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相艷 莊 莉
作者單位:310022 樹蘭(杭州)醫(yī)院肝移植中心
肝血管肉瘤(HAS)是一種罕見的內皮源性腫瘤,占肝臟惡性腫瘤的0.53%~2%[1-2]。HAS發(fā)病迅速,惡性程度較高,預后較差,平均中位生存期為6個月[3]。肝血管肉瘤臨床表現多樣,缺乏特異性,易誤診、漏診。本文匯報1例誤診為肝細胞癌的肝血管肉瘤。
患者,男性,48歲,銷售員。2017年6月8日因“雙下肢水腫1周”入院。患者入院時無乏力、納差、腹痛、消瘦等不適,CT示肝占位?;颊呒韧虚L期飲酒史,無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史。查體:全身皮膚鞏膜重度黃染,雙下肢輕度水腫,腹部膨隆,移動性濁音陽性,余體征陰性。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187 μmol/L,直接膽紅素157 μmol/L,血漿氨 88 μmol/L,凝血酶原時間16 s,糖類抗原125(CA125) 43.69 U/mL,鐵蛋白421.7 ng/mL,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均陰性。腹部CT示:肝內多發(fā)低密度灶,考慮肝細胞癌。PET/CT示:肝內多發(fā)病變伴葡萄糖代謝增高,考慮肝細胞癌可能性大,肝外未見轉移性病灶。診斷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償期,肝細胞癌,肝功能衰竭。由于患者肝臟多發(fā)腫瘤,無法行手術切除,為延長生存時間,于2017年6月30日行挽救性肝移植。術中見肝硬化明顯,肝內多發(fā)占位,較大腫塊直徑10 cm,肝臟淤膽明顯,少量腹水,未見腫瘤肝外轉移。病理結果:上皮樣血管肉瘤伴壞死(圖1)。免疫組織化學檢測:CD99陽性,CD34陽性,CK19灶陽性,Ki-67陽性30%,EMA灶陽性,Hepatocyte陰性,CKP陰性,CK8/18陰性,p53陰性,F8陰性。術后長期服用他克莫司+麥考酚那腸溶片抗排異治療,維持FK-506水平6~8 ng/mL。術后1個月肝功能恢復出院。術后3個月起出現骶尾部疼痛,腰椎MRI示:腰椎及骶尾椎多發(fā)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狀、片狀及團狀稍高T1稍高T2信號,界不清,T2 STIR高信號,腰椎多發(fā)骨質破壞,轉移瘤考慮(圖2)。予他克莫司減量,加用西羅莫司抗排異治療,并行全身化學治療(表柔比星+異環(huán)磷酰胺+恩度),經過4個療程的治療,發(fā)現肝內彌漫性復發(fā)轉移,肝臟MRI示:肝內多發(fā)類圓形病灶,稍高T1稍高T2信號,邊界欠清,DW1呈稍高信號,考慮肝臟彌漫多發(fā)轉移瘤(圖3)。予肝動脈化學治療栓塞(TACE)和侖伐替尼、來那度胺、貝伐珠單抗等治療,均效果不佳,最終于術后17個月死于腫瘤全身轉移引起的多臟器衰竭。
圖1 病肝病理 HE染色 ×100
圖2 術后3個月腰椎MRI影像
圖3 術后7個月肝臟MRI影像
HAS是一種罕見的內皮源性腫瘤,發(fā)病率較低,但惡性程度較高,預后較差。男性發(fā)病率是女性的3倍以上,發(fā)病高峰期為60歲[4]。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長期接觸氯乙烯、砷劑及二氧化釷等有關,有研究報道長期口服甾體激素會導致HAS[5-6],亦有良性肝血管瘤惡變?yōu)镠AS的報道[7]。
HAS臨床表現多樣,缺乏特異性。王建等[1]分析了16例HAS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13例表現為腹脹、腹痛,其他的表現為腹部包塊、黃疸、腹水、發(fā)熱,另有2例出現腫瘤破裂導致的急腹癥和貧血,術前僅有1例行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確診為HAS,確診率為7.69%。臨床上HAS需與肝細胞癌、肝血管瘤、肝衰竭以及肝小靜脈閉塞等疾病鑒別診斷。在增強CT和MRI中,HAS病變表現為多發(fā)結節(jié)、顯性腫塊或彌漫性浸潤,但在各掃描期,病灶的強化程度始終低于同期的肝動脈和腹主動脈[8]。PET/CT可幫助診斷有無肝外轉移瘤[9]。HAS的確診方法主要是手術切除組織的病理結果或尸檢。HAS的典型病理表現為腫瘤細胞覆蓋性生長,肝竇狀隙擴張,內皮細胞肥大,腫瘤細胞多角形,細胞核不典型,顏色深染。CD31、CD34和ERG等血管內皮標志物陽性可幫助確診HAS[10]。
目前手術切除是HAS的首選治療方案。術后聯合規(guī)范化學治療(鉑類聯合其他化學治療藥物,如多柔吡星、阿霉素、氟尿嘧啶等)可能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對于合并自發(fā)性出血的HAS患者,選擇性肝動脈栓塞(TAE)是首選的治療方案[11]。而對于不能手術切除的彌漫性HAS患者,可考慮行經皮經肝動脈化學治療栓塞(TACE)[12]。肝移植手術可作為一種嘗試性治療手段,但預后欠佳。Husted等[13]分析了19例接受肝移植手術的HAS患者,術后18個月復發(fā)率為100%,5年生存率僅5%。李俊杰等[14]報道了2例接受肝移植手術的HAS患者,分別在術后1個月及8個月因腫瘤復發(fā)、轉移而死亡。
貝伐單抗是一種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本病例術前誤診為肝細胞癌,因合并肝功能衰竭,術前未行肝穿刺活組織檢查以明確病理診斷,術后病理診斷為HAS。術后3個月開始出現腫瘤多發(fā)轉移,根據病理結果,在全身化學治療的基礎上,先后給予侖伐替尼靶向治療和貝伐珠單抗治療,均未能明顯緩解病情,最終因腫瘤全身轉移引起多臟器衰竭而死亡。
總之,HAS的惡性程度較高,預后較差,臨床表現不典型。對于無乙型肝炎病史、AFP陰性的多發(fā)性肝臟腫瘤患者,尤其是有氯乙烯等毒物接觸史的患者,要高度懷疑HAS。對于無出血或肝衰竭的患者,可考慮行肝穿刺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對單發(fā)的HAS首選手術治療,肝移植術可作為合并肝衰竭、不能耐受其他治療的患者的挽救性治療手段,但遠期預后并不理想,中位生存時間<6個月,故目前不推薦肝移植手術作為HAS的積極治療手段[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