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讓
去年11月21日晚上,剛滿九十歲的我,登高取物,不慎腳踩空,狠狠摔地。大腿骨折,住院開刀,又遇上疫情,在醫(yī)院臥床養(yǎng)傷近四個月。窩在病房內(nèi),看看電視,看點書,然后就是躺在那里浮想聯(lián)翩了。
想起小學時候的音樂課。那是1940年,我小學四年級,程老師(上海人,記不得他的名字了),教了一首《寒衣曲》。他一面抄詞一面解說,一面教唱。一班上的男女同學,個個眼淚汪汪。幾十年過去了,記憶模糊,偶而想起來幾句詞調(diào),也會辛酸不已:
“寒風習習,冷雨凄凄,鳥雀無聲人寂寂??棾绍洸迹遄眉艉?。母親心里,母親心里,想起嬌兒沒有歸期。細尋思,小小年紀,遠別離,離開父,離開母,離開兄弟姊妹們,獨自行千里……”
我們是在當時被稱為朝鮮的仁川華僑小學讀書,大家都是遠離故土在他鄉(xiāng)的一群剛懂點事兒的孩童,聯(lián)想到歌中慈母深情,不由感動至極了。
1941年,正是抗戰(zhàn)時期,朝鮮又是被日本人統(tǒng)治之下。忘記當時是怎么引起在同學中傳唱《松花江上》那首歌的了。那是催人淚下的抗日歌曲,尤其對身居海外的我們來說。一次,全班同學忘我地從默默地低聲唱,最后干脆高聲大合唱起來,唱到“爹娘呀,什么時候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家鄉(xiāng)”時,校長李人卓倉忙跑來,面色發(fā)紫,大聲喊著:“你們找死呀!”是的,當時學校里還有幾位日籍老師呀,好在一場虛驚過去了。
1942年,將要小學畢業(yè)前夕,我大哥楊先溫——他曾在山東煙臺益文中學求學,忽然成為我們班的代課老師,這使我暗暗地驚喜。
有一天,在課堂上,他說:你們將要畢業(yè)了,要離開學校了,同學要各分東西了,是回國繼續(xù)求學呢,還是另找出路? 我教你們一支送別的歌吧。
就是后來知道的李叔同(弘一法師)作詞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無窮回味,思緒萬千,越唱越想唱,悲情凄涼,小小年紀,開始品嘗人生歡聚分離的感傷。
未料,過了幾天,大哥在班上又說“再教你們一首送別的歌”,屬于長調(diào)慢拍子,只幾句,不好唱。然后他就在黑板上寫下:“千尺流水,萬里長江,煙波一片茫茫。離情別意,隨波逐流,不知流向何方?!?/p>
的確難唱,我不知道大哥怎么會的這支曲子,我從來也沒有問過他,更沒有聽過他唱,而我卻學會了,并永記不忘。但幾十年來,我從來沒有給別人唱過,也從來沒有聽過有人會唱這支曲子。它太凄涼,太悲傷,又難唱。后來也不敢唱,“文革”中,我大哥自殺了。那真是一首催淚的長調(diào),是我那溫文爾雅的大哥的歌,也是我忍淚思念他的歌。
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歌,每個時代也都有它那個時代的歌,雄壯的、悲傷的、抒情的、歡樂的……都是陶冶人們心靈的一種滋養(yǎng)。我自己從幼年走過來,歌對我的精神和思想不可能沒有影響。它們蘊涵著對國對家、對親情友情等等情誼,潛移默化的育養(yǎng)。
最近躺在病床上,常常想起這幾支催淚的歌,寫下來作為一個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