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為一個從田野中走出的科學家,裴文中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野外考察中度過的。
1932年新婚后的第五天,他就回到了周口店。第一個孩子出生時,他在野外接到電報,趕回北京探望母子,手里還拿著一本專業(yè)書籍。在一次內蒙古的考察中,要穿過一片大沙漠,車子無法通行,當時已60多歲的裴文中和年輕人一樣,騎著毛驢一路前行。
晚年的裴文中身體一度虛弱得連路都走不了。但只要一到考察現(xiàn)場,他就像年輕人一樣爬上爬下,拿著放大鏡看著各種痕跡,神情之專注,精力之旺盛,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盡管已是考古學界的一代宗師,但裴文中始終保持著謙和的作風。作為“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發(fā)現(xiàn)者,他一度認為這就代表著中國境內最為原始的文化,但后來有了比“北京人”更為古老的遺址,他馬上放棄了自己的觀點。
一個學生還記得,在北京房山區(qū)的徒步考察中,每逢中午,裴先生總是開心地說:“上房山大飯店吃黃金寶塔去。”其實,這只是一家簡陋的小飯館,菜譜也只是一碗小米粥、一碟咸菜和幾個玉米窩窩頭而已。
在工作之外,裴文中有兩大愛好:抽煙與釣魚。煙是從不離手的,野外考察中的閑暇時間,他就帶上自制的魚竿,找個池塘,一坐就是大半天。
他為后世留下了“要把75歲當做57歲來過”的名言。在辭世前一個月,在給友人的信中,老先生還這樣勾畫自己接下來的考察路線:9月去柳州,再去杭州,最后到安徽和縣;明年去滿洲里……
裴文中的學生、考古學家張森水曾回憶:有一次,年邁的裴文中堅持要去貴陽考察遺址,他擔心老師身體吃不消,正猶豫不決,知道丈夫脾性的師母舒令漪卻說:“你就陪他去吧,大不了,你把骨灰盒抱回來就是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