師于三峽大山深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插旗沖、漂池、普溪、蔥坪等三國地名傳說,多半由后世附會而來。這些簡短的地名故事雖未講述諸葛亮特殊神奇之處,但諸葛亮率部縱橫于三峽崇山峻嶺、深谷巨壑之中,本身就充滿一種厚重的神秘感。
而“兵書峽”“孔明碑”等傳說則直接渲染和突顯諸葛亮的神秘性。兵書峽在今湖北秭歸縣屈原鎮(zhèn)境內(nèi),位于長江北岸,屬于西陵峽中的一段峽江。明嘉靖二十八年編修《歸州全志》卷之上云:“兵書峽:州東二十里。相傳諸葛亮嘗藏兵書,因名。尚書白圭詩:‘籌策三分出草廬,眼中吳魏鼎中魚。英雄不盡當時用,一卷筆留峽底書?!眥24} 清同治三年編纂《宜昌府志》卷2亦云:“兵書峽:州東二十里,一名鐵棺靈跡,在白狗峽東?!瓖{為諸葛武侯藏兵書處,至今望之,若存書卷然。又名鐵棺峽?!眥25} 《大清一統(tǒng)志》《湖廣通志》等清代歷史地理文獻亦有類似說法。民間兵書峽、兵書洞之類的地名傳說頗多,大多與古代著名軍事家相關(guān),傳諸葛亮藏兵書者最普遍。建安十八年(213),諸葛亮等人奉命從荊州溯江入川,當時形勢緊急,諸葛亮豈有心思去藏兵書?更何況戰(zhàn)爭年代更需要兵書指導戰(zhàn)爭,諸葛亮莫名其妙地藏匿兵書是為何事?而且,“兵書峽”(亦稱鐵棺峽)之名始見于明代文獻,《水經(jīng)注》等魏晉歷史地理著作述及了秭歸境內(nèi)的“狗峽”“空泠峽”等,卻只字不提“兵書峽”??梢?,秭歸民間盛傳諸葛亮藏書于兵書峽,應是《三國演義》流行于世、諸葛亮崇拜興盛之后民間為了神化諸葛亮之高超智慧而虛構(gòu)附會的故事。
孔明碑在今湖北宜都市五眼泉鎮(zhèn)境內(nèi),位于清江南岸附近。今人劉明春編《長陽地名傳奇》云:劉備奪得江南四郡后,封諸葛亮為軍師。有一天帶領(lǐng)諸葛亮等人從荊州出發(fā)前往佷山(今湖北長陽縣)捍關(guān),以聯(lián)絡西南少數(shù)民族部落首領(lǐng)。行至夷道縣西境,便聽見了一串來自密林深處的神秘聲音,其中“馬鞍馬鞍,敗退西川”八個字引起了諸葛亮的特別注意。諸葛亮命人取出《武陵山川圖形》來,發(fā)現(xiàn)所在位置的正北方確有一座馬鞍山,可是西川與馬鞍山有什么相干呢?諸葛亮漸漸明白這是神仙語言,意即讓他提醒主公留心。諸葛亮繼續(xù)前行,走至一塊懸空巨石之下,將令牌輕輕叩擊巨石,形成了一個小小的令牌印記,望空作揖,拜謝神仙提醒?!傲钆朴∮浿两裆写?,人稱那懸空巨石為孔明碑。再后來劉備入川,又出川征吳,諸葛亮力阻無效,最后,兵敗馬鞍山,終于驗證了‘馬鞍馬鞍,敗退西川之說?!眥26} “孔明碑”傳說明顯是《三國演義》衍生的民間文學故事,意在突顯諸葛亮非凡的靈性和神秘性,神化諸葛亮的傾向十分鮮明。
三峽地區(qū)有些三國地名故事本源于歷史,但在民間百姓的刻意渲染下,逐漸趨于神秘化、神異化。如“諸葛亮八陣圖”傳說故事,“八陣圖”舊址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城之東長江北岸濱江一帶。歷史上諸葛亮布設“八陣圖”應在夷陵之戰(zhàn)結(jié)束之際?!端?jīng)注》卷33云:“江水又東逕諸葛亮圖壘南,石磧平曠,望兼川陸,有亮所造八陣圖,東跨故壘,皆累細石為之。自壘西去,聚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眥27} 劉備覆敗于夷陵之戰(zhàn)后,諸葛亮被召到魚復縣(今奉節(jié))永安宮,為了防備東吳軍隊繼續(xù)西進,諸葛亮利用沿江地形的險要,設置了一套相互連綴、攻防結(jié)合的江防戰(zhàn)陣,即所謂“八陣圖”。八陣圖當設在視野開闊、地處險隘之處,能夠“望兼川陸”,無論敵人是從水路還是陸路進攻,均可居高臨下,從容拒敵,所以說“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夷陵之戰(zhàn)后期陸遜向西追擊劉備時,諸葛亮應該尚未建造八陣圖,因而酈道元的時代并未有陸遜迷失八陣圖的說法。隋唐以后人們講述八陣圖時已經(jīng)顯現(xiàn)神奇色彩,明人曹學佺在《蜀中廣記》卷21中載有唐人韋絢《劉賓客嘉話錄》云:“夔州西市,俯臨江岸,沙石下有諸葛亮八陣圖?;堃硎妫Z形鶴勢,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峽水大時,三蜀雪消之際,氵項涌滉漾,可勝道哉。大樹十圍,枯槎百丈,破硙巨石,隨波塞川而下,水與岸齊,人奔山上,則聚石為堆者斷可知也。及乎水落平川,萬物皆失故態(tài),唯諸葛亮陣圖,小石之堆標聚,行列依然,如是者僅已六七百年,淘灑推激,迨今不動。”{28} 在唐人傳說中,諸葛亮八陣圖已具有700年巋然不動的神秘力量。元代《三國志平話》、明初《三國演義》等作品又對八陣圖故事進行藝術(shù)加工,不僅將諸葛亮布設八陣圖的時間提前了10年,還渲染八陣圖飛砂走石、鬼神莫測之功效。此后,諸葛亮入川巧布八陣圖故事的神秘性,一直保留在奉節(jié)民間百姓的記憶中。晚清光緒十九年編纂《奉節(jié)縣志》卷34《古跡》云:“八陣圖:治南二里,大江之濱。孔明入川時累石為陣,縱橫皆八,八八六十四壘,外游兵二十四壘,壘高五尺,相去若九尺,廣五尺。杜甫詩云:‘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本?《山川》又云:“魚腹浦:八陣圖東北。孔明對馬良曰:‘吾入川時已伏十萬兵在魚腹浦矣。即此處也?!?/p>
其實,八陣圖是一種以防御為主、攻防結(jié)合的古代兵陣,具有可操作的實戰(zhàn)性,但并不具備特別神奇的力量,它逐漸被神秘化、神異化,實出于千百年來三峽百姓對于諸葛亮的崇拜和愛戴。南宋地理學家祝穆在《方輿勝覽》卷57中引《圖經(jīng)》曰:“夔人重諸葛武侯,以人日傾城出游八陣圖磧上,謂之‘踏磧。婦人拾小石之可穿者,貫以彩索系于釵頭,以為一歲之祥?!眥29} 《圖經(jīng)》是一種附有地圖的地理志之類的書籍,東漢以后各地編纂附圖方志較為流行,祝穆所引《圖經(jīng)》一般認為是作于晉宋間的無名氏《荊州圖經(jīng)》,又稱《荊州圖副》等(從稱“夔人”的口吻看,祝穆所引《圖經(jīng)》可能是唐初置夔州府之后編纂的《夔州圖經(jīng)》)?!秷D經(jīng)》記載了夔州(奉節(jié))一帶老百姓特別敬重諸葛亮、人日暢游八陣圖磧的盛況,并以踏磧?yōu)橐荒曛槿?。三峽民間諸葛亮崇拜現(xiàn)象由此可見一斑。
總之,三峽地區(qū)留下若干諸葛亮地名和遺跡的傳說,這些傳說故事絕大多數(shù)并非源于史實,而是源于三峽民間百姓的虛構(gòu)和想象,在廣大百姓心目中,諸葛亮是一位聰明絕倫的智者,是一位風流瀟灑的雅士,更是一位關(guān)心天下百姓疾苦的仁者,故而民間百姓自覺傳頌乃至神化他們所崇敬的三國英雄。這些地名傳說雖然歷史真實性不高,但卻集中顯露了中國民間的審美理想與愛憎情感,具有不可忽視的文化價值。
注釋:
①{13}{23} 陳壽:《三國志》卷32《先主傳》,裴松之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657、663、656頁。
② 楊時偉:《諸葛忠武書》卷9,見《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頁。
③ 宜昌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校注:《東湖縣志》卷6,方志出版社2017年版,第88頁。
④ 曹詩圖:《長江三峽學概論》,長江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頁。
⑤ 祝穆:《方輿勝覽》卷29,見《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95頁。
⑥ 徐榮耀搜集整理:《宜都地名故事全書》,三峽電子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第341—343頁。
⑦{11}{15}{16}{21}{22} 陳壽:《三國志》卷35,裴松之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691、689、687、689、680、680頁。
⑧ 湖北省興山縣地名領(lǐng)導小組編:《興山縣地名志》,內(nèi)部資料,1982年刊印,第415頁。
⑨⑩ 宜昌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校注:《東湖縣志》卷8,方志出版社2017年版,第112、112頁。
{12} 宜昌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校注:《東湖縣志》卷8,方志出版社2017年版,第112頁。
{14} 陳壽:《三國志》卷58,裴松之注本,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996頁。
{17}{18}{19} 宜昌縣地名領(lǐng)導小組編:《湖北省宜昌縣地名志》,內(nèi)部資料,1982年刊印,第180、191、198頁。
{20} 《大清一統(tǒng)志》卷273,見《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2頁。
{24} 秭歸縣縣志黨史辦公室校勘整理:《歸州全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頁。
{25} 宜昌市檔案局檔案館整理:《宜昌府志》,內(nèi)部資料,2002年刊印,第29頁。
{26} 劉明春:《長陽地名傳奇》,內(nèi)部資料,1998年刊印,第82—83頁。
{27} 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33,陳橋驛校,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76—777頁。
{28} 曹學佺:《蜀中廣記》卷21,見《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5—256頁。
{29} 祝穆:《方輿勝覽》卷57,見《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81頁。
作者簡介:王前程,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責任編輯? 劉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