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平生云夢澤南州,秋思春情浩莫收。更聽瀟湘夜深雨,孤篷點滴替人愁?!薄敖K夜雨瀟瀟,悶殺孤舟客。滴滴打篷聲,錯訝靈妃瑟。”“薄莫維舟古岸邊,濃云潑墨暗江天。道林岳麓知何處,雨打篷窗夜不眠?!痹诒姸辔娜四偷脑娫~中都出現(xiàn)過一個共同的意象,散發(fā)著些許孤獨,浸潤著萬種深情,在流動的歷史中慢慢發(fā)酵,這就是著名的瀟湘夜雨。
瀟湘夜雨為永州八景之首,又稱洲春漲,此名緣于其發(fā)生地洲,又稱島。島位于永州市零陵區(qū)城北瀟湘二水匯流之處,是一座周長600余米、面積僅有0.6平方公里的小島。被瀟湘二水環(huán)抱的小小島,遠遠望去猶如一葉孤舟,倔強又瀟灑地游蕩江心,細數(shù)著千百年來的滄海桑田。
相傳,在很久之前,島是個“大僅一弓”的沙洲,每逢春季大雨瓢潑、水位暴漲時,便會被茫茫河水吞入腹中。當年娥皇女英尋找虞舜的遺骨路過此地時,船公不慎觸灘,是龍神放出三只金鴨托起沙洲,娥皇女英才得以脫險。此后,這座小島便隨河水沉浮,水漲則洲高,水落則洲落。傳說畢竟是傳說,不過,降水增多之時,河水總會漲潮,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瀟湘夜雨之景,有了吟詩賦詞之人的精神安放地。
事實上,島在中國文化中的軌跡早有溯源。屈原曾在《九歌?湘夫人》中寫道:“登白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史記》曾載:“(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泵鞔煜伎鸵苍洠骸跋婵谥校猩按冎袘?,叢木如山,湘流分兩派瀠之,若龍口之含珠?!边@小小一方土地,何以令眾人耗費筆墨?我試圖找到答案。
登島遠眺,湘江從西面奔涌而來,瀟水從南面奔騰而至,兩條活力四射、大氣磅礴的河流在此匯集交融,遠處的九嶷山巍峨俊秀、泰然危坐,“風帆與竹林相映,櫓聲與鳥語共鳴”,似乎什么煩心瑣事都被拋諸腦后,不值一提,我仿佛感受到了先人所說的“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又仿佛看到那些曾經(jīng)詠嘆瀟湘夜雨的文人紛至沓來。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到此地呢?或許是懷著對帝舜湘妃愛情的探尋之心,或許是懷著對詩人屈原的追悼之意,又或許是懷著對故鄉(xiāng)家人的思念之情……不論因何而來,他們都為這座小島留下了無法磨滅的文化印記。
說到文化,便跳不過島上的洲書院。洲書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由零陵人江蘇桃源(今泗陽)縣令眭文煥父子創(chuàng)建。光緒十三年(1886年),由湘軍名將王德榜、席寶田重建,時《零陵縣志》有載:“黃葉渡下有白洲,廣半里,長二里余,舊多白蘋,故名。今則古木叢生,柯葉蓊,夏日綠陰照水,估舟多系其下,望若畫圖。上有白蘋書院。”2011年,洲書院進行了第三次重建。
一進書院,便能感受到濃烈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各種題詞隨處可見。
講堂正面刻有“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后被王陽明譽為“心學之源”。堂內(nèi)有張之洞所作楹聯(lián)“至今破八百里濁浪洪濤,同讀招魂呼屈子;亙古望卅六灣白云皦日,還思鼓瑟吊湘靈”。講堂側(cè)面撰有“禮義廉恥”四字榜書。長廊內(nèi)側(cè)繪有宋迪所作的《瀟湘八景圖》,外側(cè)刻有《堯典》《舜典》二篇……凡此種種,不難看出,在歷史悠久的湖湘文化中,島占有一席之地,洲書院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經(jīng)近三百個春秋的洗禮,洲書院的文化傳承依舊繁盛如初。講堂兩側(cè)的清淑堂、清慧堂以文化見長,書院東南角的夷猶館以收藏為主,西南角的北渚館以展覽求實,東北角的上善館以國學聞名,西北角的含珠館以美術(shù)出彩……一場場文化盛宴正在這里恢宏登場。
走出古雅的書院,收回飄遠的思緒,不禁感嘆真乃一方寶島!方圓不足一平方公里,卻聚合了天地之靈氣、古今之文氣,讓人不覺探古思今,沉醉其中?!暗前踪怛G望,與佳期兮夕張”之聲似乎仍在耳畔,湘口觀漁、瀟湘水云等
洲八景早已名聲在外,四季不重景,處處有洞天,宋代畫家米芾將其譽為“瑤臺仙境”,可謂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