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宇彤 張亮 王毅超 董健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惡性腫瘤患者生存率提高、生存時間延長,但轉移性腫瘤的發(fā)生率也隨之上升。骨骼是僅次于肺、肝之后第三大常發(fā)生轉移性腫瘤的器官[1],約 30% 的惡性腫瘤會發(fā)生脊柱轉移[2]。脊柱轉移性腫瘤常引起疼痛、椎體病理性骨折甚至神經(jīng)壓迫導致癱瘓,所以對其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2-4]。非手術治療包括鎮(zhèn)痛、激素、放療及化療等[3],但這些方法只能緩解疼痛,不能提高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 (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 是一種 C 型臂X 線機引導下將骨水泥注射入椎體的微創(chuàng)手術,可以緩解疼痛[4-5]并強化、穩(wěn)定破壞的椎體,防止椎體進一步塌陷造成神經(jīng)壓迫[6]。
對于有神經(jīng)壓迫癥狀的胸腰椎轉移性腫瘤,不減壓只行 PVP 不能改善神經(jīng)功能,不是一個最佳治療方案[7],應該行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聯(lián)合的神經(jīng)減壓、腫瘤切除加內固定術[8-9]。腫瘤切除的方式包括全椎體切除術 ( totle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 )、矢狀切除、后弓切除、碎瘤切除及蛋殼刮除術[8-9]。然而這些手術入路、可能的大出血、軟組織過度剝離及患椎塌陷所致生物力學失穩(wěn)都會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10-12]?;仡櫺苑治?2014年 8月至 2015年 9月,我科采用徒手微創(chuàng)置釘內固定技術 ( Freehand MIPS,后外側微小切口經(jīng)椎旁肌間隙的 Wiltse 入路直視下植入椎弓根釘、皮下穿棒固定技術 )[13-19]、PVP 及正中小切口微創(chuàng)減壓、腫瘤部分切除術[19-20]治療的 43例伴神經(jīng)壓迫的胸腰椎轉移性腫瘤患者,通過對臨床療效及手術節(jié)段 Cobb's 角、患椎高度壓縮率的觀察來評估這種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納入標準:( 1) 有下肢疼痛、麻木、行走不穩(wěn)或癱瘓等神經(jīng)癥狀;( 2) MRI 或 CT 顯示胸腰椎單個椎體轉移性腫瘤壓迫神經(jīng),并與癥狀相符;( 3)查體發(fā)現(xiàn)患椎水平以下感覺、肌力減退等體征。
2. 排除標準:因無神經(jīng)壓迫的椎體惡性腫瘤、骨質疏松性骨折或椎體血管瘤而行 PVP 治療的病例。
本組共納入 43例,其中男 24例,女 19例,平均年齡 ( 56.7±11.2) 歲;25例累及胸椎,18例累及腰椎。原發(fā)腫瘤來源于肝癌 5例,肺癌 8例,胃癌5例,腸癌 2例,膀胱癌 2例,乳腺癌 9例,前列腺 7癌例,甲狀腺癌 5例。Tomita 評分系統(tǒng)[8]( 表 1)評分 7分 ( 6~7分 ),改良 Tokuhashi 評分系統(tǒng)[21]( 表 2) 評分 11分 ( 9~12分 )。根據(jù) MRI 影像進行神經(jīng)壓迫 ( 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ESCC )分級,2級 17例,3級 26例。脊柱腫瘤失穩(wěn)評分( 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ing,SINS ) 11分 ( 6~14分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術前攝胸腰椎正側位 X 線片、CT 及 MRI、PET。通過 MRI 或 CT 可以明確:( 1) 有無椎體皮質突破、椎旁破壞;( 2) 骨破壞類型 ( 破骨型、成骨型或混合型 );( 3) 椎體高度塌陷及神經(jīng)壓迫的程度。在 MRI T2加權相上使用 ESCC Bilsky 分級系統(tǒng)[23]對硬膜外神經(jīng)壓迫進行評估:0級 ( 只有脊柱骨破壞,無壓迫 ),1級分為 1a ( 致壓物碰及硬膜 )、1b ( 硬膜囊畸形 )、1c ( 致壓物碰及脊髓或馬尾 ),2級 ( 有脊髓或馬尾壓迫,腦脊液仍見 ),3級 ( 有脊髓或馬尾壓迫,腦脊液未見 )。術后復查 CT 以評估神經(jīng)減壓效果、椎弓根釘位置、有無骨水泥滲漏。
SINS 脊柱腫瘤失穩(wěn)評分系統(tǒng) ( 表 3)[24]由脊柱腫瘤研究機構提出,用 5個放射影像學指標 ( 部位、骨病損、影像學脊柱序列、椎體高度丟失及脊柱后外側附件累及 ) 和一個臨床指標 ( 疼痛 ) 來評估脊柱穩(wěn)定性,共 18分。根據(jù)評分將脊柱穩(wěn)定性分為三類狀況:穩(wěn)定 ( 0~6分 ) ,潛在失穩(wěn) ( 7~12分 )及已失穩(wěn) ( 13~18分 )。
表1 Tomita 預后評分系統(tǒng)Tab.1Tomita scoring system
表2 改良 Tokuhashi 預后評分系統(tǒng)Tab.2Modified Tokuhashi scoring syste m
全麻成功后患者俯臥于雙橫墊上使其處于適度過伸位。
表3 脊柱腫瘤失穩(wěn)評分系統(tǒng) SΙNSTab.3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ing system
1. 徒手微創(chuàng)置釘內固定+PVP:透視定位后胸腰背部正中旁開 3cm 處外側 Wiltse 切口進入,各約1.0~1.5cm 長,通過多裂肌間隙顯露患椎上下各2個椎體的上關節(jié)突及橫突根部,T11、T12顯露橫突;直視下以上關節(jié)突外緣垂線與橫突上中 1/ 3連線交點法定位胸椎椎弓根釘入點,以橫突中點法定位 T11、T12椎弓根釘入點,以上關節(jié)突外緣垂線與橫突中點連線交點法定位腰椎椎弓根釘入點,開口后用刮匙開路,球探觸及釘?shù)浪闹芫鶠橛补瞧べ|后打入長度、直徑合適的四對椎弓根釘 ( Viper,Depuy Spine,Raynham,Massachusetts,USA ) ( 圖 1a )[13-19];C 型臂 X 線機透視引導下將穿刺針穿入患椎雙側椎弓根,直至椎體前中 1/ 3處,使用加壓注射器 ( 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 通過穿刺針將骨水泥注入椎體 ( 圖 1b、c );連接棒預彎后皮下穿入與椎弓根釘固定 ( 圖 1d )。
2. 正中小切口微創(chuàng)減壓+腫瘤部分切除術:正對壓迫神經(jīng)的患椎水平取后正中小切口,長約3.5cm,切開皮膚、皮下及深筋膜,骨膜下剝離雙側椎旁肌,切除棘突、椎板后顯露受壓硬膜囊;進一步切除關節(jié)突及椎弓根到達椎體后緣,使用雙極電凝、髓核鉗、刮匙切除椎體后部腫瘤并制造一個空腔,將弧形神經(jīng)剝離器插入硬膜囊與椎體后緣腫瘤之間并向前推擠腫瘤使其進入前方的空腔內,從而在硬膜囊與腫瘤間形成間隙完成減壓,這個過程稱為“腫瘤部分切除術”[19-20]( 圖 2);若有出血,使用可吸收的止血紗布填入空腔壓迫止血。術中注意保護脊髓、馬尾或神經(jīng)根以免損傷。
圖1 a:徒手微創(chuàng)置釘;b:C 型臂 X 線機監(jiān)視下行 PVP,將骨水泥注入病椎;c:PVP 的 C 型臂 X 線機透視圖像;d:連接棒預彎后皮下穿入,然后旋入螺母鎖定釘棒Fig.1a: Freehand minimally invasive pedicle screw fixation; b: Ιnjection of the cement into the target vertebral body under fluoroscopic guidance;c: Fluoroscopic image of PVP; d: Two contoured rods in appropriate size were placed to position pedicle screws
圖2 正中小切口微創(chuàng)減壓、腫瘤部分切除術Fig.2Minimally invasive neurologic decompression and partial tumor resection
術后盡早下床功能鍛煉,佩戴腰圍 3~4周,適度進行腰背肌鍛煉,術后 8周恢復日?;顒雍凸ぷ?。
術后 2周切口愈合后行手術部位調強放療以防止局部腫瘤復發(fā)。放療總劑量通常為 4000cGy,在4周內分 20次完成,每周前 5天每天 1次,然后休息 2天,每次劑量 200cGy。身體狀況好的患者行術后化療。
1. 臨床療效:術前、術后即刻、術后 1個月、2個月、3個月、半年、1年及末次隨訪時,使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 (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對腰背部疼痛進行臨床評估同時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進行Frankel 分級,并評估行走能力和尿道括約肌功能。
2. 放射影像學評估:測量胸腰椎側位 X 線片患椎前壁高度 H0,同時測量相應部位上位椎體前壁高度 H1和下位椎體前壁高度 H2。骨折椎體原始前壁高度 H=( H1+H2) / 2。椎體壓縮率=( H-H0) / H。側位 X 線片上患椎近端椎體下終板與患椎遠端椎體上終板延長線的交角即為 Cobb's 角。分別測量并計算術前、術后即刻、術后 1個月、2個月、3個月、半年、1年及末次隨訪的椎體壓縮率和 Cobb's 角。
采用 SPSS 11.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手術前后各時點間的 VAS 評分、椎體壓縮率和手術節(jié)段Cobb's 角進行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 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 ) 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患者從發(fā)病至手術平均時間為 3.5( 1~7) 天,平均手術時間 ( 203.9±10.2) min,置釘平均透視次數(shù) 6( 5~11) 次,正中小切口平均長度( 3.2±0.4) cm,平均出血量 180( 60~800) ml,骨水泥平均注射量 ( 5.9±1.4) ml,住院平均 6( 4~7)天。無一例發(fā)生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所有患者中有40例得到平均 14.3個月 ( 12~18個月 ) 的隨訪,其余 3例術后存活半年以上,死于與手術并發(fā)癥無關的病因。
胸腰背痛 VAS 評分由術前的 9分 ( 7~10分 ) 顯著降至術后即刻的 3分 ( 2~4分 ) (P<0.001,F(xiàn)=1871.391),1年隨訪時 1分 ( 0~1分 ) (P<0.001,F(xiàn)=1871.391)。所有病例術后神經(jīng)功能均得到改善,術后 3個月時 6例全癱患者中有 2例由 Frankel B 級升至 D 級,37例不全癱患者中有 31例由 C 或 D級升至 E 級,術后 1年時存活的 40例中有 33例達到 E 級。14例術前不能行走的患者中有 8例 ( 57% )術后重新獲得行走功能,術前能行走的術后都仍然保持行走能力。16例術前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的患者有 10例 ( 63% ) 恢復功能。
術后 X 線片及 CT 掃描顯示所有患者椎弓根釘位置佳,椎管減壓徹底,無骨水泥漏入椎管。術前患椎高度壓縮率為 ( 34.6±8.6) %,術后即刻為( 33.9±8.5) %;術前 Cobb's 角為 ( 9.5±3.1) °,術后即刻為 ( 9.1±2.7) °。術后隨訪過程中 X 線片上患椎高度無明顯丟失、Cobb's 角無明顯改變,無一例出現(xiàn)內固定松動、脫落或斷裂。典型病例見圖 3。
圖3 患者,女,65歲,乳腺癌 T8 轉移性腫瘤伴神經(jīng)壓迫,胸背痛 VAS 8分,神經(jīng)功能 Frankel D 級,Tomita 6分,改良 Tokuhashi 12分,ESCC 3級,SΙNS 11分,行徒手微創(chuàng)置釘內固定 + PVP + 正中小切口微創(chuàng)減壓、腫瘤部分切除術 a:術前 MRΙ 矢狀位圖像顯示T8 轉移性腫瘤,壓迫脊髓;b:術后 X 線片示椎弓根釘位置佳、骨水泥未漏入椎管;c:術后 CT 矢狀面重建顯示神經(jīng)減壓徹底;d~h:術后 CT 橫掃示 T6、T7、T9、T10 椎弓根釘位置佳,T8 節(jié)段神經(jīng)減壓徹底,骨水泥未漏入椎管;i:術后 18個月切口情況Fig.3Female, 65years old, T8 metastasis and neurologic compression from the breast cancer, VAS 8, Frankel D, Tomita 6, modified Tokuhashi 12, ESCC Grade 3, SΙNS 11. She underwent freehand MΙPS, PVP, minimally invasive decompression and partial tumor resection a: Preoperative sagittal MRΙ showed T8 metastasis with neurologic compression; b: Postoperative X-ray showed good pedicle screw position, no leakage of the cement into the spinal canal; c: Postoperative sagittal CT reconstruction showed complete decompression. d - h: Postoperative axial CT showed good position of pedicle screws at T6, T7, T9, T10, complete T8 decompression, no leakage of the cement into the spinal canal; i: Results 18months after surgery
脊柱轉移性腫瘤的治療策略可以根據(jù) Tomita 預后評分相對應的治療目標來制定,2~3分建議擴大或邊緣切除,如脊椎全切、椎體全切、椎體矢狀位切除或后弓切除,以達長期控制;4~5分建議邊緣或囊內切除,如碎瘤切除、蛋殼刮除,以達中期控制;6~7分建議姑息性手術以達短期緩解;8~10分建議非手術治療[8-9]。脊椎全切可完整切除脊柱腫瘤,可以治愈某些特定的腫瘤病例[25]。脊椎全切用來治療脊柱原發(fā)性惡性腫瘤或侵襲性的良性腫瘤可以接受,但對于遠離原發(fā)灶的脊柱轉移性腫瘤存在爭議[26],也沒有數(shù)據(jù)表明脊椎全切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存時間要優(yōu)于其它創(chuàng)傷更小的手術方式。雖然技術大大提高,但脊椎全切、椎體全切及椎體矢狀位切除仍是創(chuàng)傷較大的術式,手術切口大、出血多、剝離顯露廣泛、手術時間長,其相關的并發(fā)癥及死亡的發(fā)生率較高[10-12]。另外碎瘤切除、蛋殼刮除及姑息性手術也有大出血的風險,有時盡管已用釘棒內固定,仍會發(fā)生腫瘤椎體塌陷,導致脊柱失穩(wěn)。
經(jīng)微小切口 Wiltse 入路的徒手微創(chuàng)置釘內固定技術及經(jīng)皮穿刺椎體成形 PVP 技術可明顯減小椎旁肌的醫(yī)源性損傷[13-19]。與傳統(tǒng)正中入路相比,椎旁肌間隙入路保護肌肉止點及棘上、棘間韌帶,可直接到達橫突根部、上關節(jié)突及椎弓根釘入點,減少出血、降低術后疼痛的風險[27]。與經(jīng)皮椎弓根釘內固定技術相比,徒手微創(chuàng)置釘內固定技術的操作簡便、術中透視少,而且所需切口的長度與前者相近。本研究采用徒手微創(chuàng)置釘內固定、PVP、正中小切口微創(chuàng)減壓及腫瘤部分切除術治療 43例伴神經(jīng)壓迫癥狀的胸腰椎轉移性腫瘤,椎弓根釘植入及PVP 完成后連接棒經(jīng)皮下穿棒安裝于椎弓根釘上,然后再進行神經(jīng)減壓和腫瘤部分切除術,這樣能減少術中出血。因為萬一減壓和切除腫瘤過程中出現(xiàn)大出血,可以在減壓后盡快關閉切口結束手術。另外,采用正中微小切口進行微創(chuàng)減壓和腫瘤切除能減少軟組織創(chuàng)傷和術中失血。PVP 將骨水泥注射入腫瘤椎體可以栓塞豐富的腫瘤滋養(yǎng)血管,在切除壓迫神經(jīng)的椎體后緣腫瘤時出血可能減少。本研究雖然沒有充分證據(jù)表明這樣的微創(chuàng)手術可以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可以降至最低。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術前的胸腰背痛術后均得到緩解。術后 X 線片和 CT 顯示正中微小切口微創(chuàng)減壓同樣徹底 ( 圖 3)。雖然通過后路小切口不能將融合器或其它裝置植入胸腰椎前柱,但可以進一步切除關節(jié)突及椎弓根以獲得合適的內傾角到達椎體后緣并在椎體內制造一個空腔,推擠硬膜囊前方的椎體后緣腫瘤進入前方的空腔內,在硬膜囊與腫瘤間造成間隙完成椎管減壓,即為“腫瘤部分切除術”[19-20]。與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分離手術相比,正中小切口微創(chuàng)減壓、腫瘤部分切除術可以獲得與開放手術同樣的效果,而且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所有患者術后神經(jīng)功能均獲得改善,術后 1年時存活的 40例患者中有 33例達到 E 級。神經(jīng)功能恢復的預后與發(fā)病至手術的時間有關系,神經(jīng)減壓手術越早做,功能恢復越好,特別是運動功能完全癱瘓的A 級和 B 級患者,應盡量在發(fā)病后 48h 內完成手術。所有存活患者術后 1年隨訪時未發(fā)現(xiàn)脊柱失穩(wěn)。Bilsky 等[28]在尸體生物力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爆裂性骨折椎體內注射骨水泥可減小上下椎體椎弓根釘上的載荷,后路釘棒固定聯(lián)合骨水泥椎體成形術可減少前柱塌陷發(fā)生率和內固定失敗率。本研究也證明雖然未行融合術,F(xiàn)reehand MIPS 和 PVP 術后隨訪過程中并未發(fā)生內固定失敗。
Hatrick 等[29]研究發(fā)現(xiàn),脊柱轉移性腫瘤伴神經(jīng)壓迫的病例行一期開放的后外側經(jīng)椎弓根入路360度神經(jīng)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平均出血量為1700( 200~4000) ml,術中平均輸血量為 3.5個單位,平均手術時間 7h,平均住院天數(shù)為 11天,術后 30天內有 3例死亡,4% 的患者出現(xiàn)傷口裂開。與此相比,徒手微創(chuàng)置釘內固定加 PVP、正中小切口微創(chuàng)減壓及腫瘤部分切除術在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住院天數(shù)及術后并發(fā)癥上有一定的優(yōu)勢。另外,Hatrick 等[29]報告開放的 360° 減壓融合術后 6例 D 級患者中有 5例神經(jīng)功能恢復至基本正常( E 級 ),術前神經(jīng)功能明顯障礙的患者 ( C 級 ) 并沒有恢復至正常,2例影像學上神經(jīng)壓迫比較嚴重的患者術后神經(jīng)功能有減退,6例術前不能行走的患者中有 4例 ( 67% ) 術后恢復行走功能。Fourney等[30]、Sundaresan 等[31]、Patchell 等[32]發(fā)現(xiàn)脊柱轉移性腫瘤至癱瘓無法行走的患者中分別有 57%、46%、94% 的病例在 360度神經(jīng)減壓術后重獲行走能力。Jonsson 等[33]報告 16例無法行走的患者360度神經(jīng)減壓術后有 10例 ( 62% ) 恢復行走功能。Quan 等[34]研究發(fā)現(xiàn) 25例術前不能行走的脊柱轉移性腫瘤患者在直接或間接神經(jīng)減壓、內固定術后有 19例 ( 76% ) 重獲行走能力。Fisher 等[35]報告25例因椎體轉移性腫瘤壓迫神經(jīng)而無法行走的患者術后有 17例 ( 68% ) 恢復行走功能,22例排尿困難患者術后有 13例 ( 59% ) 恢復尿道括約肌功能,但有 3例術前排尿正常的患者術后出現(xiàn)障礙。本研究顯示,7例術前無法行走的患者微創(chuàng)手術后有 5例( 71% ) 重獲行走功能,8例排尿障礙的患者術后有6例 ( 75% ) 恢復功能。在神經(jīng)功能、行走能力、排尿功能的改善方面,微創(chuàng)手術的療效并不次于已發(fā)表論文中的開放手術。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術后 X 線片和 CT 掃描顯示椎弓根釘?shù)奈恢镁^理想,無一例骨水泥向后漏入椎管,無一例發(fā)生術后神經(jīng)功能減退,證實徒手微創(chuàng)置釘內固定、PVP 技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與所有外科手術一樣,椎弓根釘內固定也有風險,有可能導致神經(jīng)損傷,筆者的經(jīng)驗是微小切口直視下植入椎弓根釘前一定要仔細探測椎弓根骨道確保四壁均為硬性骨質,避免椎弓根破裂而螺釘侵入椎管或椎間孔。PVP 同樣存在風險,有可能出現(xiàn)骨水泥滲漏入椎管,尤其在椎體后壁破裂時更容易出現(xiàn),將骨水泥注入傷椎的操作過程必須在嚴密的 C 型臂X 線機監(jiān)視下進行,少量多次推注,一旦骨水泥接近椎體后緣或漏入椎體周圍間隙則立即停止注射。所有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避免神經(jīng)損傷,確保手術安全。雖然該微創(chuàng)術中需要 C 型臂 X 線機透視監(jiān)控,但患者所受輻射量與單純 PVP 一樣有限,因為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徒手微創(chuàng)置釘技術為直視下的操作,不依賴于透視定位。Saliou 等[5]研究表明椎體惡性腫瘤伴脊髓或馬尾受壓出現(xiàn)不可逆神經(jīng)功能損害的患者只行 PVP 并未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癥狀加重現(xiàn)象,也就是說對于伴有神經(jīng)癥狀的脊柱轉移性腫瘤患者來講,神經(jīng)減壓前行 PVP 是安全可行的,并不會加重神經(jīng)損害,本研究結果也證實這個觀點。
本研究中微創(chuàng)手術的適應證是伴有神經(jīng)壓迫的單個胸椎或腰椎轉移性腫瘤 ( ESCC 神經(jīng)壓迫分級2級或 3級 ),Tomita 評分 6~7分。一些學者提出的ESCC 神經(jīng)壓迫分級系統(tǒng)是一個可以指導治療方案制訂的工具[23]。沒有生物力學失穩(wěn)的情況下,ESCC 0、1a、1b、1c 級建議行放療或 PVP 治療,ESCC 2、3級表示神經(jīng)壓迫較嚴重,需要行神經(jīng)減壓術。SINS 脊柱腫瘤失穩(wěn)評分系統(tǒng)也可用來指導手術方案的制訂,0~6分表示脊柱穩(wěn)定,7~18分代表目前脊柱可能失穩(wěn)或已失穩(wěn)。對于 SINS ≥ 7分的建議手術治療,7~12分脊柱可能失穩(wěn)的可行 PVP 或內固定術,13~18分脊柱已失穩(wěn)的應該行內固定治療。本研究中患者的 SINS 評分為 11( 6~14),雖然有些患者 SINS<7,但 ESCC 2或 3級需要椎管擴大、神經(jīng)減壓,所以需要內固定。
雖然 Tomita 預后評分 6~7分提示患者生存期為 6~12個月,但本研究中只有 3位患者死于 12個月以內。同時使用改良 Tokuhashi 預后評分系統(tǒng)[21]對患者狀態(tài)進行評估 ( 表 3),其中包括 6項指標:全身狀況、脊柱外骨轉移數(shù)量、脊柱轉移數(shù)量、重要臟器轉移、原發(fā)灶及有無脊髓壓迫所致癱瘓。根據(jù)總分可將患者預后分為 3種情況,≥ 12分預后較好,預計生存時間超過 12個月;9~11分預后中等,預計生存時間可過半年;≤ 8分預后較差,預計生存時間半年以內。本研究中患者改良 Tokuhashi評分 11( 9~12),預后中等偏優(yōu),在準確預估腫瘤患者生存時間上改良 Tokuhashi 要略優(yōu)于 Tomita,雖然確定一個脊柱轉移性腫瘤患者到底能活多久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綜上所述,徒手微創(chuàng)置釘內固定、PVP 加正中小切口微創(chuàng)減壓及腫瘤部分切除術是治療伴有神經(jīng)壓迫的胸腰椎轉移性腫瘤的安全、有效而微創(chuàng)的方法。其手術適應證是 ESCC 神經(jīng)壓迫分級 2級或 3級的單個胸腰椎轉移性腫瘤,Tomita 評分 6~7分。該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沒有設立開放手術對照組,以后筆者將進一步對胸腰椎轉移性腫瘤的微創(chuàng)手術和開放手術進行對照研究。另外,該微創(chuàng)術式對于多發(fā)性胸腰椎轉移性腫瘤是否適用?須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