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第二中學 趙 云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不一定是年輕的男士或者女士,而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大多數(shù)是滿頭銀發(f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已經(jīng)代替子女成為照顧孩子的重要力量?,F(xiàn)代社會的年輕父母們面臨著各種壓力,上一輩將教養(yǎng)孩子的任務接過來。因此,加強同“銀發(fā)家長”的溝通交流對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在和家長的交流中,教師和校方要尊重老人的意識,確保在禮儀行為上的規(guī)范得體。首先要很有禮貌地主動與家長問好,在教育孩子的相關溝通中,要放下手中的事,一心一意地傾聽家長的話,傾聽長輩們的訴求和心聲,進而讓家長覺得自己很受重視和尊重。在日常的教學溝通中,做到尊重家長并非難事,但需要教師不斷地提升自我思想意識,注重細節(jié)關系的處理,特別是教師要處理好溝通時的行為和形象,避免造成不良影響。在一個具有耐心且很樂于傾聽自己心聲的教師面前,即使是一個怨氣沖天的家長,也會被慢慢軟化。然而當前教師當中存在一些比較常見的不良現(xiàn)象:教師坐著寫資料,家長站著,雙方少有目光交流;教師約見家長時,說得多聽得少,只顧自己痛快,對家長一通數(shù)落,發(fā)泄情緒此外,尊重這些老一輩的家長教師需要注重向他們學習,樹立向他們學習的心態(tài),在與家長交流中教師必須要本著向家長學習的態(tài)度,本著謙遜的態(tài)度,改善自身角色定位,在與“銀發(fā)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和閱歷,以便更廣泛地了解社會,使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要注意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確保角色定位準確,避免盲目地以教育者自居,像教育學生一樣教育家長,使家長產(chǎn)生反感。對農(nóng)村文化水平比較低的家長,千萬不能歧視,他們更需要得到我們的幫助,要真誠地指導他們不斷改進教育子女的方法。當然,對上了一定年紀的家長而言,在和他們溝通學生問題的同時,需要保持合理的態(tài)度。一定要注意保護家長的自尊。在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的不良表現(xiàn)時,盡量要單獨溝通。如果當著眾人的面與家長溝通往往會使交流效果大大降低,甚至有可能會引發(fā)沖突。
信任感是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基本情感,只有提升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信任度,才能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要加強同“銀發(fā)家長”的信息聯(lián)絡,增強他們對學校工作的信任程度。通常情況下,“銀發(fā)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關愛程度非常大,時不時會關心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和教師要主動溝通,主動作為,肩負起作為教師的職責。有的“銀發(fā)家長”送學生入校后,站在學校的大門口,看著自己的孩子晨間活動,久久不肯離去。一方面凸顯了對自家孩子的關愛,另一方面從側面顯示出對學校和教師的不放心。對此,學校要定期做好同這類“銀發(fā)家長”的回訪和跟蹤,采取定期溝通的方式進行深入的交流,并對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情況進行總結。對這些祖輩家長,教師要端正自身態(tài)度,明確發(fā)揮自身的角色作用,利用每天放學接孩子的時間,把學生的飲食起居等情況向他們做一個細致的匯報,讓家長對學生的在校情況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祖輩家長會覺得我們教師的工作做得很細致,甚至超過了他們自己;可以邀請他們在學校觀看孩子豐富多彩的晨間游戲活動,讓他們親自看到孩子愉快地參與游戲活動的情景。這樣他們就會對學校、教師增加信任,放心地將孩子交給學校。
在現(xiàn)實教育環(huán)境中,存在同一些“銀發(fā)家長”難以溝通的情況。其原因在于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對某些事特別是關乎孩子成長教育的問題存在諸多觀念以及思維上的差異。簡而言之,由于時代的不同,一些家長的觀念比較陳舊,對新事物、新理念接受較慢。為此,教師需要逐步融入家長的角色中,可以通過交談,利用校園的宣傳、講座引領等方式引導家長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采取非間斷式的溝通方式讓孩子不斷地成長,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家長接受新的意識和思想。當然,從理論研究的角度而言,老人的年齡越大,思維和脾氣就越來越趨向于孩子。但是他們自尊心比孩子更強,教師只有學會寬容、理解和等待,等他們自己意識到錯誤,才是最恰當?shù)臅r機。例如,案例中某初中學生貝貝又遲到了,這次是因為肚子痛。趁著中午,教師向他爺爺簡單詢問了貝貝的身體狀況。下午上學時教師又主動找貝貝爺爺拉家常,告訴他孩子品德好,是班上同學的好榜樣,但近期總遲到,同學們對他的表現(xiàn)有些異議。聽到這兒,老人憋了半天說:“都怪我,天太冷了,我想讓他多睡會兒?!?/p>
通過簡單的梳理和分析,站在爺爺?shù)牧?,他“愛孫心切”,但是當老人了解到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恰當,有了把孩子教育好的想法時,教師可以教給老人一些簡單實用、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例如,教給貝貝爺爺和貝貝定“不遲到協(xié)議”的方法。接連好幾天,孩子不僅沒有遲到,還來得特別早,一來就幫著擦黑板、擺桌椅,人也變得更活潑了。教師只有積極地投入,幫助家長,讓他們成為重要的教育幫手,家園共育才會結出讓家庭、學校和社會滿意的碩果。
中小學存在不少先天性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可能是因為生理上的缺陷而自卑,這類不健康的心理可能影響到他們的正常學習、生活以及相應的人際關系。不管是因為什么因素而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這類群體,給予他們專門的照顧和專門的輔導。而且學校的職能管理部門也應多加強同這些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完善心理干預機制,在關心他們的同時為他們營造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
一方面,教師要緊密配合學校學生管理部門加強對新入學學生的心理普查,及時發(fā)現(xiàn)可能存在這類現(xiàn)象的學生,初步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必要的時候,教師應與學生實現(xiàn)一對一的交流輔導,在逐一談話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認識。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預知哪些學生可能存在一些不好的心理情緒,進而做好有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學生有效地融入集體;另一方面,針對弱勢群體還可以設立專門的心理訪談日,與經(jīng)濟困難、家庭遭遇困境、情感上有挫折或者天生比較內(nèi)向自卑的學生開展談話。在這種工作機制下,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參與到訪談日中來,同學生多談心、多分析問題,主要是在訪談日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以及空間來了解學生,這與平日的溝通交流有所不同,訪談日有可能有任課教師、學院領導以及同學的參與,大家面對面地在不同的身份角色中相互幫助。確保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在言語表達、溝通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加強同“銀發(fā)家長”的溝通,需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特別是要注重采取柔性的方法和措施,強化各方面的認同感,通過不同形式和內(nèi)容的溝通,讓上了一定年紀的家長對學校和學生工作更加滿意,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