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明
在國家統(tǒng)一推進下,我國媒體融合在歷經相“加”階段、相“融”階段后,向一體化的全媒體格局邁進,這對我國高校黨建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也產生許多機遇。如何充分利用全媒體,提高高校黨建的能力與效力,是當前亟需回答的時代命題。本文對我國媒體融合歷程進行梳理總結,闡述全媒體格局特點,并分析全媒體格局下高校黨建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進而為我國高校黨建提出發(fā)展路徑,以期對高校黨建工作有所借鑒。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上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建設全媒體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1〕。這是繼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要求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后〔2〕,國家層面再一次對媒體融合提出新要求、新目標、新方向。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清晰地描述了中國媒體融合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即從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相互獨立“你是你,我是我”的相“加”階段,到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階段,再到最終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一體化階段。〔3〕
“實際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就進入了媒體融合的自主探索階段……從1995年的《神州學人》電子版到1997年人民日報與新華社網站的正式建立,我國傳統(tǒng)媒體開始以國家級媒體為先導向互聯(lián)網渠道延伸,千龍網、東方網等地方媒體網站都在世紀之交前后建立?!薄?〕這一階段由于傳統(tǒng)媒體尚處于上升期,互聯(lián)網技術并未充分發(fā)展,所以媒體融合的探索多以內容的數(shù)字化呈現(xiàn)與門戶網站建設為主。這一階段探索多為自主探索,并未由國家統(tǒng)一推動,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相互獨立,互聯(lián)網只承擔著展示媒體內容的工具職責,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處于一種“你是你,我是我”的相“加”階段。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緊迫性?!?〕在國家推動下,傳統(tǒng)媒體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階段探索。這一階段較為成功的探索是2016年投入實踐的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其以內容傳播為主線,最大程度利用現(xiàn)有技術設備,打造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新一代中樞平臺。這一階段的探索是在國家推動下形成的,融合大多在業(yè)務層面,著重對傳統(tǒng)采編流程進行解構與重構,探索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聚合平臺,仍是一種“有型”融合。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進行,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媒體融合的探索做出肯定,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建設全媒體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6〕“媒體融合”是一個過程,“融媒體”是中間的過渡形態(tài),而“全媒體”則是媒體融合的最終指向與目的,這一階段是實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與新型媒體“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一體化階段,是一種“無形”的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在全媒體格局下,網絡技術蓬勃發(fā)展使原有傳播格局被深刻重構,原有傳播環(huán)境與輿論生態(tài)產生新的特點,而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便是全媒體格局的突出特點。
“全程”即全流程、全過程,媒體要適應互聯(lián)網的時代特征,對傳統(tǒng)采編流程進行重構,對事件報道并非只注重事后總結性報道,更要在事件發(fā)生時,進行全流程的立體式報道,并注重用戶的參與互動以及反饋交流,將用戶納入到報道體系中。
“全息”特指“利用全部的技術手段、媒介形態(tài)、媒介終端實現(xiàn)立體式傳播?!薄?〕媒體要充分利用報紙、雜志、網絡等一切可利用的技術手段,文字、短視頻、直播等一切可利用的媒介形態(tài),以及手機、電腦、VR(虛擬現(xiàn)實)等一切可利用的媒介終端,利用數(shù)字技術突破物理上空間與時間的障礙,實現(xiàn)時間以及空間意義上的全覆蓋。
“全員”指媒體要借助社會全員的力量,共同完成一次報道。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當下,要注意調動公眾積極性,將公眾轉發(fā)評論視為全媒體中的一環(huán),營造全員主動參與,一級發(fā)布,多級良性互動的傳播格局。
“全效”側重發(fā)揮整體優(yōu)勢以達到全方位的效果。媒體應集成內容、信息、社交、服務等多種功能,實現(xiàn)功能整合,突破原有媒體單一的信息傳播功能,發(fā)揮樞紐作用,而對全媒體的評估也應既考慮信息傳輸效果又考慮服務效果。
黨建從來就是與傳播信息相連,傳播信息則離不開媒體,高校黨建應積極響由國家統(tǒng)一謀劃、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推進的媒體融合,努力增強工作本領,提高工作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黨建是“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fā)展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9〕,而信息量龐雜、思想活躍、話語形態(tài)復雜的高校黨建,更應積極參與到由國家推動的全媒體格局之中,積極進行自我改革,使得互聯(lián)網這個“最大變量”變?yōu)楦咝|h建工作的“最大增量”。
全媒體格局下,地理與時間的限制被進一步突破,“人人都是麥克風”的傳播特點更加顯著,傳播話語權進一步下移,這對高校黨建的引導力提出新的要求。在重大輿情事件快速擴散、信息傳播主體多元分散、公眾個性化獲取信息的復雜傳播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意義上以“權威”、“中心”為主要途徑提升引導力的高校黨建面臨危機。在大量信息與多元思想中,高校黨建工作如何吸引師生關注并贏得師生認可,是高校黨建必須直面的挑戰(zhàn)。
在新技術快速發(fā)展中,商業(yè)資本以其隱蔽性推動著消費主義與娛樂化狂歡,從而導致媒體內容的泛娛樂化傾向。而高校黨建的嚴肅政治屬性易被這種娛樂化趨勢所解構,刻意追求閱讀量與轉發(fā)量,以“有趣好玩”片面迎合公眾,而弱化高校黨建建設堅強的政治核心和戰(zhàn)斗堡壘的政治屬性,遮蔽占據(jù)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文化育人的要求。
全媒體格局下,高校黨建工作不僅要實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外在形式的融合,更要做到內在本質、體制機制的重構。目前高校黨建工作大多處于校報、雜志刊物等傳統(tǒng)媒體與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融合發(fā)展的“相融階段”,甚至處于將內容在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進行分別發(fā)布的“相加階段”,未充分認識到新興傳播技術對于高校黨務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思維層面上,高校黨務工作者未認識到構建與全媒體格局相適應的黨建工作形式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未樹立“一體化”的思維;在技術層面上,黨建工作者還不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新興技術,以提升黨建工作質量。
高校黨建的傳統(tǒng)媒體多為校報、廣播、雜志,黨建活動呈現(xiàn)單向傳輸模式。隨著新媒體的廣泛興起,高校黨建積極利用網站、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線上平臺拓展黨建形式,增強黨建工作互動性。但高校黨建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協(xié)同性不強,對新媒體黨建的過度關注使得傳統(tǒng)黨建形式邊緣化的問題隨之顯現(xiàn)。全媒體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在融合發(fā)展的全媒體格局下,高校黨建整合各種媒體渠道,從而形成整體優(yōu)勢。
高校黨建的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是優(yōu)勢互補的迭代關系,而非此消彼長的取代關系。全媒體格局下,高校黨建的最終指向便是兩者融合發(fā)展,突破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界限,融而為一。豐富的媒體技術與傳播手段極大豐富高校黨建工作形式,這使得黨建工作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黨建主題選擇不同的形式開展,使黨建形式最大程度滿足黨建內容的需要。
從使用傳統(tǒng)媒體到積極利用新媒體,高校黨建經歷的是做增量的時期,而全媒體格局下的高校黨建是從做增量向做存量的深層次突破。全媒體格局既是傳播手段革新,也是體系、思維的革新。全媒體格局下的高校黨建工作不再局限于信息的傳達,傳播技術的進展為高校黨建的立體化開展提供可能。5G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傳播方式由一對多向萬物互聯(lián)轉變,高校黨建可以突破以往的階段式呈現(xiàn),轉而通過網絡群組進行連續(xù)性、立體化的活動。
高校承載著培育人才的重要任務,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高校黨建應明確自身政治屬性,通過價值引領,在高校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中把握領導權,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處于領導地位,為中國建設事業(yè)培育熱愛與擁護社會主義的青年。
全媒體格局下的高校黨建應注意網絡泛娛樂化傾向對高校黨建政治屬性的消解,不應將全部精力放在追求技術手段的豐富多樣,而忽視高校黨建工作內在的政治屬性,使黨建工作政治屬性退化。媒體融合的宏大敘事不應遮蔽高校黨建價值引領、立德樹人的要求,不應陷入唯流量、唯點擊率,而忽視高校黨建鮮明政治屬性的岔路中。但也不能就此對新技術、新形式產生懈怠、排斥心理,漠視利用新興技術手段進行價值引領的工作。高校黨建工作既要旗幟鮮明地講政治,又要注意用合適的手段、豐富的形式講好政治。兼顧價值引領與媒介技術,是對全媒體格局下高校黨建工作提出的首要要求。
隨著媒介技術不斷發(fā)展,公眾對于信息內容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對高校黨建內容提出了新要求。全媒體格局突破了不同技術之間的界限,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資源,高校黨建應從黨建內容的供給側入手,充分利用豐富全媒體資源提高黨建工作水平,積極進行自我改革,自我完善。
在內容選取上,要通過基層黨支部了解師生需要的、關心的各類資料信息,并加以整理收集,拓展高校黨建內容,豐富高校黨建形式,提高高校黨建活動針對性與時效性。高校黨建內容應體現(xiàn)各高校自身特色,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要求。在內容講述上,高校黨建不僅要講對故事,還要講好故事,選取恰當?shù)男问脚c內容,以師生為導向,摒棄形式主義的陋習。在內容服務上,高校黨建應將黨建、政務聚合,并積極利用網絡平臺的及時性、便利性,如可以將黨支部會議、黨建學習、黨員考評等聚合在全媒體平臺,消除傳統(tǒng)黨建工作地理空間意義上的不便,使黨建工作為師生提供便利,實現(xiàn)黨務工作管理信息化。
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關鍵在于制度性的整合。全媒體格局下高校黨建的改革,是打破重構的再造過程,這需要加強頂層設計,這場綜合性系統(tǒng)改革的關鍵在于高校黨委的統(tǒng)一謀劃、統(tǒng)一部署,破除桎梏,以體制機制的創(chuàng)新帶動內容、人員、模式的創(chuàng)新流動,實現(xiàn)各要素的整合優(yōu)化。
制度性整合的關鍵是構建以黨建為核心的垂直事業(yè)群組,在高校黨委的統(tǒng)一謀劃下,各級黨委分層傳播,實現(xiàn)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多層傳播,以實現(xiàn)高效率的垂直管理。高校是師生在同一物理空間內完成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共同職能的事業(yè)共同體,高校黨建應充分利用同一物理空間、履行共同職能等先天優(yōu)勢〔10〕,聚合與黨建相關的信息資訊、學習宣傳、生活辦公等多項相關服務,將各個分散的黨建工作吸納進垂直事業(yè)群組中,發(fā)揮整體優(yōu)勢。
目前高校黨建主要依靠官方網站、微信、微博三大平臺,并建立了相對完整的流程體系與運營結構,但對b站、抖音、快手等平臺關注不夠,高校黨建應進一步加強對新型網絡平臺的重視,緊跟技術發(fā)展,在多個平臺開展高校黨建工作,整合多渠道,打造高校黨建的平臺矩陣
高校黨委應積極組建研究小組,加強對新興網絡平臺的研究,著重研究不同網絡平臺的差異,掌握差異化的傳播方式,如PC端橫屏與移動端豎屏,短視頻與宣傳片,并注意分析各技術可能帶來的輿情風險,做好應對策略。全媒體格局下,高校黨建要充分順應網絡傳播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提高高校黨建工作的科學性,使高校黨建在新的傳播環(huán)境下保持生機與活力。
〔1〕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19,(01):25.
〔2〕習近平.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18/c120837-25489622.html,2014,(08):18.
〔3〕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2016,(02):19.
〔4〕胡正榮,李荃.走向智慧全媒體生態(tài):媒體融合的歷史沿革和未來展望〔J〕.新聞與寫作,2019,(05):05-11.
〔5〕習近平.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18/c120837-25489622.html,2014,(08):18.
〔6〕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19,(01):25.
〔7〕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19,(01):25.
〔8〕郭全中.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創(chuàng)新探析〔J〕.中國出版,2019,(04):09-13.
〔9〕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陳錦,蘭涵旗.自媒體時代高校黨建媒介傳播力提升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32-34.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