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軍, 田 雷, 邱流潮, 韓 宇
(中國農業(yè)大學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北京 100083)
自密實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SCC)[1]具有抗離析、高流動性和強填充黏結的特性,被廣泛應用在建筑行業(yè)之中.SCC的流動性是其施工性能的重要量度,且最終的流動狀態(tài)對硬化后的混凝土耐久性和強度有直接影響.室內試驗一般很難真實再現(xiàn)施工環(huán)境的復雜性,因此數(shù)值模擬方法就成了一個較好的研究手段.
對于自密實混凝土的數(shù)值模擬來說,最重要的是對混凝土自由表面的計算.古川恭雄等[2]最早使用黏塑性有限單元法(VFEM)來描述均一連續(xù)介質,使用黏塑性懸浮單元法(VSEM)來描述非連續(xù)介質,從而通過數(shù)值模擬對混凝土的流動性進行了研究.Gram等[3]通過使用離散單元法(DEM)商業(yè)軟件PFC3D對SCC的流動性進行模擬分析,獲得了較高的精度.黃綿松[4]自主開發(fā)了離散元計算程序,并設計了正交仿真試驗,對自密實砂漿性能進行了模擬分析,從而建立了使用DEM方法模擬自密實砂漿時參數(shù)確定的擬合公式.陳松貴[5]和張傳虎等[6]通過使用基于Bingham流體的LBM-DEM數(shù)值模擬方法,對SCC在堆石孔隙中的流動進行了研究.
考慮到SCC流動的大變形性質和混凝土填充行為的復雜性,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移動粒子半隱式法(moving-particle semi-implicit method,MPS)為混凝土流動性模擬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MPS方法是日本東京大學的Koshizuka等[7]最早提出的一種用于計算不可壓縮流體的粒子方法,在模擬流動和填充行為方面具有特殊的優(yōu)勢.MPS方法的提出,引起了國內外學者高度關注,并且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描述波-結構的相互作用[8]、潰壩問題[7]、液倉晃動[9-10]和入水砰擊[11]等牛頓流體問題,也被應用于非牛頓流體[12-13]的研究當中.
本文使用MPS方法來研究SCC的流動性,采用Bingham流變模型對SCC在L形箱中的流動過程進行了三維數(shù)值模擬,對SCC的模擬流動狀態(tài)和流動時間進行對比分析,以驗證MPS方法的可行性與精度.在此基礎上,本文還分析研究了塑性黏度對L形箱試驗和V形漏斗試驗流動狀態(tài)的影響,建立了SCC在V形漏斗試驗中下落時間與SCC密度、塑性黏度之間的關系公式,驗證了所建立公式的精度,為SCC數(shù)值模擬過程中塑性黏度參數(shù)的確定提供了方法.
1.1.1控制方程
MPS方法的控制方程包括連續(xù)性方程和N-S方程.對于不可壓縮流體,可寫成如下形式:
(1)
(2)
式中:ρ為流體密度,kg/m3;t為流動時間,s;u為速度向量,m/s;P為壓力,Pa;v是流體的運動黏性系數(shù);g是重力項.
1.1.2核函數(shù)
在MPS方法中,核函數(shù)用以描述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常用的核函數(shù)W(r)由Koshizuka等[7]給出:
(3)
式中:re為有效半徑,m;r為兩粒子間的距離,m.
1.1.3梯度模型
通過將作用域內粒子間的位置矢量進行加權平均,可以獲得MPS的梯度模型:
(4)
式中:φ為函數(shù);D為空間維數(shù),取D=3;n0為初始的粒子數(shù)密度;r為粒子的坐標矢量.
1.1.4Laplacian模型
N-S方程中的黏性項和壓力Poisson方程的求解,都通過對拉普拉斯算子進行空間離散來進行計算:
(5)
(6)
式中:λ是與流體表面張力和接觸角有關的參數(shù),λ的引入是為了確保數(shù)值結果與擴散方程的解析相一致.
1.1.5壓力Poisson方程
壓力Poisson方程為:
(7)
式中:k為步數(shù);n*為臨時時刻的粒子數(shù)密度;Δt為時間步長,s.
1.1.6自由表面的判斷
MPS中自由表面的判斷采用以下粒子密度判別:
ni<βn0
(8)
式中:ni是粒子的粒子數(shù)密度;β是常數(shù),本文取β= 0.97.
1.1.7固體邊界條件
為防止流體粒子在邊界處產(chǎn)生缺失或者穿透,本文在邊界處設置了多層邊界粒子.為獲得流體粒子在邊界處正確的壓力梯度,將靠近流體粒子的第1層邊界粒子進行壓力Poissin方程的計算,其他邊界粒子按下式進行計算:
(9)
在模擬過程中,本文將SCC簡化為各向同性的均質流體,并且用Bingham流變模型對其進行描述[14].塑性黏度(ηp)和屈服強度(τy)是Bingham流變模型的2個主要參數(shù),只和混凝土的自身特性有關.在試驗過程中可通過坍落擴展度試驗和相應公式進行測定計算.其中Roussel等[15-16]給出了坍落擴展度與混凝土屈服應力τy之間的換算關系:
(10)
(11)
式中:V為材料總體積,m3;R為擴展度半徑,m;對于一般自密實混凝土λ可取0.005,如果忽略表面張力,式(10)中后一項可以去掉;S為坍落度,cm.公式適用在坍落度為5~25cm時的試驗結果.
在坍落擴展度試驗中,材料到達某一規(guī)定擴展度的時間,可以間接反映材料塑性黏度的大小,時間越長,則材料塑性黏度越小.流動時間與塑性黏度ηp的關系為[17-18]:
(12)
式中:H為坍落度測量桶的高度,m;T為從流動到靜止的總時間,s.
為防止計算的不穩(wěn)定性,本文采用雙黏度模型來對流體進行求解,模型將流體視為處于流體狀態(tài)的黏塑性流體,以及處于剛性狀態(tài)的高黏性流體.
(13)
采用文獻[19]中的L形箱法來測定SCC的流動性,同時記錄SCC流到固定距離(lx=200、300、400、500、600、700mm)的時間.L形箱的尺寸及形狀如圖1所示.
圖1 L形箱尺寸、形狀示意圖Fig.1 Size and shape of L-box(size:mm)
三維MPS計算模型如圖2所示,其中MPS顆粒直徑為7mm,粒子總數(shù)為31527個,混凝土密度為2300kg/m3,塑性黏度ηp=100Pa·s,屈服應力τy=1600Pa.
圖2 L形箱試驗的三維模型Fig.2 3-D model of L-box test
圖3為ηp=100Pa·s時L形箱試驗的MPS三維數(shù)值模擬流動過程圖.模擬從擋板一次性打開開始,SCC在自重的作用下從垂直段向水平段進行擴展,L形箱的垂直部分可清晰模擬出SCC黏附L箱壁面的特征,反映了三維模擬過程中可以考慮壁面與底面的黏性效應.
圖3 L形箱試驗模擬流動過程圖Fig.3 Snap shots of 3D L-box at different instants of time
在重力作用下,SCC從L形箱垂直段向水平段流動,圖4為MPS模擬與試驗結果對比.由圖4可見:模擬值與試驗值吻合較好,但在流動前期,試驗值要比模擬值偏小,這是因為試驗狀態(tài)下打開隔板活動門的時間延遲,而數(shù)值模擬可以達到隔板活動門瞬間打開的理想狀態(tài).
圖4 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的對比Fig.4 Comparison between simulation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Bingham流變模型中塑性黏度系數(shù)反映了混凝土的流動性能.塑性黏度越大,SCC流動越慢,反之亦然.因此,通過調整塑性黏度值進行L形箱流動性能試驗的模擬,可以研究Bingham流變模型下塑性黏性對于SCC在L形箱中的流動性能的影響.本文分別設置了4種工況來探究SCC在L形箱中的流動性能,分別為ηp=10、40、50、100Pa·s.
圖5為不同塑性黏度條件下,t=2.00s時SCC在L形箱水平段的自由表面線和水平段流動距離與流動時間的關系.由圖5(a)可見:流動停止之前的相同時刻下,隨著塑性黏度的增大,SCC的流動距離越來越短.圖5(b)對比了到達相同距離處不同塑性黏度下SCC的流動時間,SCC的流動速度也隨著SCC塑性黏度的減小而增大,成負相關的趨勢.也直接說明了塑性黏度是SCC流動速度的重要影響因素.
圖5 塑性黏度對SCC在L形箱中流動狀態(tài)的影響Fig.5 Effect of plastic viscosity on flow state of SCC in L-box
在SCC性能的研究中,SCC流過V形漏斗的時間是反映其流動性能的重要參數(shù),它可以很好地反映出SCC在流動中的表觀黏性.一般來講,相同密度的SCC流過V形漏斗的時間越長,其表觀黏性越大.不同工況下V形漏斗試驗數(shù)值模擬計算結果可以反映Bingham流變模型下塑性黏度與SCC流動性能的關系.V形漏斗試驗裝置及尺寸如圖6所示[4].
圖6 V形漏斗尺寸、形狀示意圖Fig.6 Size and shape of V-funnel(size:mm)
三維MPS計算模型如圖7所示,其中MPS顆粒直徑為5mm,粒子總數(shù)為70056個,混凝土密度為2300kg/m3.
圖7 V形漏斗試驗的三維模型Fig.7 3-D model of V-funnel test
圖8給出了ηp=20Pa·s時V形漏斗試驗的MPS三維數(shù)值模擬流動過程圖.在自重作用下,SCC從V形漏斗下端出口流出.由圖8可見:由于邊壁效應,V形漏斗內SCC在邊壁處流速較小,中間處流速較大,從而出現(xiàn)液面中間低兩邊高的形態(tài),與試驗結果相同,說明MPS可以較好地模擬SCC在V形漏斗中的掉落過程,并再次驗證了基于Bingham流變模型的MPS方法對于SCC的流態(tài)可以進行較好地模擬.
本文設置密度和塑性黏度2個參數(shù)影響的正交試驗,來探究SCC模擬參數(shù)對于V形漏斗試驗的影響,并將ρ=2300kg/m3,t=3s時的SCC在V形漏斗的流動狀態(tài)繪制成圖9.由圖9可見:相同時刻下,相同密度的SCC塑性黏度越高,流動性能越差,流出V形漏斗的速度越小,相同時間內的流出量越少,V形漏斗內部中心液面高度值也越大,這與理論分析趨勢相同.
不同塑性黏度下SCC的V形漏斗下落試驗模擬的各工況下落時間如表1所示.
圖8 V型漏斗試驗模擬流動過程圖Fig.8 Snap shots of 3D V-funnel at different instants of time
圖9 塑性黏度對SCC自由表面的影響Fig.9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tic viscosity and flow state of SCC
表1 不同密度與不同塑性黏度下SCC的V形漏斗模擬下落時間
對模擬結果進行線性擬合,得到下落時間T與SCC密度、塑性黏度的關系為:
T=-0.0054ρ+0.3086ηp+13.6303
(14)
相關度R2為0.984.式(14)即為Bingham塑性黏度與SCC流動性能的對應關系.分析可知,相同密度的SCC在V形漏斗中的下落時間隨塑性黏度增大而增大,并基本呈線性關系.
為驗證公式精度,本文對文獻[4]中的3種V形漏斗的試驗工況分別進行數(shù)值模擬,試驗參數(shù)如表2所示,其中Te為V形漏斗下落時間的試驗值.
表2 SCC配合比、試驗值及模擬參數(shù)值
對V形漏斗不同試驗工況進行數(shù)值模擬,將其試驗下落時間與模擬下落時間進行對比分析,兩者誤差如表3所示,其中Ts為V形漏斗模擬值,E為誤差率.
表3 模擬精度分析
通過式(14)對試驗中塑性黏度值進行計算,并使用MPS方法對其進行數(shù)值模擬.對比分析結果可知,模擬結果最大誤差為5.9%,說明本文建立的方程具有一定的精度,且可以為以Bingham流變模型描述SCC的流動狀態(tài)時,對塑性黏度參數(shù)的標定提供參考依據(jù).
從上述分析可知,本文提出的基于Bingham流變模型的MPS方法可以較好地模擬SCC的流動過程并可以對SCC的最終流動狀態(tài)進行預測.通過使用文中方法將流變參數(shù)分析與實際工程相結合,可以為SCC的配合比計算、施工方案設計及施工技術指導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1)基于Bingham流變模型的MPS方法可以比較準確地模擬SCC的流動狀態(tài),且可以考慮到SCC與試驗裝置壁面之間的黏性效應.
(2)塑性黏度對于SCC在L形箱中的流動時間有較大的影響,且隨著塑性黏度的增加,SCC流動到指定長度的時間也隨之延長.
(3)建立了V形漏斗下落時間與SCC密度、塑性黏度之間的關系方程,為以Bingham流變模型對SCC進行數(shù)值模擬計算時的塑性黏度參數(shù)選取提供了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