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福,山東濟寧市實驗中學資深高中語文教師,發(fā)表各類文章五十多篇,對高考、中學生閱讀和寫作有獨到研究。
李白,我們人人都熟悉的唐代大詩人,但實際上,李白在我們心目中只是一個概念化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可從《瘋狂,夢境和藝術世界的相同與相異》這篇文章中,我們讀到了一個血肉豐滿的“實在”的李白。
這篇文章是李長之的著作《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導語中的一個章節(jié),乍一看,應該是一篇理論色彩濃厚的文章??梢蛔x才發(fā)現(xiàn),這文章寫得真是鮮活,沒有一點理論文章的枯燥氣息,讀后有暢快淋漓、一瀉千里之感。在作者的筆下,李白的個性鮮明而獨特,他有喜有悲,“并且他所悲的,所喜的,也就正是我們所悲的,所喜的”。然而,他比我們喜得厲害,悲得厲害;他瘋,他狂,但瘋得有價值,狂得有意義。雖然沒有細致入微的刻畫,但李白的真切形象卻如在目前。在作者的筆下,李白仿佛是自己一個交心的酒友,甚至是作者的一顆散心丸,大有“何以解憂,唯有李白”之氣概。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作者是用自己的心靈在寫李白,用性情和感悟在寫李白。他從李白的詩中讀出了李白的性情和靈魂,當然,也讀出了自己。文章向我們展示的仿佛是兩顆心靈跨越時空的交會,所以,我們從文章中讀到的李白既是歷史之李白,也是靈魂之李白,更是作者之李白。如同作者從李白身上讀出自己,同樣,我們也從這篇文章中,讀出作者,讀出我們自己。
有人說,閱讀就是“二次創(chuàng)作”,其實,沒有“二次創(chuàng)作”就沒有閱讀,閱讀不是傾注和接受,而是激發(fā)和點燃。一般人的眼中,《論語》是枯燥的,且不說那啟人心智的哲理語句,單單那晦澀的文字就夠人傷腦筋的。
其實,《論語》也并非一直板著面孔,如同孔子也并非一直是一臉嚴肅、正襟危坐一樣,《論語》中的許多章節(jié)還是非常生動的。它雖然以語錄體的形式呈現(xiàn),但記錄者不僅能呈現(xiàn)說話人的思想,而且呈現(xiàn)說話人的個性,展現(xiàn)說話的場景,讓我們讀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應該是孔子與弟子們的一次座談會,座談會的氣氛很平和、很融洽。僅僅是一小段對話,這師徒幾個的性格特征就躍然紙上??鬃拥奶拐\和藹、平易近人,子路的直率魯莽和勇武精神,冉有、公西華的謙恭和恬淡,曾皙的深沉和小聰明,真切呈現(xiàn)。
何以如此?除了作者精妙的“記錄”之外,就是因為其簡約的風格留給了我們想象的空間,是因為我們能“設身處地”,是因為我們的精神參與其中。于是,這些人走進了我們,我們也走進了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