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軍 葉小群 李 娜 吳思維 唐燕海 張建華
(武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湖北 武漢 430020)
科技成果是人類智力勞動的結晶。通常以論文、著作、知識產權(如專利、著作權、計算機布線設計等)及專有技術等形式表現(xiàn)??萍汲晒臄盗亢退椒从沉艘粋€地區(qū)、一個國家科技發(fā)展的水平。國內外的實踐證明,科技成果的社會應用,即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力,對加速區(qū)域和國家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科技成果都能實現(xiàn)轉化?!吨腥A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科技成果轉化表述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技術開發(fā)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xù)試驗、開發(fā)、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fā)展新產業(yè)等活動”。由此,可以給科技轉化成果作出如下定義:即“經過研究開發(fā),具有實用價值且經過后續(xù)試驗、開發(fā)、推廣能形成新產品、新工藝、發(fā)展新產業(yè)的科技成果”。符合該定義的科技成果,可稱之為科技轉化成果。也只有這類科技成果,才具有技術商品的屬性。它不僅具有固有價值,即科技成果的研發(fā)投入;而且還具有使用價值,能為社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科技成果轉化中,人們最關心的是它的使用價值。因此,對科技成果轉化價值的評估對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評價是對科技成果的先進性、適用性、經濟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判,為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開展的咨詢服務活動。通過評價,確定該科技成果的技術水平、使用范圍,所能產生的預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激發(fā)科技成果轉化為受讓方需求欲望;激勵科技成果的研發(fā)單位或個人面向市場,把市場作為科技成果研發(fā)的起點和歸宿,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質量。此外,通過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可極大促進對科技成果的權益保護,并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定價或作價入股提供科學、客觀的參考依據。
1.2.1 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就是在評價活動中要實事求是,具體而言:一是要確保該項成果主體的真實性。即該項成果的權屬必須真實可靠,避免產生侵權行為。二是該項成果客體的真實性。如果屬知識產權,有無受理或授權證書;如屬專有技術,有無專有技術持有者的法律文書。三是成果內容的真實性。成果持有者提供的相關資料必須內容客觀真實,既不夸大所持成果,也不能貶低同行類似成果。
1.2.2 公平性原則
公平性原則就是評價機構和人員在評價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中立和公正的立場,廉潔自律,嚴守職業(yè)道德底線,并接受有關部門的監(jiān)督和管理。在評價過程中,要認真聽取被評價方的意見,及時修正評價中的偏差,客觀公正地反映所評科技成果轉化的價值。
1.2.3 預測性原則
價值評估是科技成果轉化評價的重要內容,而科技成果轉化的價值具有非確定性。其固有價值可通過研發(fā)投入總額計算外,其使用價值,即該項成果的轉化價值通常只能通過預測該項成果轉化后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評判。因此,客觀科學地預測該項科技成果轉化后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評價該項科技成果價值的關鍵。而價值的大小,核心在于市場需求。有需求才有價值。市場供需狀況是影響其價值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當市場各種因素相互影響使供需處于平衡時,才能反映實際價值。當需求大于供給時,轉化成果的價值會向上波動;而當供給大于需求,其價值會向下波動。故價值與需求成正比,而與供給成反比(見圖1)。
圖1 科技轉化成果價值與供需的關系
由上可見,通過評估,科學地預測科技成果轉化價值與供需的平衡點Q,對于相對合理地評價其價值意義重大。由于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多,其實際價值不會一成不變。
2.1.1 項目的創(chuàng)新性評價
創(chuàng)新性是科技成果轉化評價的重要內容。所謂創(chuàng)新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成果新穎,系發(fā)明創(chuàng)造或對原有技術的重大改進;二是技術先進,具有市場競爭能力。對于前者,通??赏ㄟ^是否申報或授予知識產權界定。因為在受理知識產權時,受理部門會進行審查,決定是否接受受理或授權。其受理、審查的過程本身就是創(chuàng)新性的評價。后者則可通過文獻檢索或專家評審確定。在我國,通常把先進性列為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國內先進4類。
2.1.2 經濟效益評價
經濟效益評價是科技成果轉化價值評價的重點內容,體現(xiàn)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適用性和經濟性,評價經濟效益必須考慮兩個方面:一是科技成果轉化后續(xù)開發(fā)、應用、推廣的成本;二是應用后所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一般而言,科技轉化成果通常還要進行生產應用開發(fā)及相應設備與工藝配套投入,才能投入規(guī)模化生產應用。國際上通常的投入比為1:10:100,即投入1元研發(fā)的成果,后續(xù)開發(fā)需投入10元,生產應用需投入100元。如果科技成果轉化后產生的經濟效益低于上述投入之和,那么此項轉化就不能視為成功。
2.1.3 社會環(huán)境評價
社會環(huán)境評價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考慮區(qū)域和國家產業(yè)發(fā)展政策和發(fā)展方向。過時的或即將過時的,或不符合地區(qū)和國家產業(yè)發(fā)展方向的科技成果不宜轉化。二是環(huán)境效應,所轉化的成果盡量不要造成新的環(huán)境污染。如果會產生環(huán)境污染,在評價中應考慮有效的防范和治理方式??傊鐣h(huán)境評價就是可轉化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評價。
2.2.1 專家調查法
專家調查法又稱德爾菲(Delphi)法。它是1946年由美國蘭德公司提出并應用的。該法是邀請行業(yè)專家,以匿名方式,背靠背地按照一定的程序征詢專家的評判。經過2~3輪的信息反饋,進行統(tǒng)計,并應用模糊數學法進行定量評估。該法適用于對成果轉化先進性、適用性、可靠性的評價,其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該評價體系由3個類別兩級指標組成。先設置3個類型a1、a2、a3的權重。這里,分別定為0.4、0.3、0.3,評價總分假定為100分,對應的a1、a2、a3則分別為滿分40、30、30分。再把a1、a2、a3按滿分分配到a11……,a21……,a31……各子項中,由專家評分。第n位專家的評判總分為:
Sn=A(a11+a12+…+a1n)+B(a21+a22+…+a2n)+C(a31+a32+…+a3n)
(1)
在統(tǒng)計出每位專家的評分,為公平起見,可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其余專家總分的平均值,即可評價項目的優(yōu)劣。如式(2):
(2)
SO,項目評價平均值。
Sn-2,去掉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的專家評分n-2 去掉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評價專家后的參評專家總數。
表1 德爾菲法評價指標
2.2.2 收益現(xiàn)值法
該法主要是對科技成果轉化后預期產生的經濟效益價值的定量評估,也是商議科技成果轉化價格的重要依據。計算公式為:
W=C0+C1+C3
(3)
(4)
(5)
W,該項成果的經濟價值;
C0,成果的研發(fā)成本;
C1,成果的二次開發(fā)、推廣成本;
C3,成果轉化后形成的經濟價值;
t,成果轉化后的市場壽命(年);
Ct,成果轉化第t年的銷售額或利稅;
γ,復利系數,又稱安全利率,一般可參考銀行當年存款利率。在實際評價中,為方便起見,通常選擇t為3~10年,Ct,γ可選3~10年間的平均值。通過評估,如果C3>(C1+C2),說明該項目經濟效益尚可或甚佳;反之則不宜轉化。
2.2.3 盈虧平衡分析
該法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轉化后的盈利能力,通過數據分析,繪制盈虧平衡圖,從而判斷科技成果轉化的盈利時間及大小(見圖2)。圖中,縱坐標表示轉化后產品(技術)的銷售額;橫坐標表示轉化后產品(技術)銷售年份;S0為固定成本(如場租、設備折舊、管理費等);S1為可變成本(如原材料、人員工資、加工費等);Q為盈虧平衡點;為繪圖方便,此圖采取了線性增長畫法。實際情況多為波動的曲線,但原理相同。
由圖2可見,產品(技術)生產成本愈低或市場售價越高,那么,實現(xiàn)盈虧平衡的時間愈短,經濟價值越高。
圖2 盈虧平衡分析
科技成果轉化評價程序如圖3所示。
圖3 評價程序流程
(1)擬定評價方案:包括評價目的,意義;評價內容,是全面評價還是重點評價;評價方法,即采用何種方式,由誰實施評價,實施進度及完成時間等。
(2)評價前成果轉化的資料收集是決定評價質量的重要依據。相關資料一般為成果持有方提供,評價方可通過網絡查詢,現(xiàn)場調研,專家評議予以補充、完善。在此基礎上,由評價方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分類和統(tǒng)計,為實施評價作準備。
(3)制定評價程序,聘請行業(yè)專家組成評價小組,依照程序實施評價。然后由評價方進行統(tǒng)計、歸納形成初步評價報告后,交由專家進行補充、完善,形成最終評價報告。為佐證評價結論,有必要將項目的相關證明文件,如獲獎證書、專利證書、權威機構的檢測報告、文獻查詢資料、用戶試用報告、財務審查報告等作為附件。
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是一項科技咨詢服務的項目活動,在實際工作中,應遵循科技咨詢項目的組織原則和方式進行。
3.2.1 建立項目組織
項目組織是依據項目的目的及要求而建立的組織機構。根據成果轉化的類別,這個項目評價組織機構由評價方,如行業(yè)專家組成。因此,這個組織機構可以稱之為項目組,項目評價完畢,項目組織自行解散。在項目組中,根據評價專家的個人特長進行分工合作,充分發(fā)揮行業(yè)專家的作用,使評價更加客觀、科學、公正。項目組應設立項目負責人(項目組長),并規(guī)定負責人的職權(Authority)。并通過職權關系,對項目進行有效控制和決策。
3.2.2 項目啟動
項目組建之后,首先應召開項目啟動會議(Kick-off Meeting),是項目組成立后的第一次全體會議,目的是交流評價項目的目的、意義、方式方法及進度安排;對參評人員進行合理分工,討論調查問卷等;統(tǒng)一認識,明確目標和任務。其次,要制定項目計劃。項目計劃是實現(xiàn)項目目標而確定的工作方案,使參評專家及工作人員充分了解其工作流程和責任范圍,便于項目的組織與管理。第三,制定項目進度表,即甘特圖(Gantt Chart),如圖4所示。
圖4 甘特圖
3.2.3 項目管理
為保證評價活動的有序進行,必須建立科學的管理程序和制度。如定期通報項目進度,及時發(fā)現(xiàn)評價工作中出現(xiàn)在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根據評價活動階段性目標的完成情況,靈活調整時間分配。此外,還要注意項目監(jiān)控,促使評價工作按預定的目標順利進行。如果發(fā)現(xiàn)預定目標與實際情況出現(xiàn)偏差,則應及時調整。由于在評價實施的每一階段,都要花費一定的人力、財力、物力,這些都是評價活動的成本。因此,在項目管理和監(jiān)控中,應合理分配成本,防范成本風險,確保在既定的期限和成本內高質量地完成評價工作。
3.2.4 項目交付
科技成果轉化評價的最后結果是撰寫可信度高的評價報告,并提供相關佐證。實質上,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報告可以是該項目的技術經濟可行性分析報告,也可以是一份有價值的商業(yè)計劃書。前者適用于他人受讓該項科技成果,后者適用于自行轉化科技成果。通過商業(yè)計劃書,向社會籌措轉化資金。
科技轉化評價工作,一般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專業(yè)機構實施完成。由這類機構所提供的評價報告,具有較強的公正性和權威性。有條件的單位亦可對持有的科技轉化成果實事求是地自行評價。其評價報告如經第三方有資質的評價機構予以鑒證,則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