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婉玲
(福建省晉江市安海中心小學 福建 晉江 362261)
目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認為深度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被當做課堂教育與教學轉型的目標和方向,備受人們關注。對于深度學習的內涵,國內學者認知基本是一致的,他們認為“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學習新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與淺層學習方法是相對的。本文主要分析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小學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方法,以期能夠提高學生參與度與教學效率。
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及視頻、動畫、圖象等資源,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出有趣、生動的學習情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索數(shù)學問題的欲望,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1]。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用字母表示數(shù)》時,教師可以利用軟件為學生們呈現(xiàn)出一個“神奇魔盒”,讓學生們猜想在隨意輸入一個數(shù)字之后,輸出數(shù)會是多少,以此來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主動投入到學習過程中。除此之外,還可以將生活場景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在課堂上,促使學生能夠在真實問題場景當中學到知識,會利用知識來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有關“折扣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為學生們展示在“雙十一活動中”商場所應用的促銷廣告,讓學生能夠在真實情景當中尋找到最佳購買方案,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到百分數(shù)的具體含義,掌握折扣相關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以及數(shù)學問題的處理,常常會存在認知誤區(qū)或者是認知斷層的情況,對于學生來講,認知工具就像是一個腳手架,能將知識從零散轉變?yōu)橄到y(tǒng)、從隱形轉變?yōu)榭梢暋撵o態(tài)轉變?yōu)閯討B(tài)、從抽象轉變?yōu)樾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shù)學知識,建構一個自主學習體系,從而深刻、系統(tǒng)的理解數(shù)學知識。
利用數(shù)學軟件,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動態(tài)、直觀的認識對象的發(fā)生過程與發(fā)展過程。而在圖形的運動與變化過程中,其特征將會更加凸顯出來。比如,學生在通過觀察之后發(fā)現(xiàn)角兩邊在不斷的延長,然而開口的大小卻始終沒有變化。比如,教師在應用電腦為學生演示有關“面動成體”過程:將長方形一條邊作為軸,在旋轉一周后會轉變?yōu)橐粋€圓柱體,有利于學生對二維圖形與三維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探究,充分發(fā)揮出空間想象力。又如,教師在對圓面積公式進行推導時,可應用“幾何畫板”為學生們動態(tài)顯示“化圓為方、以直代曲”的過程。通過一次次的拼擺與觀察,學生很容易了解到長方形與圓之間的轉化關系,進而推導出計算圓面積的公式。
2.2 將內隱知識轉變?yōu)榭梢曋R。在可視化的認知工具中所包含的軟件有繪制語義網絡、概念圖、思維導圖等,利用這些軟件,既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思維可視化,還能夠促進學生的知識高度結構化。而知識可視化是通過圖解流程圖、概念圖等方式,將知識內在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來,再利用該工具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體系,以此來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而思維可視化則是將轉瞬即逝、模糊的、內隱的思考過程呈現(xiàn)出來,有利于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批判、改進與反思[3]。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既是教師的輔助教學工具,也是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的工具,在情境工具與認知工具的支持下,能夠讓學生從“他人組織學習”方式,逐漸抓變?yōu)樯疃?、開放、自主的“自組織”學習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以及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