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自2018 年被確定為自治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以來,五原縣創(chuàng)新實施了“四個三”工作法(抓實三項任務,建立三套機制,堅持三大導向,打造三大服務品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進一步加強了農村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三級設置,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由縣委書記任主任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全縣9 個鄉(xiāng)鎮(zhèn)、2 個辦事處及1 個社區(qū)管理服務中心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全縣117 個行政村、11 個農場分場、12 個社區(qū)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目前,三級層面組織開展各類活動8990 場(次),服務群眾21.2 萬人次。
整合資源,打通六大平臺。按照整合共建、融通共享的思路,發(fā)揮縣文明實踐中心統(tǒng)籌整合、指揮調度的作用,整合陣地資源,打通了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等六大平臺。中心、所、站根據(jù)實際工作需要統(tǒng)一調配使用,開展各類志愿活動。
建立隊伍,強化主體力量。按照“質”“量”并舉原則組建志愿服務隊伍。一類是由縣委書記任隊長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隊員都是黨政機關和事業(yè)單位的在職人員;一類是由各鄉(xiāng)鎮(zhèn)自行組建的黨員、巾幗、青年志愿服務隊;一類是社會志愿服務組織,成員是社會愛心人士和廣大群眾。目前,五原縣共有志愿者22240 人,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體力量。
實施“一線工作法”制度,解決黨政領導干部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列為黨建工作“十件實事”之一,創(chuàng)新提出“新時代一線工作法”,力圖做到問題在一線收集、感情在一線融合、政策在一線宣傳、工作在一線開展。33 名縣處級領導帶領全縣千名干部,每人每月至少開展1 次下基層活動,每月至少訪問3 家農戶,每月至少開展2 次政策宣傳。截至目前,全縣干部深入基層2.2 萬次,征集到群眾需求5.4 萬條,解決4.2 萬條。
實施“嘉許激勵”機制,調動志愿者積極性。為了使激勵機制惠及所有志愿者,中心設立4 個文明團結超市,每家超市派送1-2 萬元獎品,志愿者可以用志愿服務時長積分兌換獎品。中心每年開展一次優(yōu)秀志愿服務項目、優(yōu)秀志愿服務組織及最美志愿者評選表彰,給予3000 —5000 元獎勵。
實施“工作融合”機制,解決農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問題。中心將開展宣傳教育與引導農民實踐參與相結合,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與“三下鄉(xiāng)”工作、鄉(xiāng)風文明提升“五大工程”、農業(yè)園區(qū)建設、脫貧攻堅以及全縣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融合開展,引導帶動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來。
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群眾實際困難,中心通過“線下線上”兩種模式征集群眾需求。線下由“微治理”網格員入戶下發(fā)服務菜單;線上群眾可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二維碼”掃碼點單。
堅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聚焦農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通過“線下+線上+村民互助”的方式解決問題。線下:各級聯(lián)絡員將征集到的群眾需求匯總分析,逐一進行解決。線上:由“五大平臺”線上志愿者負責接單解答并開展線下服務。村民互助:組建互助合作小組,開展以工換工、事務代辦、生產資料互用等活動,解決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困難。
堅持以服務效果為導向??萍贾驹阜贞犕ㄟ^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幫助群眾解決種植、養(yǎng)殖、經營、銷售、園區(qū)建設等方面問題8600 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lián)合小草志愿者協(xié)會舉辦了中華兒慈會“9958 大病貧困兒童義診篩查救助”活動;文化志愿服務隊組織開展主題系列活動45 場,舉辦各類文化惠民活動30 余場次。
打造科技志愿服務品牌,推進產業(yè)興旺。五原縣以發(fā)展工業(yè)的思路建設“農業(yè)園區(qū)”,推進產業(yè)發(fā)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科技與科普服務平臺,聯(lián)合23 家科研院校志愿者、78 名農業(yè)科技領軍人才、7 個博士專家工作站重點打造科技志愿服務品牌,建設各類園區(qū)138 個,培育和引進“農字號”企業(yè)142 家。
打造村民小組“微治理”品牌,推進鄉(xiāng)村有效治理。組建“微組織”,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領導下,782 個村民小組全部建立完善了“一約四會”,并組建志愿服務隊。開展“微服務”,新時代文明實踐700 多支志愿服務隊為村民提供科技指導、文藝輔導、衛(wèi)生保健等“微服務”2000 余次。實行“微管理”,使水費收繳、投工投勞等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推行“微教育”,依托“村村響”“百姓名嘴”大講堂等,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宣傳宣講黨的理論政策;圍繞“一學兩建三帶五改五提升”,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強化“微監(jiān)督”,將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職能向村民小組延伸,進一步完善基層治理體系。
打造巾幗志愿服務品牌,推進生態(tài)宜居。全縣8000 多名婦女組建255 支巾幗志愿服務隊,積極投身脫貧攻堅、維權服務、幫扶救助等社會公益事業(yè),帶領廣大村民大力發(fā)展土雞養(yǎng)殖、手工編織、農村電商等產業(yè),帶動2000 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在她們的影響帶動下,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提升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