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劉榮 馬劍晴 艾俐 李莉
鼻淚管阻塞是一種眼科常見病、多發(fā)病。近年來,隨著鼻內鏡技術的不斷推廣,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 En-DCR)逐漸成為治療鼻淚管阻塞的主流術式[1]。與傳統(tǒng)經皮膚入路手術相比,該術式具有微創(chuàng)、視野清晰、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恢復快、美觀無疤痕等優(yōu)點。該手術的關鍵在于鼻腔淚囊吻合口的處理,如何避免黏膜瓣移位,保持吻合口通暢,減少吻合口術后收縮,減少肉芽及瘢痕組織過度增生,是影響手術效果、提高手術療效的關鍵因素。納吸棉(Nasopore)是全新一代耳鼻喉科應用的高膨脹可吸收止血棉產品。主要材料為高分子生物聚合材料—聚亞氨酯,具有可降解吸收、高膨脹止血的特性,已被廣泛應用于鼻內鏡手術的術后填塞[2-4]。我們在En-DCR術中使用納吸棉覆蓋支撐淚囊鼻腔吻合口并填塞鼻腔,并于術后定期復診觀察與鼻腔換藥,以了解納吸棉的治療效果及尋求術后較好的換藥時間,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研究。選取對象為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就診于我院眼科的110例(118只眼)鼻淚管阻塞患者,根據(jù)就診順序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各59只眼。其中A組患者56例,男性19例(19只眼),女性37例(40只眼)。年齡20 ~75歲,平均(46.82±12.15)歲。B組患者54例,男性18例(20只眼),女性36例(39只眼)。年齡18 ~70歲,平均(45.40±12.36)歲。兩組資料左右眼別、年齡、性別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鼻淚管阻塞納入標準:有淚溢癥狀,淚道沖洗下沖下返,探針可觸及骨壁。伴或不伴有黏液或膿性分泌物。兩組患者術前均行淚道沖洗、探查及鼻內鏡等檢查,排除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及鼻竇炎等疾病。無鼻部外傷史,無嚴重全身病史,無過敏史。所有患者均自愿手術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手術方式均為全麻下行En-DCR,鼻內鏡下用U形隧道刀切取一蒂在上方的舌形鼻黏膜瓣,上界平中鼻甲頂端附著處上方,下界平下鼻甲尾端,后界為鉤突前緣。上頜骨淚頜縫處鼻腔造孔直徑約為8~10 mm,弧形切開淚囊內側壁,翻轉后形成淚囊瓣,與鉤突黏膜對位,復位上方鼻黏膜瓣覆蓋裸露的骨質。將納吸棉剪成1~1.5 cm長的三角形小塊,填塞覆蓋吻合口黏膜及鼻黏膜。術后指導輔舒良(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噴鼻2/日,眼局部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根據(jù)術后第1次復診清理鼻腔的時間分為兩組,A組術后第2周第1次復診,B組術后第4周第1次復診,之后兩組患者毎2周復診1次直至術后3個月。每次復診均使用鼻內鏡檢查鼻腔,觀察吻合口黏膜上皮化情況,及時清理分泌物、殘留納吸棉材料或肉芽組織。復診檢查前半小時指導患者使用諾通(鹽酸賽洛唑啉滴鼻劑)噴鼻,解除患者鼻黏膜充血腫脹,擴大鼻腔空間,有利于鼻內鏡伸入鼻腔進行檢查。
A、B兩組患者分別于術后2周、4周行第1次鼻內鏡下?lián)Q藥復查,清理鼻腔及吻合口周圍分泌物、觀察納吸棉吸收及黏膜上皮化情況。之后,每兩周復查1次直至術后3個月,觀察比較兩組吻合口上皮化及吻合口通暢情況。
運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GraphPad Prism 5,兩組資料的一般情況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和卡方檢驗,兩組吻合口上皮化、吻合口通暢情況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術后1周內均有不同程度溢淚,癥狀于1周后逐漸減輕。A組術后2周復診時可見納吸棉部分已吸收,殘留部分形成暗紅色粘稠樣物;B組4周復診時納吸棉大部分已吸收,僅殘留黑色干燥痂樣物;清理鼻腔見兩組吻合口處分泌物及肉芽組織增生均很少(圖1,2)。之后每2周復診時,個別患者出現(xiàn)鼻腔局部粘連,吻合口處周圍肉芽組織增生,予以清除肉芽組織,指導患者正確噴鼻。隨訪至術后3個月,A組患者吻合口通暢率為98.3%(58/59),B組吻合口通暢率為96.7%(57/59),兩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P>0.05)。兩組患者吻合口周圍黏膜上皮化完成率均為100%(59/59),吻合口光滑(圖3,4),淚道沖洗通暢,兩組間無差異(表2)。
圖1 A組2周復診時見納吸棉部分已吸收,殘留部分形成暗紅色粘稠樣物 圖2 B組4周復診時納吸棉殘留黑色干燥痂樣物,余已吸收 圖3,4 分別示A、B兩組術后8周吻合口周圍黏膜完成上皮化,吻合口光滑通暢
表1 鼻淚管阻塞En-DCR兩組術后3個月吻合口通暢率比較
表2 鼻淚管阻塞En-DCR兩組術后3個月吻合口黏膜上皮化比較
En-DCR仍屬有創(chuàng)性操作,術后仍存在淚囊鼻腔造口處肉芽組織增生,瘢痕形成,粘連等并發(fā)癥。如何提高手術療效,眼科醫(yī)生們在不斷改良手術方式的同時,也在積極研究選擇理想的鼻腔填塞材料。經典的碘仿紗條、凡士林紗條、明膠海綿、高分子膨脹海綿等雖止血效果良好,且價格低廉,但患者術后易出現(xiàn)鼻部、頭部脹痛,鼻腔粘膜及全身反應重,換藥抽取時也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痛苦[2,5,6]。
納吸棉的主要成分為高分子生物聚合材料—聚亞氨酯,具有高膨脹止血及可吸收降解的特性。作為一種新型可生物降解的鼻腔填塞材料,納吸棉被廣泛應用于耳鼻喉科鼻腔手術中。其對鼻黏膜刺激小,止血效果好,術后1~2 d內保持膨脹彈性,1周左右開始降解,避免了術后繁瑣的換藥和鼻腔清理,提高治療舒適度,減輕患者痛苦[7]。在En-DCR手術中,應用納吸棉同樣具有優(yōu)勢。其高膨脹彈性可以產生均勻的壓力,在有效止血的同時,可以對淚囊鼻腔吻合口形成良好的支撐,保持吻合口通暢;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促進黏膜周圍上皮化,減少肉芽及瘢痕組織的形成[8-10]。在我們的研究中,應用納吸棉覆蓋于吻合口黏膜表面,可以使鼻黏膜瓣和淚囊黏膜瓣更好的接觸吻合,防止黏膜瓣移位,避免因移位或粘連造成的吻合口變形,從而保持吻合口的開放。應用納吸棉填塞鼻腔,既可防止鼻腔黏膜粘連,減少血液及鼻腔分泌物自后鼻孔倒流入鼻咽部引起的不適感,也不影響患者鼻腔通氣。對于術后首次復診換藥的時間,尚無確切報道,一般多建議患者術后1~2周行首次換藥檢查[8,9]。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術后2周和4周復診在最終治療效果上無顯著差異。術后4周換藥,納吸棉已基本完全降解,殘留黑色痂皮樣物,個別患者會出現(xiàn)鼻腔異味。術后2周換藥,納吸棉僅部分吸收,殘留部分形成暗紅色粘稠樣物,容易清理,但清理時需要留下薄薄的一層,清理過于干凈時會發(fā)現(xiàn)其覆蓋的黏膜尚未完全愈合,容易出血。對于復診不便的患者,可以選擇讓患者術后4周首次復診換藥。
綜上所述,我們的治療體會:納吸棉可應用于En-DCR術中吻合口及鼻腔的填壓,術后1周由于納吸棉填塞住吻合口,患者仍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溢淚癥狀,1周后隨著納吸棉不同程度的降解,溢淚癥狀逐漸好轉至消失,術前良好的解釋可去除術后患者的顧慮。首次復診可于術后2周或4周換藥均可。如果術后2周鼻內鏡下清理鼻腔見患者吻合口良好,無明顯出血及息肉生長,可指導患者再隔4周后行第2次復診,若患者吻合口情況不好,則要囑患者在家合理用藥,每隔兩周復診直至術后3個月,特殊情況需隨時復診。我們根據(jù)患者的個體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治療,節(jié)約患者治療費用,提高了患者手術療效及滿意度,此治療經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