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曾 濤,張 侃,李 紅,庫小維,羅 登
(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東院內分泌科,湖北 武漢 430200)
糖尿病通常是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本病病因與病理特點的特殊性造成患者治療過程復雜且周期漫長。當下,臨床針對本病癥的治療,尚未有根治藥物方案,以控制血糖為主,而多數(shù)患者長期在病痛的折磨下,出現(xiàn)了多種不良情緒狀態(tài),這血糖控制與病情轉歸均形成不良影響,故而予以有效的護理方法特別是心理護理具有很大現(xiàn)實意義。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8月6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符合WHO中關于糖尿病的相關診斷標準[1],且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排除伴有嚴重并發(fā)癥。精神類疾病、認知障礙及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甲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4~75歲,平均(49.8±6.2)歲;病程2~13年,平均(7.6±1.0)年。乙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2~76歲,平均(49.5±6.6)歲;病程2~15年,平均(8.0±1.3)年。兩組合患者以上基本資料經(jīng)對比分析,差異皆不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進一步對比的意義。
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入院指導、疾病相關知識宣傳、生命體征監(jiān)護、用藥與飲食指導等。乙組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進行心理護理,具體包括:
1.2.1 樹立征服疾病的信念
護士應合理積極心理學理念,協(xié)助糖尿病患者逐漸用“積極”將“消極”取而代之,重視激發(fā)他們潛在的積極力量,進而樹立積極人格的主體地位。耐心講述疾病相關知識,列舉本病癥治療相對成功的病例,糾正患者“糖尿病不可防治”的錯誤觀念,協(xié)助他們設定征服疾病的具體目標,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態(tài)度并獲得相應體驗。
1.2.2 培養(yǎng)積極的品質
培養(yǎng)了樂觀的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倡導的主要內容之一。病程漫長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這也造成患者生活質量顯著降低,積極的生活體驗相應缺失,這對沮喪心理、消極態(tài)度的形成過程有一定促進作用。護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對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的思想觀念進行教育,鼓勵醫(yī)患共同參與教育活動,協(xié)助糖尿病患者結交更多的朋友,互相鼓勵、分享經(jīng)驗,主動創(chuàng)造積極向上的生活歷程,逐漸監(jiān)理樂觀的人格特質。
(1)心理狀態(tài)[3]:①Zung氏自評量表(SAS):輕度50~60分,中度61~70分,重度>70分;②抑郁自評量表(SDS):輕度53~62分,中度63~72分,重度>72分。
(2)血糖控制有效:空腹血糖(FBG)為4.4~6.1 mmol/L,餐后2h血糖(P2hPG)為4.4~8.0 mmol/L。
(3)護理滿意度:采用自擬問卷評估,有滿意與不滿意之分。
用SPSS 16.0軟件包處理數(shù)據(jù),(±s)表示計量資料,t值檢驗;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x2或Fisher確切概率法計算。檢驗水準為α=0.05。
護理后,乙組SAS、SDS得分低于本組護理前與同期甲組,差異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情況比較(±s,分)
組別(n)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乙組(30) 66.1±4.5 38.7±4.4 68.4±4.2 40.8±3.5甲組(30) 67.2±4.9 51.4±4.8 69.0±5.3 55.4±4.3
在血糖控制有效率方面,甲組vs乙組為93.3% vs 76.7%;在護理滿意度方面,甲組vs乙組為96.7% vs 80.0%。經(jīng)對比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與護理滿意度比較[n(%)]
糖尿病病程漫長、并發(fā)癥較多,屬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用藥以控制自身血糖水平,這給患者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水平均形成較明顯的負面影響。既往有大量的研究表明[2],通過糾正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緒狀態(tài),有益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這對推動患者疾病轉歸與提升治療依從性及優(yōu)化生活質量均是有正向促進作用的。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領域最近幾年中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其是當下實施心理學的較為完善、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去研究人類在力量與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Seligman與Csikzentmihalyi是“積極心理學”概念的提出者,近些年中,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參與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逐漸形成了極為積極的心理學運動,積極心理學的“積極”具體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心理的積極、正向方面,達到對前期集中在心理方面的問題作出較恰當?shù)慕忉?,同時在以上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意義[3]。在本次研究中,乙組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了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心理護理干預,護理后本組患者SAS、SDS評分依次為(38.7±4.4)分、(40.8±3.5)分,均低于同期甲組的(51.4±4.8)分、(55.4±4.3)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護理后,乙組患者血糖控制有效率為93.3%,高于甲組的73.3%,這提示由積極心理學引申處的心理護理方案,能夠改善糖尿病患者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緒狀態(tài),進而實現(xiàn)對機體血糖水平的更有效調控,這對控制病情、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綜上,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能更有效的改善不良心理狀態(tài),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優(yōu)化臨床護理服務質量,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