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江蘇 鎮(zhèn)江 212003]
作為近年來頗具影響力的海外華人作家,嚴歌苓的作品以通過個人命運反映真實而典型的歷史時代背景為特點,她將精心裁剪的歷史背景巧妙地編制在離奇的故事、荒誕的人生以及光怪陸離的人際關系中?!盁o論小說是否冠以‘史詩’之名,嚴歌苓其實并不熱衷于架構大的歷史事件、勾勒歷史發(fā)展的宏大圖景,而熱衷于將歷史內(nèi)化于個人的生命體驗,寫出屬于個人的心靈史和情感史。”其長篇小說《寄居者》于2009 年出版,一經(jīng)發(fā)行便廣受歡迎,并被改編為電影?!都木诱摺分袊栏柢咭詰?zhàn)時租界地上海為背景,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放置在了同一個共時性語境下,包括當時在歐洲受到殘酷迫害逃難到上海的猶太難民。本文擬借用比較文學形象學對嚴歌苓《寄居者》中的猶太人形象進行分析,探索作者在構建猶太人形象時如何跟相關歐洲文學作品相呼應,又是如何將該形象與其所選擇的社會歷史語境及地點背景進行有機結合,構建出符合適時適地的、不同的猶太人形象的。
“形象構建過程即是在不同歷史時空下,不斷地選擇和利用各種文本和話語構建特定的固定印象的過程。”嚴歌苓的諸多小說往往都以堅韌的女主人公為中心展開,如《小姨多鶴》《扶桑》《第九個寡婦》等,且常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反映特殊歷史時期中個人命運的悲壯。常年旅居國外,讓她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禮,其創(chuàng)作目光跳脫了中國國界,她筆下的人物不只是中國人,還包括國外不同種族之人。在《寄居者》中,嚴歌苓就通過女主人公May 的敘述,將她對種族和文化問題的審視和思考轉向了猶太群體。然而,出生于1958 年的嚴歌苓卻選擇以戰(zhàn)時上海為背景,在層層展開的故事情節(jié)中還原的都是在她出生之前的歷史事件,如納粹屠猶、珍珠港事件、上海接收“二戰(zhàn)”猶太難民、猶太難民向美國的轉移等。飽讀詩書且旅居德國,加之作品中所涉及的背景已成為世界公開事實使得嚴歌苓有足夠多的資料完成對《寄居者》中猶太人形象的構建。也就是說,作者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下”通過“選擇和利用各種文本和話語”對猶太人形象進行了構建。
本文借助比較文學形象學結合作者嚴歌苓在《寄居者》中對猶太人的描寫進行了分析,探索得出嚴歌苓在構建猶太人形象時,在其“愛財”形象方面與相關歐洲文學作品有所呼應,但卻通過對歷史、宗教等原因的追溯對該形象進行了解構,從而結構了一個被迫“漂泊”的“受迫害民族”,卻依然虔誠對待自己的宗教信仰,在精神上建筑自己民族的牢固家園的積極形象。
① 熊巖,萬濤:《超越“大氣”,走向厚重與豐腴——嚴歌苓新世紀十年小說創(chuàng)作論》,《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第109—114頁。
② 王運鴻:《形象學視角下地沙博理英譯〈水滸傳〉研究》,《外國語》2019年第3期,第83—93頁。
? 楊苗苗:《夏洛克形象解讀》,《外語教育與翻譯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究》2018年第7期,第516—5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