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學中的“好望角”,是法哲學繞不開話題。在19世紀分析實證主義法學興起之前,法與道德潛藏在自然法的發(fā)展中。自然法從古希臘到18世紀,經(jīng)歷了古希臘自然哲學、羅馬自然法、中世紀神學自然法、世俗自然法、理性主義自然法、形而上學自然法的發(fā)展階段。19世紀西方學者圍繞法與道德關系問題的爭論對法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中國,法與道德的關系也呈現(xiàn)五彩斑斕。一方面,禮法之爭是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體現(xiàn),另一方面,法與道德的關系體現(xiàn)在當下中國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二元對立之中。中國也需競渡這個法學“好望角”。
關鍵詞:法;道德;自然法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4-0093-03
引言
法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向來是法學、特別是法哲學所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是法哲學之永恒主題與難解之謎,也是貫穿西方法哲學的一條主線。德國法學家耶林十分形象地說道:“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學中的好望角,那些法律航海者只要能夠征服其中的危險,就再無遭受滅頂之災的風險了?!币环矫妫ㄅc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學、尤其是法哲學繞不開的話題,正如航海時代的好望角是歐洲探險者們通往富庶的亞洲必經(jīng)的航道那樣;另一方面,法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理學、法哲學的一個必須研究而又難度很大的問題,恰如好望角上強勁的西風急流掀起驚濤駭浪常年不斷,伴隨著“殺人浪”和旋轉浪,航行到這里的船舶常常遭難,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航海地段。法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一直是西方法學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尤其是19世紀西方學者圍繞法與道德關系問題的爭論對法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從古希臘到中世紀的自然法
在19世紀上半葉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興起之前,法與道德的關系潛藏在自然法的發(fā)展中。研究19世紀之前法與道德的關系史,就是研究自然法觀念及相關學說的發(fā)展史。法與道德的發(fā)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法及其觀念的演變史。研究法與道德的關系首先要研究自然法的發(fā)展演變。
(一)古希臘的自然哲學
所有關于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法學與倫理學之關系的討論,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思想家那里。正是因為從古希臘自然哲學中生發(fā)出了自然權利觀念,學界在討論自然法的起源時,一般都會追溯到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在古希臘,神的正義、永恒不變的自然法等觀念已經(jīng)成為當時對抗現(xiàn)實中惡法的力量。這一點從索??死账沟谋瘎 栋蔡岣昴分锌梢娨话?。古希臘的自然主義哲學傾向孕育出了自然法思想。希臘思想家們探究正當和公正的依據(jù)或來源問題,由此產(chǎn)生了“根據(jù)自然的公正”與“根據(jù)習慣和制定法的公正”之理論。希臘哲學家從自然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的組織原則,他們通過觀察自然,試圖通過比附自然界日常現(xiàn)象的恒定性和普遍性,為社會秩序尋求安全可靠的依據(jù)?!跋ED哲學家注意到自然現(xiàn)象是統(tǒng)一的,無論在希臘、波斯還是迦太基,太陽都升而復降,火都炙熱發(fā)光,而水都潺潺流淌”。斯多葛學派“按照自然而生活”的精神便是希臘自然哲學精義的體現(xiàn),他們認為,順應自然的生活就是有德性的生活。法與道德的關系還存在于希臘哲學思想家們對美德的追求中。良法產(chǎn)生美德,美德產(chǎn)生良法。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一個理想的城邦應該具有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等美德,而治國者應具有愛智慧的美德。良好秩序的形成取決于統(tǒng)治者和公民的良好品德。當然,柏拉圖并不是完全否定法律的作用,只是國家沒有必要在每件事情上都制定法律,以免使統(tǒng)治者陷入永無止境的制定和修改繁瑣法律的窠臼之中。亞里士多德對法律概念和性質的闡述也是法律、善德和正義統(tǒng)一體。他認為城邦應當是以促進善德為目的的共同體,法律應該是“促進全邦人民都能進于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由此可見,道德觀念最初是以自然權利、自然法觀念的形式潛藏在希臘哲學思想家們對人類社會正義秩序的求索中,這種求索見諸希臘哲學家們對美德的追求中。
(二)羅馬自然法
經(jīng)羅馬法律家之手,將古希臘關于“根據(jù)自然的公正”與“根據(jù)習慣和制定法的公正”之理論發(fā)展成了“源于自然的法”和“源于習慣或制定的法”之間的區(qū)分。羅馬法能夠發(fā)展為一種精致的法律體系,得益于自然法思想的指導。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自然法思想傳入羅馬,特別是經(jīng)由西塞羅的系統(tǒng)介紹,自然法為羅馬法學家所知曉和接受,對羅馬法學家產(chǎn)生了影響,進而建立了羅馬法學。自然法思想賦予了羅馬法學內(nèi)在精神的一貫性,為之提供了關鍵的哲學前提。在西塞羅看來,自然法是最高的理性,代表著最高的智慧,法律的內(nèi)容和效力來源于自然法。凡是不符合自然法的法律,都不是真正的法律?!罢嬲姆赡耸钦_的規(guī)則,它與自然相吻合,適用于所有的人,是穩(wěn)定的,恒久的,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這種理性確立于人的心智并得到實現(xiàn),便是法律”。西塞羅把自然法與理性結合起來,理性兼指自然的理性、神的理性、人的理性,三者是相通的。人定法在自然法的指導中要滿足一種道德上的需要,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道德、理性、正義和智慧的結晶。
(三)中世紀神學自然法
經(jīng)歷數(shù)個世紀的戰(zhàn)亂后,地方性法律和習俗已被證明滿足不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中世紀迫切需要一種普遍的法律和一套有助于穩(wěn)定的理論。中世紀的自然法“被塞入了一個神學哲學的基座”,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神學自然法。對斯多葛學派而言,理性或自然法則的來源是宇宙和自然的非人格力量,而奧古斯丁將自然法視為人格化的基督教上帝的理性和意志?,F(xiàn)實的法律的正義性或道德性基礎來源于對上帝意志的服從。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之間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永恒法是上帝統(tǒng)治整個宇宙的法律,是神的理性的體現(xiàn)。自然法是上帝統(tǒng)治人類的法律,是永恒法在人類身上的體現(xiàn)。人法是從自然法的基本原理出發(fā)進行推理所得到的對于人類事項的特殊安排,人法來源于自然法。此外,神法是永恒法通過《圣經(jīng)》對自然法和人法的補充。
中世紀的神學家將自然法理論小心翼翼地裝在了一個具有魔力的神龕中,通過賦予其神秘性使其具有一種形而上學的神性特質。然而,任何現(xiàn)代性或曰現(xiàn)代意識的趨向必然是非神性的或曰實證性的。中世紀自然法的神學趨向,必將隨著上帝之死從神性中解脫,不斷被除魅和現(xiàn)實化。自然法終究要走下神壇、走向世俗,就像人類必定會從美夢中醒來那樣。
二、14-18世紀的自然法
(一)世俗自然法
公元14到16世紀,西方社會處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在宗教改革時代反抗權威的過程中,新教的神學法學家們剔除了中世紀自然法的神學思維,并試圖再一次將自然法直接建基于理性之上。這一時期可以概括為世俗自然法階段。
身處懷疑主義時代的自然法學家們希望依據(jù)無懈可擊的理性說服所有的人,并借此實現(xiàn)對法律秩序之規(guī)范的普遍服從。馬基雅維里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政治學的強權鼓吹者,進行了突破神學自然法觀念的早期嘗試。他認為,人類活動是受制于自然法則的自然現(xiàn)象,我們應當按照法則的本來情況去探尋它們,而不是通過宗教約束下的神學觀去觀察它們。這種自然主義傾向逐漸成為孔德實證主義的基礎。16世紀英國的弗蘭西科·培根的經(jīng)驗主義和法國的勒內(nèi)·笛卡爾的懷疑主義和理性主義為自然法的神性解構提供了工具。培根是英國經(jīng)驗主義的先驅。他將知識的來源區(qū)分為神圣啟示和人的感覺,并對前者加以貶低,認為只有通過后者,即調(diào)理、系統(tǒng)的觀察收集事實并從中獲致的知識,才是改善世界的真知。笛卡爾提出把知識結構建立在一些實體的基礎上,這些實體可以經(jīng)受住徹底的懷疑主義的檢驗,從而獲得可靠知識。他還主張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應建立在絕對的抽象理性分析的基礎上,盡管這種理性主義是極端的和反歷史的。
(二)理性主義自然法
17至18世紀是古典自然法時期或理性主義自然法時期。所謂古典自然法學,也就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的、最成體系的自然法理論。這種理論主張自然法代表人類的理性或本性,是最高的法律。這一時期自然法學最明顯的特質是理性主義。理性主義的要點是,權威認識的來源是個人獨立的認識活動,而非外界特殊來源,例如神的啟示和教會的教令。個人應運用理性獨立審慎地生活和行動,反對聽任權威和情緒的擺布。格老秀斯認為,人類理性是自然法的淵源,自然法是人類理性的體現(xiàn),也是正義和公正的體現(xiàn)?;舨妓乖凇独S坦》中認為自然法是“理性的箴言”,是用來禁止人們自我傷害并保全生命的普遍原則。洛克在其《政府論》中指出,“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導著有意遵從理性的全人類: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財產(chǎn)”。盡管有學者認為,典型的古典自然法學說在法律道德正當性的論證思路上面臨一些問題,其現(xiàn)實起點在經(jīng)驗上和邏輯上均存在瑕疵,但不可否認的是,古典自然法學派在解決法的正當性或法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上,使人的主體性獲得了空前解放,對后世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三)形而上學自然法
18世紀末,哲理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康德用一個形而上學基礎取代了自然法的理性基礎,把自然法發(fā)展到了一個形而上學階段。在康德哲學中,法與道德具有共同的本質和來源。法與道德的本質在于自由。法與道德在本質上源于人類的自由本性,而自由概念是一個純粹的理性概念,道德與法的概念就在這種純粹理性中獲得它們的來源。在道德與法的關系上,一方面,法來源于道德,道德是法的根據(jù)和目的。道德內(nèi)在地包含法,道德也是法的評判依據(jù),離開了道德法則,法就喪失了存在的本體論依據(jù)和價值根據(jù)。另一方面,法是道德的必要條件。道德是內(nèi)在的立法和自律,法是外在的立法和他律,道德風尚需要外在的法律秩序作為保障??偟膩碚f,在康德哲學中,法律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道德問題和自由問題,法與道德在本質上是統(tǒng)一的,法只是道德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它是以特殊形式和手段實現(xiàn)道德的目的。這就把自然法或法的道德正當性上升到了一個形而上學的哲學層面。
余論
法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作為法學的“好望角”,不僅是西方法學前輩的法學航程中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令當代法學學子心馳神往、揚帆遠航的燈塔。對于法與道德的關系的解讀,或許我們只能采擷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浩瀚海洋中的幾朵浪花而已。
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中國,法與道德的關系也呈現(xiàn)出一種五彩斑斕的面貌。一方面,禮法之爭是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體現(xiàn)。道德的法律化以漢儒董仲舒引經(jīng)斷獄的事跡為代表。這一“以禮入法”的過程,即道德的法律化。法律的道德化體現(xiàn)在古代法律適用的過程中。法官以理、義的精神來解釋法律,在斷案中除引用圣人語錄、道德故事之外,還大量地使用義、禮、天理、人情一類字眼,作為斷案的依據(jù),其效力相較于正典法條甚至更高。在古人看來,禮法本是一物,禮義者法之本,法者禮義之用矣。另一方面,法與道德的關系體現(xiàn)在當下中國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二元對立之中。有學者認為,盡管形式法治觀在當下中國似有成主導法治觀之勢,但許多形式法治觀倡導者誤解或曲解了實質法治,致使其對實質法治的批判顯得無的放矢。在此基礎上厘清實質法治的涵義,對相關誤解加以澄清,并指出了形式法治的嚴重缺陷與實質法治的必要性,進而闡明只有實質法治觀才能代表法治理想、達成法治目標。就實質法治觀的倡導者而言,道德化約為“以人的尊嚴為核心的實質價值”填充進形勢法治觀強調(diào)的形式合法性諸原則之中,對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在形式合法性各項要求之外提出了實質價值方面的要求,從而使法治這項“使人的行為服從規(guī)則治理的事業(yè)”得以真正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美)羅斯科·龐德.法律與道德[M].陳林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嚴存生.法與道德關系模式的歷史反思[J].法律科學,2001(5).
[3]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丁以升.惡法非法論[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6).
[5]徐愛國,李桂林.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6](英)韋恩·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xiàn)代[M].李桂林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7](英)洛克.政府論(下)[M].瞿菊農(nóng),葉啟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8]陳征楠.古典自然法學說的經(jīng)驗難題與邏輯困境——以法正當性問題的道德面向為視角[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9]張東輝.論康德哲學中道德與法權的關系[J].倫理學研究,2017(2).
[10]徐愛國.歷史法學派簡論[J].江蘇社會科學,1992(6).
[11]嚴存生.西方分析法學的法與價值無涉觀念剖析——從休謨的“事實”與“價值”分離到分析法學的“法律”與“道德”無涉[J].金陵法律評論,2011(2).
[12]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13]李桂林.實質法治:法治的必然選擇[J].法學,2018(7).
作者簡介:肖帥(1995—)男,漢族,山東臨朐人,單位為華東政法大學,研究方向為法學理論。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