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凡琪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北京 100081)
如圖一所示北京琉璃河出土的漆罍,“體高54.1厘米,是一件“有蓋、弇口、折肩、腹微鼓、圈足、有耳”的漆木器?!?/p>
琉璃河出土的漆罍算是較大的器物,因此木胎制作過程較為復雜,其主體先由各部分分別制成,再用膠粘合成為整體。如“蓋上的牛頭形裝飾,和器身的鳥頭形耳。”先分開雕刻,再相互粘合,
體現了古代先民的高超技藝與智慧。
木胎制成后,先在胎上施以漆灰,將胎骨上的裂隙與凹凸不平處涂飾均勻光滑,便于髹漆,這種方法經過不斷改進沿用至今,成為漆木器制作工序之一。髹漆為朱底褐紋,即在朱漆地上繪出褐色云紋、弦紋等紋樣,黑色較少。朱漆由朱砂調成,黑漆是在漆中加入氫氧化鐵攪合而成,但氫氧化鐵接觸陽光和空氣便會使漆呈現褐色,漆器表面的褐漆由此導致還是故意為之,仍需考究。
在裝飾上,漆罍上鑲嵌蚌片,即螺鈿,是我國漆器裝飾的傳統(tǒng)工藝之一。螺與鈿有分別的含義,“螺”是指螺蚌殼,“鈿”是指將金銀珠寶等寶物鑲入器物作為裝飾。徐鉉在《說文》新附中提到:“鈿,金華也?!薄都崱分杏涊d:“鈿,以寶飾物”?!恩埏椾洝分新葩毢嫌谩F崂湹钠魃w上用細小的蚌片嵌出圓渦紋,頸、肩、腹部用蚌片嵌出鳳鳥、圓渦和饕餮紋,鳥頭形把手上也有蚌片鑲嵌。蚌片表面光滑,連接緊密,充分體現了精湛的工藝。除此之外,該批漆器的出土與復原對螺鈿工藝出現的年代與源流提供更充分的證據。更新了原來魏晉時期出現螺鈿的爭論,糾正了前人說其出自倭國的臆斷,否定了此工藝源自印度的說法。把我國漆器鑲嵌工藝美術史追溯到西周中期或早期,將螺鈿工藝出現的時間提前了1000多年。
關于西周漆器發(fā)展的原因,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總結為以下幾點。
政治影響文化,西周的統(tǒng)一安定促進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生產技術的提高。
在社會秩序穩(wěn)定后,周王優(yōu)待商朝的百工,百工享有一定社會地位,主觀上提供先進技術,研究工藝。貴族與奴隸主為體現地位、滿足需求,需要這種色彩斑斕,體現高雅的生活用品與祭祀禮器。
我國漆木器制造歷史悠久,夏商朝漆器制作技術影響西周,西周又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不斷發(fā)展。
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樸實,富有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根據經驗不斷創(chuàng)新,促進漆器發(fā)展。
在琉璃河出土的漆器中,罍、簋、觚等在西周時期的遺存發(fā)掘中首次發(fā)現,這些漆器均屬禮器。眾所周知,西周青銅禮器是西周禮制的體現。筆者通過相關資料發(fā)現漆禮器不能單獨構成一套禮器,而是與青銅禮器共存,共同組成一套禮器組合。換言之,漆器在此時已經有取代部分青銅器的情況,為后來春秋戰(zhàn)國后漆器在日常生活中取代青銅器奠定基礎。
在西周時期,漆器制作工藝難度高,生產周期長,漆器精美輕巧,美觀實用,屬于非商品性生產,因此受到王室貴族青睞,而庶民百姓很少能夠使用。在出土中漆豆出土數量較多(占出土漆器一半以上),豆是一種食器,可見漆器在西周時期主要作為一種食器,供貴族使用。
由于漆器本身質地脆弱,很難完好保存在地下。土壤的屬性與地下水侵蝕,使漆器出土時胎骨大都腐朽成灰,僅存漆皮。在考古發(fā)掘中稍有不慎,便無法辨明其器形。雖說考古本身是一種破壞,但處理得當,利大于弊,琉璃河出土的漆器數量之多,保存完好,修復完善,為西周出土器物之少見,因此,為我們提供不少借鑒,也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情況提供證據。
琉璃河出土的西周漆器,豐富了我們對西周時期北方地區(qū)漆器生產與使用情況的認識,改變了之前曾判斷的漆器是戰(zhàn)國時期在我國南方地區(qū)興起的說法,肯定了北方人民對漆器發(fā)展的貢獻;其中的漆罍等漆器把我國漆器鑲嵌工藝美術史追溯到西周中期或早期,將螺鈿工藝出現的時間提前了1000多年。為我們研究髹漆工藝、以及漆器在西周時的地位與作用提供寶貴資料;為今后如何清理、修復、保存出土漆器提供相關經驗,為中國歷史與文明填補重彩的一筆。
圖片來源
圖一 彩繪獸面鳳鳥紋嵌螺鈿漆器 常亦揚:《螺鈿妝成翡翠光》,《藝術品》2017年01期,第102頁圖一
圖二 復原后的漆罍 筆者于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