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語文教學中,文言自讀課的缺失,文言自讀課上成教讀課的現(xiàn)象可謂比比皆是。大家似乎是“教學”習慣了,突然放手讓學生“自讀”,師生顯得都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改變這一困境,讓文言自讀課呈現(xiàn)出應有的生機和活力呢?下面,我將以兩堂《馬說》自讀課為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讓文言自讀課活起來”這一課題說說我的思考與發(fā)現(xiàn)。
學習單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輔助資料。它可以體現(xiàn)教師對課堂的引導作用,又可以有效地把控學生的自讀效果,甚至可以關注學生的學情來調整自己的課堂設計。所以,要想讓文言自讀課呈現(xiàn)出應有的生機和活力,我認為精心編寫學習單極有必要的,以任務驅動的形式,教師隱身在學習單背后。
學習單該如何設計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呢?在第一堂《馬說》自讀課上,我設計了這樣一份學習單(展示“活動一”這一部分):
活動一:字詞句攻關
(1)小組合作,完成任務:請同學們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讀課文,梳理文言字詞句,完成下面表格(課前預習完成):(PPT 呈現(xiàn)表格)
?
合作要求:1.全員參與,分工明確。2.其他小組傾聽,補充或質疑。
這一部分學習單的設計,本是想鼓動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讀課文,從這幾個方面可以有效地梳理文言字詞句,本來預設的時間是16分鐘,結果在課堂上卻整整用了26分鐘,很多內容還有商榷的地方。設計的表格內容大而寬泛,網(wǎng)撒的出去,卻很難收回來。基于這樣的情況,我及時調整了學習單內容,并在第二堂《馬說》自讀課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活動一:字詞句攻關
請同學們借助注釋自讀課文,梳理文言字詞句,完成下面表格(課前預習完成):
第一(二、三、四)大組全文翻譯攻關中遇到的困惑
修改后的學習單比之前精簡了很多,而且更有針對性,學生操作起來也更為容易。課前自行翻譯,在學習單上記錄遇到的困惑;在課上,學生可以集中精力來解決困惑。同桌解決不了的,四人小組解決;四人小組解決不了的,全班交流討論,解決困惑。期間,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困惑,老師可以適當隱身,如果實在解決不了,老師也可以做適當?shù)狞c撥。
學生從小學入學以來已經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在他們看來,老師講的似乎都是真理,自己乖乖聽課,便是最好最優(yōu)秀的學生。當然,這種觀念可能是在我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給他們的。事實上,這是極為被動的學習模式,學生都在等待知識的成果,而并非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因為他們知道老師會很“盡責”地把重要的知識“摘取”出來給他們,而他們只要張嘴接著就可以了。這樣輕易得來的成果,事實證明,孩子們并不會很珍惜。況且,這樣的教學模式也無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這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需要在師生關系完全平等的情況下施行的。學生多多少少對老師有著敬畏之心,我想,設置小老師,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是不錯的。
在第一堂《馬說》課上,我沒有設置小老師,雖然在課上也積極努力地想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發(fā)言,但終究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的,預設性太強,生成性不夠,還是擺脫不了教讀課的影子。但在第二堂《馬說》課上,由于課前已經找好了小老師,并且做了簡單的輔導工作,這節(jié)課就上得靈動了許多。我把活動一(字詞句攻關)交給了小老師,學生也是非常的配合,調皮的學生甚至想刁難一下小老師,課堂甚是有趣。
小老師《馬說》手稿:
活動一:字詞句大攻關(小老師主持)(16分鐘)9:44——10:00
(1)小組合作,完成任務:請同學們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讀課文,梳理文言字詞句,完成下面表格:(PPT 及學習單上呈現(xiàn))
(2)質疑答疑,互幫互助(黑板呈現(xiàn))
第一(二、三、四)大組攻關中遇到的困惑我能幫助解答
合作要求:1.同桌合作,互相批閱學習單,找出困惑之處。2.四人小組合作,先組內解決困惑,若不能,再將困惑寫在白紙上。3.全班合作,齊心協(xié)力,解決困惑。(實在有困難,也可請老師加入討論)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永遠都是最好的老師。文言自讀課上,如何讓學生能夠樂在其中,這需要老師敏銳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精心地設置一些問題用來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
在第一堂《馬說》課上,我在活動二“主題辨析”中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1.讀完《馬說》,你有什么感受?請用一個詞語來表達。2.“言為心聲”,作者的感情處處流露在文中,請你找出一處賞析。3.本文僅僅是在講千里馬嗎?如果不是,那他想表達什么觀點呢?又是通過怎樣的手法表達這個觀點的呢?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樣幾個問題,也算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思考起來也不算太難。但我總覺得這堂課缺了些什么。自讀課是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熏陶的良好平臺,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在學生有需要的時候做一定指導和點撥,而不是牽著學生跟著我們的思路走。再者,韓愈的這篇《馬說》短小精悍,極富理趣。我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最好能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第二堂《馬說》課上,重新設計這幾個問題:1.四人小組交流討論:《馬說》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樣的一個觀點?(備選答案: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③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探討質疑:對于作者的這個觀點,你認同嗎?為什么?(若有困難,同桌可探討)3.本文是在講“馬”,還是在講“人”?作者論事說理的技巧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幾道問題,學生很有興趣,討論得津津有味的。尤其在第二個問題上,是先有“千里馬”呢?還是先有“伯樂”呢?學生出現(xiàn)了很激烈的爭執(zhí)。有學生認為“先有伯樂”,也有學生認為“先有千里馬”,還有學生認為“同時有”。同學們很有想法,我都不需要出面引導,他們已經自己辯論起來,并且最終回到了標準的軌道,接下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就不言而喻了。
通過這兩堂課的課堂實踐,我深深感到自讀課的設置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提供了很寬闊的平臺,從而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而想要上好一堂文言自讀課,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三個策略外,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