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欲飛
對于大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來說,僅有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對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推動作用更大的不是書本上的“死知識”,恰恰是與他們的生命體驗更為相關的行為、事件或故事。
一方面,從發(fā)展的需求來看,教科書往往是從知識體系本身而非大學生內生的成長需求出發(fā)來編排的,相對來說更為剛性,難以滿足他們成長過程中隨機出現(xiàn)的彈性需求。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包括災難在內的各種事件,恰恰可以讓學生的內生需求更好地呈現(xiàn)出來,給推動成長帶來契機。
另一方面,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包括災難在內的隨機事件,由于更容易觸發(fā)學生的情緒體驗,喚醒他們的成長需求,并通過主管情緒的杏仁核激活主管記憶的海馬體,進而獲得更持久、深刻的記憶。
當前,更需要做的是把它作為廣義上的教材,就地利用“把災難當教材? 與祖國共成長”之類的主題教育活動,整合相關教育內容,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深度思考,幫助其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產(chǎn)生更深刻的認知。這樣,災難這種人類隨時可能面臨的傷害,才能變成人類最廣泛、最持久、最深刻、最生動、最有效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