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
在青少年棋類比賽的賽場中,經常能看到小選手獲勝后興高采烈的笑臉,也偶爾會看到幾個臉上掛著淚痕的小人兒,一臉委屈悶悶不樂地從賽場走出來。
很多家長最見不得自家孩子傷心,看到孩子的眼淚,比自己受了委屈還要難受。有些家長直接就想選擇放棄,有些家長表示不理解,批評孩子的時候語氣一點兒也不遮掩,有些家長會找個牽強的理由安慰孩子。我見到過太多種家長的應對措施和言語表達,不過往往因為方法不當導致結果越幫越忙,最后家長和孩子都不愉快。
其實,最明智的方法就是以不變應萬變,靜靜陪伴在孩子身邊,讓此時不太開心的小棋手們用自己的方式盡情將心底的不如意釋放出去,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孩子輸棋有一些消極的或者是難以接受結果的表現很正常,原因無外乎就是對結果和自己的表現感到不滿。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往往因為自己在比賽中犯了不應該犯的低級錯誤自責落淚,年齡小一點的娃娃哭則可能僅僅是因為接受不了比賽失利的一種表現,當然還混雜著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負面情緒,需要釋放出來。
下棋沒有取勝當然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試問有誰不想當勝利者?勝與負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對于自尊心強的小孩子來說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過,理性接受棋局的勝負結果正是下棋對小棋手的一種最佳心理訓練,也是孩子接受挫折的必要磨煉。
人們經常把挫折教育歸納為下棋的一種“額外”收獲,天底下沒有只贏不輸的比賽。在對局的過程中,棋手必須不斷面對輸輸贏贏的結果。棋手的成長一定會經歷從最初的贏棋歡笑、輸棋憂傷成長到客觀分析棋局,從簡單關注最終棋局結果到更加注重分析總結棋局內容的成長……一切的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著。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對局最終的輸贏結果對小棋手來說不再是一個什么大不了的“刺激”,遇到不理想的成績,孩子從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到從容冷靜接受就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孩子訓練比賽成績不理想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成長的道路上經歷點挫折是好事情。所謂的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學會面對困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摘自《中華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