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云,何金釗,盧飛麟,覃定彪,陳子桂
(廣西水產引育種中心,廣西 南寧 530031)
羅非魚具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食性廣、生長快速、抗逆性強等優(yōu)點,深受養(yǎng)殖戶喜愛,需求量巨大,其養(yǎng)殖通常集中在池塘、網箱等高密度養(yǎng)殖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人們對羅非魚的品質及其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稻田養(yǎng)殖的羅非魚為生態(tài)綠色食品,近年來,各地加大力度推廣稻田養(yǎng)殖羅非魚。國內外學者對羅非魚的肌肉營養(yǎng)成分做了諸多研究,Alasalvar C等[1-4]對魚類的肌肉營養(yǎng)成份作了深入研究,闡明魚類肌肉各種結構成份,李世杰等[5-11]分析了不同種羅非魚肌肉成份及營養(yǎng)評價,在飼料添加劑對肌肉營養(yǎng)影響亦有報道[12-13],但研究多集中在高密度養(yǎng)殖條件下不同營養(yǎng)飼料配方對其品質的影響,對于高寒山區(qū)稻田羅非魚生態(tài)養(yǎng)殖不同投喂模式對肌肉品質比較分析則尚未見報道,該研究通過兩種不同投喂模式下稻田羅非魚肌肉品質分析比較,旨在探討不同投喂養(yǎng)殖模式對高山地區(qū)稻田羅非魚肌肉營養(yǎng)成分的影響,為促進高山地區(qū)稻田羅非魚養(yǎng)殖發(fā)展,并優(yōu)化高山地區(qū)稻田羅非魚養(yǎng)殖模式提供數據支持。
試驗魚來自廣西水產引育種中心,挑選健康、活力好的羅非魚苗作為試驗材料,平均體質量為1.52 g/尾。試驗在柳州市三江縣八江鎮(zhèn)高邁村稻田進行,放養(yǎng)密度為300尾/667 m2,分為兩種不同投喂養(yǎng)殖模式:H1組為不投人工配合飼料,以稻田浮游動植物為主,輔以花生麩等雜糧,H2組為投人工配合飼料養(yǎng)殖模式(投餌量占羅非魚每日需求量的30%以內)。2017年6月19日開始放苗養(yǎng)殖,試驗于2017年9月8日結束,試驗養(yǎng)殖時間為90 d。
1.2.1 成活率及效益分析 經過90 d養(yǎng)殖試驗,收獲時分別計算兩組不同投喂養(yǎng)殖模式的成活率,平均每667 m2產量,經濟效益,試驗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1.2.2 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分析 羅非魚肌肉干物質含量測定采用恒溫(105℃)常壓烘干法,粗蛋白質含量測定采用凱氏定氮法;粗脂肪含量測定采用索氏抽提法;粗灰分含量測定采用馬福爐灼燒法。
1.2.3 肌肉氨基酸、脂肪酸成份測定及品質評價 用GB/5009.124—2016法,測定各氨基酸、脂肪酸成份,參考FAO/WHO于1973年建議的每克氨基酸評分標準模式(%)[16]和全雞蛋蛋白質的氨基酸模式(%)[17],按以下公式分別計算氨基酸評分(AAS)、化學評分(CS)及必需氨基酸指數(EAAI),同時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及顯著性多重比較。
式中:AAS為氨基酸評分,CS為化學評分,SAC表示樣品必需氨基酸含量,FAO/WHO表示FAO/WHO評分模式同種氨基酸含量,AEC表示全雞蛋蛋白質中同種氨基酸含量。
不同投喂養(yǎng)殖模式羅非魚肌肉營養(yǎng)成分見表1,表1所示,羅非魚肌肉在水份方面,H1組與H2差異組無統計學意義(P>0.05),H2組略高于 H1組,粗蛋白H1組的18.1%稍高于H2組的17.6%,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粗脂肪上,H2組 1.56%顯著高于H1的1.08%,粗灰分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投喂養(yǎng)殖模式肌肉常規(guī)營養(yǎng)成份比較
不同投喂養(yǎng)殖模式氨基酸成分檢測結果見表2。H1共檢測出16種氨基酸,總量為15.2%,必需氨基酸7種,含量為6.18%,占氨基酸總量的40.6%,鮮味氨基酸(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含量6.03%,占氨基酸總量的39.6%;H2共檢測出16種氨基酸,總量為15.5%,必需氨基酸7種,含量為 6.11%,占氨基酸總量的39.4%,鮮味氨基酸含量5.89%,占氨基酸總量的38.0%。兩種模式氨基酸上除了脯氨酸、谷氨酸外,H2組的各種氨基酸與 H1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H1、H2組含量最高的氨基酸為谷氨酸,其次為賴氨酸。
表2 不同投喂養(yǎng)殖模式氨基酸成分檢測結果(X±SD,N=3)g/100 g
兩種模式稻田羅非魚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介于2 032~2 167 mg/g,在AAS評價中,H1組有2項氨基酸高于FAO/WHO標準值,分別為蘇氨酸和賴氨酸,其他均低于FAO/WHO標準值;H2組有3項氨基酸高于FAO/WHO標準值,分別為蘇氨酸、亮氨酸和賴氨酸,其他均低于FAO/WHO標準值,但均接近FAO/WHO標準值。而CS評價方面,H1、H2組的同種氨基酸值均低于全雞蛋蛋白質同種氨基酸的含量,H2組中各種必需氨基酸均高于H1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AS評價中,H1、H2兩組中苯丙+酪氨酸含量最低,分別為0.56,0.58,其次為蛋+胱氨酸,分別為0.74、0.79,而在CS評價,H1、H2,苯丙+酪氨酸含量最低,分別為0.22、0.23,其次為蛋+胱氨酸0.28和0.30。詳見表3。
表3 不同養(yǎng)殖模式羅非魚肌肉品質評定結果及比較
H2組的脂肪酸整體高于H1組,飽和脂肪酸H2組大于H1組,多不飽和脂肪酸H1組高于H2組,總不飽和脂肪酸H2組顯著高于H1組。而在多不飽和脂肪酸方面,n-3不飽和系列H2組是H1組的5倍,n-6不飽和系列H1組的0.3顯著高于H2組的0.09,n-9不飽和系列H2組以0.52顯著高于H1組的 0.03,P<0.05。詳見表 4。
表4 不同投喂養(yǎng)殖模式脂肪酸成份檢測結果(X±SD N=3)g/100 g
如表5所示,稻田羅非魚經過90 d的養(yǎng)殖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H2組收獲時的體質量規(guī)格為301 g,顯著高于H1組的217g,高出38.7%;H2組成活率為79.2%,大于H1組的57.5%;最終產量H2組為 71.5 kg/667 m2,高于H1組的37.4 kg/667 m2。表6所示,初始放養(yǎng)的魚體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三江縣地區(qū)稻田羅非魚以平均40元/kg的價格出售,H1組投入成本為493元,產值為1496元,H2組投入成本為760元,產值為2860元,H2組的投入產出比為 1∶3.76,高于 H1 組的 1∶3.03,每 667m2稻田魚的利潤H2組為2145元,比H1組的1047.2元高出104.7%,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表5 兩種不同養(yǎng)殖模式的成活率和平均單位產量
表6 兩種不同模式稻田羅非魚的收益分析
對魚類肌肉營養(yǎng)成份分析比較是評價不同養(yǎng)殖模式的肌肉品質的關鍵因素,魚類營養(yǎng)價值由多個因素影響,其中蛋白質為重要的指標之一[18],尤其是氨基酸的組成及含量,不僅體現在蛋白質含量的高低,還決定于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和其含量的高低。試驗結果表明,兩組模式的粗蛋白均大于17%,不投料組與投人工飼料組(投餌量占羅非魚每日需求量的30%以內)的粗蛋白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模式在氨基酸方面,除色氨酸外所檢測出的氨基酸均為16種,必需氨基酸是衡量食品氨基酸營養(yǎng)價值的重要指標[19],兩組中均能檢測出7種必需氨基酸,分別占總氨基酸的40.6%、39.4%,表明稻田羅非魚肌肉所含氨基酸種類比較齊全。魚類肌肉的風味主要指呈味物質刺激味蕾和揮發(fā)性香氣化合物刺激鼻黏膜后引起的綜合反映,魚肉的鮮味程度主要由鮮味氨基酸決定[20],H1組鮮味氨基酸為6.03%,稍微大于H2組的5.89%,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AAS和CS值評價,H2組中各種必需氨基酸均高于H1組同種氨基酸值,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試驗結果與葉鴿等[21]研究魚菜共生模式養(yǎng)殖的羅非魚中鮮味氨基酸總量顯著高于純投料模式結果不一致,而與唐雪等[22]研究人工養(yǎng)殖(投人工餌料)刀鱭與野生刀鱭肌肉品質沒有差異的結論相近,作者認為魚類肌肉品質除了與適當投喂量相關,還與養(yǎng)殖環(huán)境有關。試驗結果顯示,兩種不同投喂模式的稻田羅非魚肌肉在粗蛋白含量,氨基酸種類組成、鮮味和必需氨基酸上沒有顯著差別。
脂肪酸為魚體組織必需的結構成份,能夠維持機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23]。肌肉脂肪酸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后,會產生肉類特有的香味,多不飽和脂肪酸更是產生這些香味的重要前體物質。脂肪含量、尤其是不飽和脂肪酸多少與構成是評價魚肉品質的一個重要標準,肌肉脂肪含量決定魚肉的適口性[24],試驗結果顯示,H2組的總不飽和脂肪酸0.89高于H1組0.46,差異具統計學意義,尤其是n-3不飽和脂肪酸,H2組與H1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H2組顯著大于H1組(P<0.05),單鏈不飽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在兩者中沒有顯著差別。在高寒山區(qū)稻田養(yǎng)殖羅非魚,適當投喂人工飼料(羅非魚日需求量的30%內)并沒有改變羅非魚的不飽和脂肪酸品質。
魚類肌肉品質與其生活環(huán)境、攝食背景、生長率及食物營養(yǎng)組成相關[24],養(yǎng)殖魚類會因生存環(huán)境不同表現出來的風味品質也會有所不同,同樣條件下,稻田魚品質比池塘魚高。高寒山區(qū)的溫差較大,陽光充足,水溫常年保持較低,有效積溫對魚類的生長發(fā)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山地區(qū)的稻田生物餌料豐富,植物性餌料,如浮萍,藻類來源多樣性,富含不飽和氨基酸,放養(yǎng)羅非魚密度低,活動空間大,需要攝食及躲避被食,增大運動量,有助于增強肉質,減少脂肪堆積。養(yǎng)殖水體中含有的常量及微量元素也不相同,養(yǎng)殖魚肌肉的風味也會因此產生較大差異[25-26]。在高寒山區(qū)稻田養(yǎng)殖羅非魚,由于放養(yǎng)密度低,水生生物餌料豐富,完全能夠滿足魚類對氨基酸組成的要求,適當地投喂人工飼料(羅非魚日需求量的30%內)并沒有改變羅非魚的品質。
在保證羅非魚肌肉品質的情況下,適當地投喂人工飼料(羅非魚日需求量的30%內)可以提高稻田的經濟收益,對于高山地區(qū)開展稻田羅非魚養(yǎng)殖和在山區(qū)推行精準扶貧起到促進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