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tǒng)計,已有超過17個省市宣布已發(fā)放電子消費券,目前總額已超過50億元,且推出地區(qū)和金額還在快速增長。
僅以概念而論,人們對消費券并不陌生。逢節(jié)假日或者周年慶典之時,很多商家都會推出代金券,以回饋消費者的名義促銷,想必大家早就見怪不怪。此次各地推出的消費券,不少都規(guī)定滿多少減多少,儼然就是商場代金券的翻版。不同的是,代金券屬于商家自主動作,具體的滿減額度、怎么用,解釋權歸商家。而基于公共財政的消費券,即便很多商家響應號召配套了一些優(yōu)惠,但就性質而言,還是有將公共財政收入“二次分配”的意思,因此怎么花、花得好尤為重要。
為什么消費券不是直接發(fā)錢?按照傳統(tǒng)的凱恩斯經濟理論,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對民間需求和國民經濟起到加倍的刺激作用,從而實現“乘數效應”。對低收入者來說,直接發(fā)放現金不可避免的是,有的人很可能把一部分現金存起來,從而變成了“儲蓄”,無法轉化為直接的需求。
既然一些地方政府打算在政策上主動作為,那么基于消費券支出的公共性和社會福利性質,就應該盡量避免搞成商業(yè)味道濃厚的促銷嘉年華。比如,就面向對象來說,盡管很多地方的“搖號”辦法看似公平,但同時也要充分考慮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老年人,他們可能不善于使用手機的智能操作,甚至網絡條件受限。再比如,就發(fā)放渠道而言,如專家所指出,獨與某一平臺合作,也免不了行政壟斷的嫌疑。
不能忽視的是,盡管有媒體報道,消費券的“拉動效應驚人”,但必須充分考慮到疫情期間壓抑消費的釋放因素。同時,鑒于很多地方發(fā)放的消費券像極了商家的滿減代金券,這樣的消費拉動根本上還是基于個人支出的能力,也就更需要在穩(wěn)就業(yè)、穩(wěn)物價等方面多下功夫。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