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劉海燕 尹曉薇 李春煒 張爽
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 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 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屬于視網膜血管發(fā)育異常類疾病[1]。由于視網膜周邊部血管分化不良,引起新生血管及無灌注區(qū)形成。FEVR患者的臨床表現多樣,輕者無明顯臨床癥狀,FFA檢查僅表現為周邊視網膜血管熒光滲漏,重者視力損傷明顯,可伴有視網膜皺褶、視盤變形、黃斑區(qū)移位或消失、視網膜新生血管、玻璃體積血及視網膜脫離[2,3]。FFA能明確病變部位、范圍,捕獲到FEVR的特征性改變[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0例(20只眼)FEVR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對FFA檢查結果進行總結,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6月在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眼科門診診治的FEVR患兒10例(20只眼)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齡6~13歲,平均( 10.5±1.8) 歲。診斷標準:足月兒,有FEVR家族史;眼底檢查至少1只眼存在視網膜血管特異性改變(視網膜血管分支多、走形長、周邊部血管呈柳枝樣分布、分布密集)。矯正視力0.08~0.6,裂隙燈檢查角膜光滑透明,前房深度正常,雙側瞳孔圓,對光反射靈敏,晶狀體透明,眼壓正常。
患兒臂叢靜脈快速推注10%的熒光素鈉造影劑(0.05 ml/kg),拍攝后極部及周邊視網膜早、中、晚期血管充盈圖片,開始為連續(xù)拍攝,后期改為間歇拍攝,造影過程中注意周邊部視網膜是否存在無灌注區(qū)及新生血管,10 min左右結束檢查。以上操作均在取得患兒及家長同意后進行。
依據Pendergast制定的FEVR分期標準[5]:1期表現為周邊視網膜出現無血管區(qū)(圖1A);2期表現為視網膜無灌注區(qū)出現新生血管(圖1B);3期表現為未累及黃斑區(qū)的視網膜脫離(圖1C);4期表現為累及黃斑區(qū)的視網膜脫離(圖1D);5期表現為視網膜全脫離。
10例患者中,3例有FEVR家族史。1期共9只眼(45.00%),眼底照相后極部可無明顯異常,部分患兒上下血管弓夾角變小,周邊視網膜血管分支增多,走行長,多數向顳側延伸,FFA表現為周邊部視網膜血管末端毛刷狀或柳枝樣改變,可伴有熒光素滲漏,以二級分支以下的小血管改變明顯(圖1A),其中3只眼于顳側周邊可見片狀無灌注區(qū)呈低熒光改變(圖1A)。2期6只眼(30.00%,圖1B),FFA表現周邊視網膜無灌注區(qū),新生血管熒光滲漏。3期3只眼(15.00%,圖1C),4期2只眼(10.00%,圖1D)。
FEVR由Criswick等在1969年首次報道,該病主要發(fā)生在足月順產兒,眼底特征與早產兒視網膜疾病相似,該病涉及多種遺傳方式,主要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偶有X性染色體連鎖遺傳及常染色體隱性遺傳[6,7]。
圖1 典型病例FFA圖片 A示周邊小血管分支增多,走形長,血管末端呈毛刷樣改變,熒光滲漏,周邊出現無血管區(qū); B示新生血管團呈高熒光;C示右眼下方視網膜脫離,未累及黃斑區(qū);D示視網膜脫離累及黃斑區(qū) 圖2 患兒3,男,11歲。A示眼底照相顯示右眼視乳頭水腫,邊界不清,后極部視網膜未見異常;B示FFA顯示右眼視盤熒光滲漏,玻璃體渾濁;C示右眼顳側周邊血管分支多,呈柳枝樣形態(tài),輕度熒光滲漏 圖3 患兒4,男,9歲。A示眼底照相顯示右眼玻璃體積血,玻璃體內機化條索呈黃白色;B示FFA顯示玻璃體渾濁,視盤熒光滲漏,后極部網膜血管熒光滲漏;C示右眼顳側周邊血管鼻塞,大片無灌注區(qū) 圖4 患兒7,女,10歲。A示眼底照相顯示左眼黃斑區(qū)偏顳下方一處新生血管呈黃白色;B示FFA顯示左眼視盤熒光滲漏,視網膜新生血管呈團狀強熒光;C示左眼顳側周邊血管迂曲,交通支形成,部分血管閉塞,大片無灌注區(qū)
表1 患兒臨床資料
診斷FEVR主要依據家族史、病史及FFA檢查。陽性家族史者有助于本病的診斷[8]。本研究中,陽性家族史患者占30.00%,對于否認陽性家族史的患兒不能排除FEVR,應對其直系家屬進行細致的眼底檢查,及早發(fā)現無癥狀者。FEVR臨床表現差異很大,輕者無不適主訴,眼底檢查后極部視網膜可以完全正常,重者由于并發(fā)玻璃體積血、視網膜脫離而視力喪失,眼球萎縮。本病多為雙眼發(fā)病,臨床表現常不對稱,眼底表現也多種多樣,對于同一患者而言,可能一只眼已發(fā)生完全性視網膜脫離,另一只眼無明顯臨床癥狀[9]。
FEVR病程呈慢性進行性改變,多數FEVR患者在嬰幼兒時期就已發(fā)病,患兒早期癥狀及體征可不明顯,疾病相對靜止,后期因并發(fā)玻璃體積血、視網膜脫離而引起視力明顯下降甚至失明,有時處于靜止期患者可突然發(fā)展為活動期[10,11]。FFA檢查是早期發(fā)現無癥狀FEVR患者的重要途徑,在我們的研究中,1期和2期患兒占75.00%,其中多數患者就診時無明顯不適主訴,眼底檢查后極部視網膜血管無明顯異常,僅在散瞳后檢查周邊視網膜及行FFA檢查時發(fā)現周邊視網膜血管異常,可見詳細的眼底檢查對早期發(fā)現及確診該病意義重大。
FEVR患兒早期以觀察為主,定期隨訪,當FFA顯示周邊視網膜出現無灌注區(qū)及新生血管時,應及時行視網膜光凝或冷凍療法;發(fā)生局限性視網膜脫離的患兒可選擇鞏膜扣帶術復位;累及黃斑區(qū)的視網膜脫離可選擇玻璃體切除手術[12]。
總之,FFA是診斷FEVR的重要檢查方法,對FEVR的分期和預示病情發(fā)展有知道意義,能明確病變范圍及指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