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軍 王 巖
法國作為世界首個頒布實施文化遺產法的國家,有著豐富的立法經驗,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走在世界前列。2004年法國出臺了《遺產法典》(Code du patrimoine),該法典將此前文化遺產類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了全面編撰和修訂,頗具特色。對法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有助于健全完善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體系。
法國歷史悠久,擁有為數眾多的文化遺產,在本國文化遺產保護乃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一直是急先鋒。
法國對于本國所擁有的文化遺產感到自豪。2013年,時任文化部長Aurélie Filippetti 在一次演講中指出:“文化遺產是國家全體公民的共同財富,記錄著時代的痕跡,連接著過去和未來,它將法國人與法國的歷史聯(lián)系在一起?!雹貯urélie Filippetti (2013),?Déclaration de Mme Aurélie Filippetti,minist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sur la politique du patrimoine,Paris le 13 septembre 2013?,http://discours.vie-publique.fr/notices/133002094.html,consulté par le 25 février 2020.為此,法國通過多種方式保護本國的文化遺產,其中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便是立法保護。
表1 18-19世紀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立法情況
續(xù)表
表2 20世紀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立法情況
續(xù)表
續(xù)表
19—20世紀的法國文化遺產保護偏重于歷史建筑、自然景觀,在20世紀中后期,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發(fā)展,如何協(xié)調文化遺產保護和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也成為立法者考量的重點。這一時期,文化遺產保護由“歷史時間”轉變?yōu)椤暗乩砜臻g”。②Voir Régis Neyret (2004),?Du monument isolé au “tout patrimoine”?, Patrimoine et aménagement urbain,Vol.79,N° 3,p.236.除此之外,20 世紀也開始重視對可移動文化財產的立法工作。③See Marie Cornu, France, 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51 (Brill 2010).這說明文化遺產的概念不斷擴大,其內涵隨著社會發(fā)展更加豐富。
表3 21世紀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立法情況
續(xù)表
目前,通過近兩百年的立法努力,法國已形成以《遺產法典》為核心,以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體,與《商法典》《公法人財產總法典》《刑法典》《民法典》《城市規(guī)劃法典》《稅收總法典》《環(huán)境法典》等相互配合有機協(xié)調的完整的法律保護體系,為文化遺產保護織就了一張嚴密大網,包羅萬象,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法國《遺產法典》是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立法的集大成者。本部分主要以《遺產法典》為中心闡述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立法的主要內容特點?!哆z產法典》分為法律部分和法規(guī)部分①法律部分(partie législative)為一般性宏觀規(guī)定;法規(guī)部分(partie réglementaire)為具體規(guī)定,類似于我國的行政法規(guī)。參見Légifrance:《法國的法律制度》,https://www.legifrance.gouv.fr/Traductions/zh/node_2134,2020年1月21日訪問。,兩部分各有七卷,分別為“關于文化遺產的一般規(guī)定”“檔案”“圖書館”“博物館”“考古”“歷史紀念物、重要遺址和建筑品質”以及“對海外省和海外領土的規(guī)定”,每一卷下又分為多編,對遺產的種類、保護范圍、方式、程序、法律責任等不同方面均進行了詳明的規(guī)定,建立了相對系統(tǒng)和協(xié)調的遺產法體系?!哆z產法典》體系龐大,內容豐富,僅法律部分共有約437條規(guī)定,譯為中文合計近七萬字。②參見陸靜怡、王巖譯:《法國遺產法典(法律部分)》,《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2018年第23卷,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第369-443頁?!哆z產法典》研究小組的聯(lián)合主任Jér?me Fromageau 認為:“《遺產法典》是一部相當年輕和充滿活力的、濃縮了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法律法規(guī)的法典。”③Sarah Hugounenq (2013),?Le Code du patrimoine revu et corrigé?, Le Quotidien de l’Art, N° 311,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13.
正如前文所述,在《遺產法典》前,法國與目前大多數國家一樣,采取分散式立法模式,即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出臺單行法律法規(guī)。這一立法模式雖然也能為文化遺產提供必需的法律保護,但卻增加了找法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效率?!哆z產法典》將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分散的立法,按照特定邏輯思路進行整合編纂,必要時將法條加以協(xié)調和修訂,最終以法典形式呈現給法律使用者和公眾,以實現“人人知法”這一原則,使公民、官員以及企業(yè)更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有學者認為,《遺產法典》為快速完整地獲取有關保護文化遺產的各種法律規(guī)定提供了平臺。④Voir Patrimoine-Environnement (2013),?Débat et présentation du nouveau code du patrimoine 2012 le 30 janvier 2013 à 18 heures à l’INP?,http://www.patrimoine-environnement.fr/debat-le-code-du-patrimoine-mutations-et-rupture-depuis-1913-30-janvier-a-linp-paris/,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遺產法典》的頒布標志著法國文化遺產保護進入系統(tǒng)化、法典化時期。
根據《遺產法典》L.1條的規(guī)定,“遺產”包括所有可移動或不可移動的,屬于公共或私人持有者的,具有歷史、藝術、考古學、美學、科學或技術價值的財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檔案、視聽資料、圖書館、檔案館、考古遺產、歷史性紀念建筑、重要遺址等均為該法典的保護對象。
由于負責文化遺產管理的機構多元,加之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的特有性質需要特殊的規(guī)則進行規(guī)制,因此文化遺產保護范圍的概念具有高度部門化的特點。①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50 (Brill 2010).主要體現在《遺產法典》分為七卷,每一卷對一種文化遺產類型進行規(guī)定。七卷的體系結構也表現出該法典保護范圍的廣泛?!哆z產法典》的保護范圍中頗具特色的是第一卷第三編的法定交存制度和第二卷對檔案及法院的視聽資料的保護。首先,與可移動文化財產、不可移動文化財產一樣,檔案管理也可適用分類制度。分類雖不會導致檔案的所有權被收歸國有,但對檔案的所有權人附加一定的保管義務和通知義務,且被分類檔案同樣不受時效約束。②參見《遺產法典》第二卷“檔案”(L.211-1條至L.222-3條)。換言之,檔案也被視為一種文化遺產,在法國得到與通常意義上的文化遺產程度相當的保護。其次,視聽資料也被當做文化遺產,得到《遺產法典》的保護。該法典中保護的視聽資料主要包括攝影資料、聲音資料、音像資料、多媒體資料、法院庭審錄音錄像,通過電路與溝通公眾的符號、信號、文書、圖像、聲音或一切形式的信息等。③參見《遺產法典》L.131-2條,L.221-1條至L.222-3條。該法典規(guī)定,行政法院或司法法院的公審錄音錄像也被視為文化遺產,并規(guī)定了庭審錄音錄像的復制和傳播條件,還規(guī)定庭審錄音錄像可于50年后自由傳播和復制。④參見《遺產法典》L.221-1條、L.222-1條。這體現出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立法認為,除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值得受到保護外,在當代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產生的資料也應被保護,以為子孫后代留下值得研究的檔案和視聽資料,表現出“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保護意識。
1.整體性保護原則
《遺產法典》強調對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intégrité)保護。⑤See Antoine Meissonnier & Fran?oise Banat-Berger, French Legal Framework of Digital Evidence, 25 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 101 (2015).整體性原則要求將具有文化遺產價值的若干個單物或將文化遺產及其周邊環(huán)境作為整體進行保護,即不僅保護文化遺產本身,還要保護其周邊環(huán)境。參見王珊:《法國和意大利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與啟示》,《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第77頁。首先,對于考古遺產,無論其為可移動文化財產還是不可移動文化財產,都強調對其進行完整一體性保管,即對具有歷史學、藝術學、建筑學、考古學、人種學、科學或技術等公共利益的考古遺產的集合體(collection)或群落(ensemble)進行保護。①參見《遺產法典》L.541-6條、L.544-4-1條、L.621-30條、L.622-1-1條等。其次,對于歷史性紀念建筑,該法典強調歷史性紀念建筑的周邊環(huán)境也應受到保護。周邊環(huán)境原則上由有權行政機關劃定界限,若未劃界,則以該歷史性紀念建筑為中心的500米為半徑的可視范圍。②參見《遺產法典》L.621-30條。
2.公共用益和公共利益原則
公共用益性,要求文化遺產保護體現公共用益(utilité publique),與民眾的利益密切相關。同時,國家可以公共用益的名義對私人財產權進行必要的限制。例如,需要在非國家所有的土地上進行考古發(fā)掘卻未得到所有權人的同意時,行政主管機關可批準臨時占用場所,通過決定的形式聲明為公共用益進行發(fā)掘或調查。③參見《遺產法典》L.531-9條。為公共用益,還可直接對文化遺產進行分類或登記。④參見《遺產法典》L.531-13條、L.621-19條。此外,只有為公共用益,才可征收文物建筑。⑤參見《遺產法典》L.621-18條。
公共用益和公共利益是相近但不相同的概念。二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首先,公共用益是法國民法中用以保護所有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法國法律對所有權保護演變的一個重要因素;其次,盡管公共用益具有“公共利益”(intérêt public)的某些內容,但相較于公共利益,“公共用益”還具有“滿足需要”與“效益”的意思;再次,公共利益是相對私人利益(intérêt privé)而言的,而公共用益則沒有這種嚴格的對應關系;最后,公共利益是公法中的概念,而公共用益是一個公私兼容的概念。⑥參見許中緣:《論法國民法中的公共用益理論——以不動產征收為視角》,《私法研究》2009年第1期,第333頁?!哆z產法典》在關注公共用益的同時,也關注公共利益。例如,《遺產法典》L.211-2條規(guī)定:“為管理和證明自然人或公私法人的權利,以及滿足研究中收集歷史文獻的需要,以公共利益為出發(fā)點保存檔案?!惫怖娓拍畹撵`活綜合性使得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較為廣泛。⑦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53 (Brill 2010).
《遺產法典》對公共用益和公共利益的雙重關注體現出該法典公法與私法相互交織,通過公私法的雙重規(guī)制為文化遺產提供全方位的保護。
3.普遍保護原則
法國法主張對文化遺產保護采取普遍性原則,即在保護力度上不區(qū)分本國與他國,對在法國境內的他國文化遺產與本國文化遺產一視同仁。在用于文化遺產領域內含有“國家”的詞匯(如國家博物館、國家珍寶等)中經常使用的“國家”指的是國家管轄權和主權的概念,但并不表征對國家的依附程度。①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53-354 (Brill 2010).
該原則主要體現在歐盟境內的文化財產追還方面。對于從其他歐盟國家非法進口至法國的文化財產,或從法國非法出口至其他歐盟國家的文化財產,《遺產法典》第一卷第二章“文化財產的追還”四節(jié)27條的內容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以回應《關于文化財產出口的歐盟理事會第116/2009號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該法典為此類情況設定了較長的訴訟時效期間②普通訴訟時效為3年,最長訴訟時效為30年,對于幾類特殊文化遺產適用75年訴訟時效甚至不受時效約束。參見《遺產法典》L.112-10條。,明確了善意占有人獲得賠償的程序,并詳細規(guī)定了法院如何認定占有人是否盡到必要注意義務。③參見《遺產法典》L.112-1條至L.112-27條?!哆z產法典》借此禮讓性規(guī)定為打擊歐盟內部文化財產非法流通的重大改進提供助力,其規(guī)定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水平高于相關領域國際公約的要求。④See Nathalie Ruffin & Vincent Robert, France to Amend its IP and Heritage Codes, Intellectual Property,December 2014/January 2015,p.37.對于他國被非法出口至法國的文化財產,法國給出了與本國文化財產同等程度的保護,體現了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普遍主義。
4.不受時效約束原則
不受時效約束可以確保文化遺產受到必要的保護,強化了文化遺產的地位并鞏固了所有者的所有權。不受時效約束性使所有權人對以盜竊或以其他非法方式取得文化遺產之人享有不受時效限制的起訴權。⑤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83 (Brill 2010).不受時效約束原則的適用范圍廣泛,⑥Voir Franck Biglione (2006),?Domanialité Publique et Protection des Biens Culturels?, LéGICOM,N° 36,p.71.Voir Hervé Bastien (1993),?A quoi sert le domaine public mobilier ? L’exemple des biens culturels?, L’actualité juridique,droit administratif,p.675.公產、公共檔案、法國博物館的藏品等都可適用該原則。⑦參見《遺產法典》L.212-1條第1款、L.212-20條、L.451-3條、L.621-36條。《遺產法典》將不受時效約束原則擴展適用至除公產以外的領域的做法,體現了對文化遺產這種特殊類型財產采取符合其性質和社會利益的保護方式的立法傾向,是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大進步。⑧Voir Franck Biglione (2006),?Domanialité Publique et Protection des Biens Culturels?, LéGICOM N° 36,pp.73-74.
1.國家主導
法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為典型的國家主導型,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核心和關鍵作用。通常認為,公共所有人是文化遺產的最佳守護者。①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74 (Brill 2010).《遺產法典》旗幟鮮明地堅持了這一特點,主要表現為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有著理智和龐大的規(guī)劃,同時政府的批準許可、資金控制和行政管理也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不可或缺。此外,即便經過批準許可,文化遺產的保護仍須在國家的科學技術控制下進行。《遺產法典》所涉及的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方面,行政主管機關都發(fā)揮著積極作用。②參見《遺產法典》L.621-31條第3款、L.621-29-2條和L.622-7條。
國家主導的另一體現是公有(domanialité publique)制度。③Voir Franck Biglione (2006),?Domanialité Publique et Protection des Biens Culturels?, LéGICOM,N° 36,p.66.《遺產法典》L.451-5條第1 款規(guī)定:“公法人所有的、構成法國博物館藏品的財產是公產,不得轉讓?!惫兄贫鹊膬?yōu)點在于為文化財產提供了極高水平的保護,因為一旦文化財產成為公產,便會受到不可轉讓性、不受時效約束性和不可扣押性的基本原則的保護。④See Robert K.Paterson, Heading Home: French Law Enables Return of Maori Heads to New Zealand,1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645-646 (2010).Voir Marie Cornu (2006),?La mise hors commerce des biens culturels comme mode de protection?, LéGICOM N° 36,p.76.不可轉讓性可限制公有人的不適當的轉讓行為,⑤See Justine Ferland, Ethics and Cultural Heritage: Viewpoints (et patrimoine culturel: Regards croisés),2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252 (2017).是改變或抵消具有顯著藝術或歷史性質的文化財產的流通方式的首要原則;⑥Voir Marie Cornu (2006),?La mise hors commerce des biens culturels comme mode de protection?,N° 36,p.76.不受時效約束性賦予公有人不受時效約束地主張財產所有權的權利,并無須對財產所有人進行補償,即便該所有人為善意;⑦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75-376 (Brill 2010).不受時效約束性是不可轉讓性的必然結果。⑧Voir Franck Biglione (2006),?domanialité publique et protection des biens culturel?, LéGICOM,N° 36,p.69.而文化財產成為公產的決定,通常由中央主管機關作出,文化財產由此以批準許可的形式成為公產。同樣,若要使法國博物館的館藏不再為公產,也必須采取解除分類的措施,并獲得國家館藏科學委員會的同意。①參見《遺產法典》L.451-5條。嚴格的進入退出制度體現了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主導地位。該制度的存在使得國家取代原所有人成為該文化財產的所有人,運用國家的力量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②Voir Marie Cornu et Noé Wagener (2018),?L’Objet Patrimoine: Une Construction Juridique et Politique?, Vingtième Siècle:Revue d’Histoire,N° 137,p.39.
2.監(jiān)管制裁
為保證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遺產法典》采取事前監(jiān)管與事后制裁相結合的模式,即在發(fā)掘、勘探、修繕遺產前應獲得主管機關許可,若損壞文化財產,或未經許可即勘探開發(fā)文化財產則對行為主體施以刑罰或行政處罰。
“許可”(autorisation)是該法典法律部分中的高頻詞,共出現156 次。由此可見,許可程序是法國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此舉旨在對在文化財產上或對文化財產本身進行的作業(yè)(如修繕、轉讓、勘探、開發(fā)等)進行事前監(jiān)督,以確保作業(yè)人的資質、資金運行、作業(yè)環(huán)境符合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例如,《遺產法典》L.212-25條規(guī)定:未經許可不得修改、分割或按份出讓被分類檔案。嚴格的行政管理使國家無須成為文化財產的所有人,即可通過給文化財產所有人施加義務,而對文化財產加以必要的保護。③Voir Marie Cornu et Noé Wagener (2018),?L’objet patrimoine: une construction juridique et politique?, Vingtième Siècle:Revue d’Histoire,N° 137,p.39.
在《遺產法典》的法律部分中,第一卷第一編“文化財產的保護”第四章(L.114-1條至 L.114-6條)、第三編“法定交存”第三章(L.133-1條)、第二卷第一編“關于檔案的通則”第四章(L.214-1條至L.214-10條)、第四卷第四編“法國博物館制度”第二章第二節(jié)(L.442-5條)、第五卷第四編“雜項規(guī)定”第四章(L.544-1條至L.544-13條)、第六卷第四編“刑罰規(guī)定和行政處罰”均有對違反遺產保護法定義務的刑罰的規(guī)定。而且,《遺產法典》中的刑罰規(guī)定具有針對性,明確具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且針對個人犯罪,多為并科制,即罰金和自由刑雙適用。較重的刑罰使得遺產犯罪的犯罪率相對較低。例如,該法典L.114-1條規(guī)定,若存在非法進出口的某些行為,會受到2年監(jiān)禁并處45萬歐元罰款的刑罰。此外,刑事規(guī)定方面,法典的規(guī)定較為細致,甚至規(guī)定有口供真實認定原則和口供送交原則。④參見《遺產法典》L.544-13條。
3.激勵引導
法國通過較為優(yōu)惠的稅收條件和一定的獎勵、補償措施來激勵引導普通民眾、企業(yè)等投入到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中。激勵引導在《遺產法典》中也有較為全面的規(guī)定。
在稅收方面,該法典第一卷第二編“文化財產的取得”第二章(L.122-1條至L.122-9條)、第五卷第四編“雜項規(guī)定”第三章(L.543-1條)第六卷第二編“歷史性紀念建筑”第三章(L.623-1條)、第三編“重要遺址”第三章(L.633-1條)等均專門有“稅收規(guī)定”。《遺產法典》在稅收政策的規(guī)定多為準用性規(guī)范,即沒有明確規(guī)定行為規(guī)則內容,但明確指出可以援引《稅收總法典》的規(guī)則使本條文的內容得以明確。例如,《稅收總法典》第200條規(guī)定,可通過向博物館或具有公共利益或公共用益的組織捐贈藝術品減輕稅負,①Voir Barbara Hufnagel (2016),?Choisir l’art pour réduire ses?,https://www.lerevenu.com/impots-et-droits/fiscalite-des-placements/choisir-lart-pour-reduire-ses-impots,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即可減少相當于藝術品總價值的66%的應納稅額,第一年可少繳應減少數額的20%,剩余部分在此后五年內等額扣除。②參見《稅收總法典》第200條;《遺產法典》L.122-4條。第238 之二零AB條規(guī)定,企業(yè)購買國家珍寶時得以享受公司稅減免40%的稅收優(yōu)惠。③參見《稅收總法典》第238之二零AB條;《遺產法典》L.122-7條。第238之二AB條規(guī)定,企業(yè)購買在世藝術家的作品得以在應納稅額中連續(xù)五年等額扣除合計等于作品總值的價款,④參見《稅收總法典》第238之二AB條;《遺產法典》L.122-8條。每年扣除的應納稅額不得超過營業(yè)額的5‰,企業(yè)應當保證在享受稅收優(yōu)惠的五年內將作品向公眾展示。⑤Voir Art et mobilier,?Art et défiscalisation des entreprises?,http://www.artetmobilier.com/art-et-defiscalisation.php#1123,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第1716 之二條規(guī)定,捐贈藝術品可以享受財產轉讓稅全面的優(yōu)惠。⑥參見《稅收總法典》第1716之二條;《遺產法典》L.122-1條。同時,《遺產法典》也規(guī)定,若未遵守法典相應規(guī)定,會扣減稅收優(yōu)惠(niche fiscale),⑦參見《遺產法典》L.143-2-1條第V款。以敦促相關主體切實保管維護好文化遺產。此外,歷史建筑免征地產稅。此舉旨在鼓勵個人修復保護私人所有的文化建筑遺產。稅收優(yōu)惠降低了納稅人的應納稅額,⑧Voir Arnaud Dubois (2015),?La niche fiscale des ?uvres d’art est une aubaine pour le contribuable qui souhaiterait sortir de l’assiette taxable de l’ISF?,https://argent.boursier.com/passion/points-de-vue/la-niche-fiscale-des-oeuvres-dart-est-une-aubaine-pour-le-contribuable-qui-souhaiterait-sortir-de-lassiette-taxable-de-lisf-2229.html,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有利于激勵自然人或法人投身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
在獎勵方面,法國通常以獎金的形式獎勵文化遺產保護者。例如,《遺產法典》L.532-6條規(guī)定:“發(fā)現依L.532-2條歸國家所有的海洋文化財產并就之向主管機關聲明之人,可獲得獎金,該獎金的性質或數額由行政機關確定。”
在補償方面,雖對成為公產的文化財產的善意占有人不適用補償制度,但成為公產的被分類為歷史性紀念建筑的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善意占有人可獲得公正且優(yōu)先的補償。①參見《遺產法典》L.622-17條。換言之,在將原屬私人所有的文化財產收歸國有時,法國法確保所有權人的財產權益不受損害,②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72 (Brill 2010).獲得包括直接、實質、確定損害在內的完全補償。③參見《遺產法典》L.532-11條第2款。此外,在向私人所有人購買具有國家珍寶特點的或在禁止出口名冊內的文化財產時,《遺產法典》要求考慮國際市場價格進行報價。④參見《遺產法典》L.121-1條。這是法國法首次以條文形式明確規(guī)定將國際市場情況納入報價考量。⑤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92,406 (Brill 2010).依據國際市場價格進行報價,有利于維護私人所有人的合法權益,以免其財產權遭受實質性損害,有利于增強私人所有人將其所有的文化財產轉讓給國家的意愿,最終實現國家對國寶級文化遺產的保護。
1.預防考古
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基建工程越來越多,在基建過程中,由于未提前進行考古探測而導致考古遺產被損壞的案例屢見報端,在此背景下,預防考古(archéologie préventive)制度應運而生。⑥預防考古制度是指,由專業(yè)考古機構預先對基建開發(fā)所占用土地的古代遺存埋藏情況進行評估,在必要時組織專業(yè)考古人員進行發(fā)掘,而不是在施工過程中發(fā)現考古遺產后再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參見譚玉華:《法國預防考古的歷史與經驗》,《歷史教學》2013年第18期,第47頁。預防考古的目的是在適當的時間范圍內,通過科學研究保障已受到或可能受到公共或私人的基建開發(fā)工程影響的地面或水下考古遺產的檢測、保存或保護,并旨在解釋和傳播所取得的成果。⑦參見《遺產法典》L.521-1條。
《遺產法典》用第五卷第二編(L.521-1條至L.524-16條)一整編對“預防考古”作出規(guī)定,足見預防考古在法國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依據《遺產法典》L.524-2條,預防考古特許權使用費由施工方承擔。其次,法國設立了預防考古國家基金(Fonds National pour l’Archéologie Préventive),以維持預防考古運行,減輕施工方經濟壓力。①參見《遺產法典》L.524-14條。最后,依據《遺產法典》L.543-1條和《稅收總法典》第236 之三條,施工方應繳納預防考古稅(redevance d’archéologie préventive),此舉可有效降低因發(fā)現重大考古遺址而導致個別施工方負擔過重的考古探測發(fā)掘經費的風險。②參見邢潤源:《我國基本建設文物保護經費的立法趨向及相關問題》,《中國文物報》2011年4月9日,第3版。
2.法國國家建筑師制度
為切實保護好文化遺產,法國專門設置了“法國國家建筑師”(Architecte des Batiments de France)③為成為“法國國家建筑師”,應在法國國立路橋大學校(é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縮寫為ENPC)或夏約大學校(école de Chaillot)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訓,學習景觀和遺產保護的相關知識。為接受此培訓,必須在建筑師職稱考試中脫穎而出。Voir Rénov’art (2013),?Architecte des Batiments de France : r?le et définition?,https://www.guide-fenetres-volets.fr/architecte-batiments-france-role/,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依據法國國家建筑師協(xié)會(Association Nationale des Architectes des Batiments de France)的數據,截至2020年2月,全法共有564 位法國國家建筑師和規(guī)劃師。Voir Association Nationale des Architectes des Batiments de France (2020),?Annuaire des AUE?,https://www.anabf.org/annuaire/,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制度,為保護文化遺產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胺▏鴩医ㄖ煛钡娜蝿帐蔷S護和保管受到保護或未受到保護的歷史性紀念建筑,并確保位于歷史性紀念建筑和其他保護區(qū)周邊環(huán)境的新建筑和重建建筑的質量。同時,“法國國家建筑師”還負責增強官員和民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并負責傳承傳統(tǒng)技藝和材料。④Voir Patrimoine-Environnement (2012),?L’Architecte des Batiments de France(ABF)?,http://www.patrimoine-environnement.fr/larchitecte-des-batiments-de-france/,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法國國家建筑師”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專業(yè)性,對某位國家建筑師負責的保護區(qū)內的任何一棟建筑進行修復或改造,都要聽取其建議。此舉保證了文化遺產管理和建筑修繕管理的有效性。在《遺產法典》中,共有六處“法國國家建筑師”的相關規(guī)定。⑤參見《遺產法典》L.621-31條第1 款、L.631-3條第I 款第3項、L.631-4條第III 款第2項、L.632-2條。
3.遺產基金會制度
遺產基金會(Fondation du Patrimoine)創(chuàng)立于1996年,目的是為了保護正在消失的鄉(xiāng)村文化遺產,①Voir Journalistes du Patrimoine (2016),?RAPPEL: La Fondation du Patrimoine a 20 ans?,https://www.journalistes-patrimoine.org/rappel-la-fondation-du-patrimoine-a-20-ans/,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是法國第一家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私人組織。②Voir Fondation du Patrimoine (2019),?Qui sommes-nous?,https://www.fondation-patrimoine.org/fondation-du-patrimoine/qui-sommes-nous,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法國的法律制度為社區(qū)、團體和其他非政府組織在文化遺產保護決策過程中留下的空間很小,遺產基金會便成為負責管理欠缺特定法律保護的重要性稍弱的文化遺產的重要私法機構。該基金會通過個人和私營企業(yè)的資助對此類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此外,遺產基金會能夠享受稅收優(yōu)惠。③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72 (Brill 2010).
以遺產基金會為范本,隨著基金會制度的不斷發(fā)展、基金會數量的不斷增多,遺產基金會成為了法國保護文化遺產、資助文化產業(yè)、扶持文化事業(yè)的方式之一。正如遺產基金會總經理Fran?ois-Xavier Bieuville 所說:“基金會是法國文化贊助形式中最具有特殊性的一種形式?!雹躒oir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2016),?Les 20 ans de la Fondation du Patrimoine?,http://www.culture.gouv.fr/Actualites/Les-20-ans-de-la-Fondation-du-Patrimoine,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遺產法典》在第一卷第四編第三章(L.143-1條至L.143-15條)對遺產基金會的性質、功能、資金來源、運行方式等進行了專門規(guī)定。遺產基金會旨在促進對國家文化遺產的了解、保存和開發(fā)利用工作,致力于鑒定、保護和開發(fā)利用尚未被保護的文化遺產,協(xié)助保護古跡、建筑、動產群或面臨退化、消失或分散危險之自然區(qū)或風景區(qū)的重要景觀。遺產基金會還在風景區(qū)和古跡的修復和增值領域協(xié)助相關專業(yè)技術的應用、融合、培育和傳播;向公私法人提供幫助,以便利相關財產的取得、維護、管理和面向公眾展覽;可向非保護性遺產和風景區(qū)授予稱號。⑤參見《遺產法典》L.143-2條。遺產基金會在法國文化傳承與保護、文化特性的維護等方面貢獻巨大。該基金會積極討論國家文化遺產政策,得依其實踐經驗向議員提出建議。遺產基金會的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彰顯了法國民眾的文化品位,保護和傳承了民族遺產,對促進法國旅游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⑥參見饒先來:《基金會在法國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探析》,《上海文化》2014年第12期,第57頁。法國文化和傳播部歷史古跡和保護區(qū)副主任助理Stéphane Créange 表示:“基金會補充國家行為,保護了44000余件被分類或被登記文化遺產。”①Voir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2016),?Les 20 ans de la Fondation du Patrimoine?,http://www.culture.gouv.fr/Actualites/Les-20-ans-de-la-Fondation-du-Patrimoine,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
4.分類制度與登記制度
分類(classement)制度與登記(inscription)制度,是該法典規(guī)定的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同方式,其實質是國家將具有較高歷史、藝術、考古、審美和科學技術價值的文化遺產納入不同層次的保護范圍,通過要求文化遺產所有人不得隨意轉讓、未經許可不得改變文化遺產原貌、接受國家監(jiān)控等限制規(guī)定,達到有效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②參見葉秋華、孔德超:《論法國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第14頁。
分類制度是指主管機關經過一系列行政程序,在判斷文化遺產是否具有分類的價值后,依申請或依職權將文化遺產列入分類保護的名單,從而使文化遺產具有“被分類遺產”的資格。③參見《遺產法典》L.621-1條。分類制度的概念首次出現在1837年8月10日的一份指令當中。④Voir Philippe M (2009),?Deux siècles de législation en faveur du patrimoine?,http://www.montillet.org/2009/07/titre-du-texte-numero-4.html,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登記制度是指,該文化遺產未達到獲得“被分類遺產”的資格,但仍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考古、審美和科學技術價值,因此將之登錄入文化遺產名錄,該文化遺產因列入名錄而受到相應保護。⑤參見《遺產法典》L.621-25條。登記制度最早在1913年的《歷史古跡法》中確立。⑥Voir Direction de l’Information Légale et Administrative (2013),?La protection du patrimoine?,https://www.vie-publique.fr/politiques-publiques/politique-patrimoine/protection-pa trimoine/,consulté par le 5 février 2020.
登記程序相對于分類程序更為簡單,但被登記遺產受保護的力度小于被分類遺產,即對所有權人的拘束更少,⑦參見王歷、李悄然:《法國文物建筑征收制度研究》,《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第10頁。主要表現為所有權人無保管義務,但在轉讓財產所有權時應履行通知義務。⑧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63 (Brill 2010).也正由于登記制度的拘束性小于分類制度,登記制度成為更為廣泛適用于現當代建筑物保護的工具。①Voir Christian Hottin (2018),?Genèse,Implantation et Remises en Question du Lable Patrimoine du 20e siècle?, Vingtième Siècle:Revue d’Histoire,N° 137,p.103.
分類和登記不影響文化遺產的所有權,②參見《遺產法典》L.212-16條。但分類對所有權人的權利的影響大于登記的影響。③See Marie Cornu, France, 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84 (Brill 2010).在第六卷第二編“歷史性紀念建筑”第一章“不動產”和第二章“動產”的前三節(jié),都是按照“分類”“登記”“分類和登記的共有規(guī)定”的順序安排的立法規(guī)定,并在第三編“重要遺址”第一章也規(guī)定了“分類”制度,④第六卷第二編第一章前三節(jié)為《遺產法典》L.621-1條至L.621-29-9條。第六卷第二編第二章前三節(jié)為L.622-1條至L.622-29條。第六卷第三編第一章為L.631-1條至L.631-5條。亦即除非物質文化遺產外,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均適用分類和登記制度。例如,法國的檔案也適用分類制度,被分類的檔案的使用和轉讓受到更為嚴格的監(jiān)管。⑤Mikulá? ?tvrtník,“Historické prameny v utajovaném re?imu”,?esky ?asopis historicky,?íslo 4,2018,p.1040.由此可見,分類制度和登記制度是《遺產法典》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措施。
5.征收制度
征收(expropriation)是在分類和登記制度不能實現對某一文化遺產的保護時而采取的措施,只有為公共用益才能進行征收。法國文化遺產征收制度的特殊性在于行政權與司法權相分離,即文化遺產征收程序被分為行政和司法兩階段。在行政階段主管機關須證明征收工程具有公共用益;在司法階段,通過司法保障所有權轉移和產權人獲得補償。在因征收對文化財產造成損害須賠償產權人時,若無法確定賠償數額,由征收法官(juge de l’expropriation)確定,⑥參見《遺產法典》L.621-6條。這體現出征收程序中司法對所有權轉移的介入,是司法權對私人權利的保障,⑦參見[法]皮埃爾·珈郎:《法國法上的行政征收與行政征用——來自“中法行政征收與行政征用學術研討會”的報告》,李寶源譯,《公法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21頁。使行政機關與所有權變更之間增加了一道保護屏障,以有效避免行政機關程序違法等有損被征收人權利的情況發(fā)生。
此外,《遺產法典》還強調對文化財產所在的周邊環(huán)境進行征收,以確保對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保護?!哆z產法典》L.531-12條規(guī)定:“可能被征收的不動產包括為進入、通往主要的被征收建筑物而需要收購的不動產,或者為隔離或為清理在發(fā)掘過程中發(fā)現的歷史性紀念建筑或遺跡而需要收購的不動產?!?/p>
再次,《遺產法典》規(guī)定的征收制度的另一特殊性在于,征收的啟動方式之一是文化財產所有權人主動請求啟動征收程序。設立此規(guī)定的原因,主要在于被分類或被登記的私人所有的文化財產,會因被分類或被登記而使所有權人負擔較重的維護修繕義務,對所有權人的產權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約和限制,若國家不對該文化財產啟動征收程序,會使所有權人不堪重負,因此,賦予所有權人申請啟動征收程序的權利。①參見王歷、李悄然:《法國文物建筑征收制度研究》,《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第14頁。
6.咨詢制度
法國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咨詢制度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法國博物館在買入或賣出文化財產時,須向法國博物館最高委員會咨詢,②參見《遺產法典》L.451-10條、L.452-1條。以確保館藏的質量和狀況良好;③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85 (Brill 2010).“法國博物館”稱號的授予應咨詢法國博物館最高委員會。④參見《遺產法典》L.442-1條。二是財產的分類、登記、解除分類⑤參見《遺產法典》L.451-5條、L.546-5條。決定也應咨詢有權機關的意見。咨詢體現出文化財產的解除分類決定非常特殊,不能作為藏品管理的一般工具,咨詢實質上是實現重新集中的一種方式。⑥See Marie Cornu, France, 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52,387 (Brill 2010).三是對檔案管理采取相應政策時,也應咨詢檔案高級委員會的意見。⑦參見《遺產法典》L.211-2-1條。四是考古發(fā)掘的實施,需要咨詢國家考古研究中心的意見。⑧參見《遺產法典》L.523-8-1條、L.531-1條、L.531-6條。五是可就創(chuàng)造、管理和監(jiān)督公共地役權和相關的城市規(guī)劃文件、出售或讓與具有特定歷史或文化價值的位于國外的法國國家文化遺產的項目等問題,咨詢國家文物建筑遺產保護委員會。⑨參見《遺產法典》L.611-1條。
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咨詢機構主要有國家館藏科學委員會、檔案高級委員會、法國博物館最高委員會、國家考古研究委員會考古研究國家理事會、國家文物建筑遺產保護委員會等。這些咨詢機構的人員構成豐富,除專業(yè)人員外,還有國家或地方代表、議會議員,以確保咨詢機構作出的咨詢意見得以解決復雜的政治和民族問題。①See Robert K.Paterson, Heading Home: French Law Enables Return of Maori Heads to New Zealand, 1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647 (2010).多元且專業(yè)的咨詢機構為有權機構正確作出決策保駕護航,有利于確保決策的科學合理。
《遺產法典》第五卷第四編第二章(L.542-1條至L.542-3條)規(guī)定有“金屬探測工具的使用”。該章規(guī)定,未取得許可,禁止使用金屬探測工具。此外,有關金屬探測工具的廣告或使用手冊中均須提及前述禁止性規(guī)定、相應的刑事處罰及本規(guī)定的設立理由。本章的規(guī)定體現出《遺產法典》事無巨細、細致入微、內容翔實。主要表現為該法典專有一條規(guī)定應在廣告或使用手冊中宣傳未經許可禁止使用原則,用此種宣傳方式加深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此外,《遺產法典》L.650-2條規(guī)定:“負責建筑物建設項目的建筑師的姓名和竣工日期應貼在建筑物的一面外墻上?!盠.650-3條規(guī)定:“主管機關將負責建筑物建設項目的建筑師的姓名張貼在發(fā)放的城市規(guī)劃許可證的土地內?!边@兩條規(guī)定體現了強烈的人文關懷。將建筑師姓名及竣工日期張貼,一是明確了建筑師責任;二是承認該建筑為建筑師的作品。這體現了對建筑師的尊重,也體現了法國責任到人的理念。
當然,《遺產法典》并非十全十美,外界也有對其存在過度保護②Voir Fran?oise Choay (1996), L’allégorie du patrimoine,Seuil,p.12.、缺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規(guī)定③Voir Jean-Michel Bruguière (2006),?Le rapprochement des notions de bien et de produit culturel?, LéGICOM N° 36,p.10.、國際公約轉化立法不及時④See Marie Cornu, France, in Toshiyuki Konor,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412 (Brill 2010).、為他國向法國成功追索流失法國的文化遺產增加了屏障⑤See Marie Cornu, France,in Toshiyuki Kono,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348-349 (Brill 2010).等批評之聲。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擁有無數文化遺產瑰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國有關文化遺產保護法律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必要借鑒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以促進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
中國文化遺產法律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國際條約等構成。由于部門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地方政府規(guī)章、規(guī)范性文件數量龐雜,囿于篇幅,本部分不予涉及。
表4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立法概況①根據中國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產法研究網、《博物館法規(guī)文件選編》等網站和文獻作出整理。參見中國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guī)》,http://www.sach.gov.cn/col/col1029/,2020年1月21日訪問。參見文化遺產法研究網:《法律法規(guī)》,http://www.cnchl.com/a/falvfagui/index.html,2020年1月21日訪問。參見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博物館法規(guī)文件選編》,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續(xù)表
續(xù)表
由此可見,中國非常重視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在文化遺產保護的許多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規(guī)定,形成了相對豐富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體系。但是,這些法規(guī)文件散見于各類不同層次的法律、法規(guī)、通知及規(guī)定之中,不少以規(guī)范性文件形式出現,缺乏正式的立法程序,效力層級不高,規(guī)定較為籠統(tǒng),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仍有待提高。
1.完善立法體系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部分領域的規(guī)定立法層級不高,如博物館領域現有最高法律層級的立法為《博物館條例》,尚無《博物館法》。而且,現有規(guī)定多為“指導意見”“通知”等文件,缺乏正式的立法程序,嚴格意義上并非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或地方政府規(guī)章,缺乏強制性和普適性,導致文化遺產保護的某些領域無法可依,比如《文化景觀遺產保護法》仍付之闕如。
中國應完善立法體系,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方位的法律保護,首先要加緊制定尚缺位的法律,加強制定配套性措施。其次,加強同一層級的法律如《文物保護法》《非物質遺產保護法》等與《城市規(guī)劃法》《環(huán)境法》等的銜接、互補、協(xié)調性,實現一體化。①參見彭峰:《法國文化遺產法的歷史與現實——兼論對中國的借鑒意義》,《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第10-11頁。最后,待單行法相對完善后,可統(tǒng)一制定《文化遺產保護法》。②參見田艷、艾科熱木·阿力普:《〈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統(tǒng)一立法模式考量》,《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第61頁。
2.加大稅收優(yōu)惠和獎勵力度
利潤低、稅負重、欠缺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稅法保護機制,是文化遺產保護發(fā)展艱難的原因之一。完善的稅收優(yōu)惠制度有利于調動私人將其所收藏的文物捐贈給博物館的積極性,將私人保護轉為國家保護,以促進我國的藝術品博物館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使文化遺產獲得更大力度的保護。然而,中國目前缺乏對藝術品、文物捐贈的明確稅收優(yōu)惠規(guī)定,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yè)捐贈法》第24條至第27條③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yè)捐贈法》第24條至第27條。提及。實踐中,由于藝術品、文物的真?zhèn)纹焚|和價格核定爭議較大,稅收優(yōu)惠政策很難落實。此外,以上條文規(guī)定的優(yōu)惠力度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藝術品捐贈的積極性。④參見劉雙舟:《論我國藝術品稅收制度的改革與完善》,https://www.sohu.com/a/194033051_100011202,2020年1月21日訪問??山梃b法國的藝術品抵稅與捐贈鼓勵政策,可加大稅收優(yōu)惠力度,明確征稅操作方式。
同時,可借鑒法國的獎勵制度,在行政法規(guī)或部門規(guī)章中加大獎勵幅度,由地方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依據本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確定獎金數額,以最大限度激發(fā)民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欲。
3.加大處罰力度
首先,在刑罰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雖對《刑法》第6 章第4 節(jié)規(guī)定的妨害文物管理罪進行了細化說明,但未明確說明罰金數額,導致司法實踐中法官對罰金數額的判定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應在司法解釋中明確相應犯罪的罰金標準,規(guī)范法官量刑,借較高數額的罰金震懾民眾,降低文物管理方面的犯罪率。
其次,在行政處罰方面,《風景名勝區(qū)條例》⑤參見《風景名勝區(qū)條例》第44條?!吨伟补芾硖幜P法》⑥參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63條第(一)項。雖規(guī)定了處罰的數額,但數額偏低。近幾年轟動全國的破壞文化遺產的案件足以表明,中國民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仍亟待加強,而較低數額的罰金使得民眾犯罪成本較低,類似現象屢禁不止。要讓違法者付出高昂的成本,才能使文化遺產得到應有的保護。
4.完善預防考古制度
中國基建考古長期為“救援性考古”模式,不少考古項目是“搶救性發(fā)掘”。當前,中國的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有大量的考古遺址受到影響,如何有效應對和防范基礎建設對文化遺產的破壞是必須面對的問題。①參見譚玉華:《法國預防考古的歷史與經驗》,《歷史教學》2013年第18期,第47頁。雖然《文物保護法》第29條第1 款規(guī)定在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前應事先申請進行考古調查、勘探,但因何為“大型基本建設工程”缺乏具體量化標準,少有基建部門會提出事先申請。存在基建單位不交或少交考古調查、勘探和發(fā)掘經費,或者基建單位的考古調查、勘探、發(fā)掘經費工程預算較少的情況。中國近年來雖也開展了多項預防性考古活動,②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十三五”以來我國主動性考古項目每年突破200項》,http://whs.mof.gov.cn/pdlb/yjbg/201809/t20180928_3030953.html,2020年1月21日訪問。但“搶救性考古”仍為主流,且實施預防性考古的標準仍有待進一步明確。
因此,有必要借鑒法國的預防考古制度,在基建單位申請建設許可證時,考古部門就提前介入,對目標土地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通過考古調查和勘探盡早發(fā)現可能存在的重大考古發(fā)現,以便提前處理,協(xié)調基建單位修改施工計劃和工程預算,“避免考古機構與基建單位之間出現零和博弈,甚至雙輸局面”③參見譚玉華:《法國預防考古的歷史與經驗》,《歷史教學》2013年第18期,第51頁。。
5.完善征收制度
依據中國現有規(guī)定,征收只能由國家啟動,私人所有人不能主動啟動征收程序。實踐中,多數私人所有人特別是貧困地區(qū)的文物私人所有人無力負擔高昂的維修費,導致文物受到了不可逆的損害。因此,借鑒法國《遺產法典》的規(guī)定,賦予私人所有人主動選擇權,有利于維護私人所有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在私人所有人難以或者不愿維修維護文物而該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等價值時,當地行政機關可考慮對該文物進行征收。賦予私人所有人主動申請征收的權利,可推進征收進程的開展,降低文物受到損害的可能性。
此外,法國文物建筑征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司法對所有權轉移的介入。而在中國,通常是在負責征收的行政機關與被征收人產生爭議時,被征收人選擇行政訴訟時司法機關才會介入文物征收過程。被征收人的所有權可能遭受行政機關的侵害卻不能得到及時救助。而且,在被征收人提起行政訴訟而法院認可征收行為從而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情形下,此種判決不具有轉移所有權的法律效力,行政機關只能通過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使所有權轉移,所有權取得過程較為復雜。例如,被譽為全國文物征收第一案的粵東新館案的后續(xù)完成情況并不樂觀,主要原因在于該次征收所依據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注重保護被征收人權益,征收程序復雜,而被征收人不配合,使得程序完成較為困難,導致征收程序不斷被拖延,文物難以得到有效保護。①參見宰飛:《北京城文物騰退記》,《解放日報》2018年10月20日,第08版。但法國的規(guī)定使得在為達成協(xié)議時,所有權也能順利地從私人轉移至國家。
因此,有必要在我國的文物征收制度中引入私人所有人主動啟動征收程序制度和司法轉移所有權制度。②參見王歷、李悄然:《法國文物建筑征收制度研究》,《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第14-15頁。
6.貫徹落實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為切實保護好中國的文化遺產,務必要盡快搭建文化遺產保護教育培訓平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和專業(yè)隊伍建設,大力培養(yǎng)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所需的各類專門人才,培養(yǎng)和儲備好素質過硬的文化遺產保護人才隊伍。而要建立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需要國家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首先,國家應當積極推動人才建設工程,為人才建設提供必要且充足的資金。其次,各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開設相應專業(yè)課程甚至開設相應專業(yè),并與考古單位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將國家文物局2017年2月21日發(fā)布的《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文物政發(fā)〔2017〕4號,2017-02-14。中的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有效落實。
7.健全資金保障制度
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來源不能僅僅依靠國家經費資助,還應該鼓勵支持民間資本力量設立基金會,發(fā)揮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平臺作用,為基金會的運行發(fā)展提供政策便利。④參見李建波:《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與策略》,《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10月24日,第007版。還可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拓寬社會資金進入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