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波,周文婷,邱亞君,齊 震
(1.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體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8;2.玉林師范學院 體育健康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中國正在步入大眾休閑時代,休閑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逐漸凸顯,體育活動以其特有的價值逐漸成為人們重要的休閑選擇。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一般休閑所帶來的短暫愉悅和興奮,而是追求深度休閑給與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正如Stebbins所說,當個體深入?yún)⑴c一項休閑活動時,他們通常會表現(xiàn)得更加專注,主動學習相關知識技能,并借此機會展示自我,進而獲得持久的收益[1]。目前,深度休閑在國外休閑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在國內(nèi)尚未引起學者的足夠重視。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深度休閑體育活動在健康中國發(fā)展中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近幾年,馬拉松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已成為當下最流行的休閑體育活動之一。同時,“馬拉松熱”現(xiàn)象也引起國內(nèi)學者的關注,主要是從宏觀視角探索其快速發(fā)展背后的深層原因及機制。然而,目前尚缺少從深度休閑視角考察馬拉松跑者的研究。因此,基于深度休閑理論,采用質(zhì)性研究的方法,以馬拉松跑者為例,旨在解析馬拉松跑者的休閑行為和心理表現(xiàn),從而拓展休閑體育領域的理論研究,并為理解個體“深度”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行為提供參考。
Stebbins于1982年首次提出深度休閑(serious leisure)的概念,將其界定為“個體有系統(tǒng)、有計劃持續(xù)參與休閑活動,他們投入事業(yè)般的專注,并借此機會獲得專門的知識、技巧和經(jīng)驗”[2]。在深度休閑參與過程中,個體將休閑活動視為核心的生活方式之一,通過活動表現(xiàn)自我、發(fā)揮潛能、獲得認同,進而獲得較深層次的愉悅、滿足和成就。
Stebbins進一步通過6個特質(zhì)解釋深度休閑參與者[3]。1)堅持不懈。當個體面對恐懼、焦慮、疲勞等情形時,他們會毫不退縮,克服這些困難或阻礙,進而持續(xù)參與該項活動[2,4-5]。2)顯著的個人努力。個體為了學習活動相關的知識、技能及經(jīng)驗,通常會持續(xù)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3)生涯性。通過長期堅持和努力,個體經(jīng)歷到一個不斷發(fā)展的休閑生涯歷程。通常情況下,它與個體的生涯發(fā)展以及生涯事件緊密關聯(lián)。4)持久的收益。長期參加深度休閑活動能給人們帶來許多持續(xù)的收益,如自我滿足、社交吸引等[2-3]。5)獨特的文化。當個體長期關注特定的休閑領域,他們會逐漸融入到一個共享專屬文化的休閑社群[6-7],相互分享他們的態(tài)度、價值、信念和實踐經(jīng)驗等[8]。6)強烈的認同感。認同感通常表現(xiàn)在個人和社會層面,即個體對休閑活動的認同,以及他人對個體休閑行為的認同[9-10]。
自Stebbins提出深度休閑框架后,該概念已被廣泛應用于國外休閑體育研究領域,涉及許多體育項目,如登山、游泳、滑冰、摩托車、高爾夫等[11-15]。這些研究主要考察了個體深度休閑特質(zhì)與動機、限制因素等變量間的關系。例如,McQuarrie和Jackson證實了成年滑冰者具有典型的休閑生涯發(fā)展歷程,并深度剖析不同生涯階段他們所經(jīng)歷的限制因素以及經(jīng)常采用的變通策略[13]。Siegenthaler和O’Dell根據(jù)老年高爾夫參與者的涉入程度將其分為4類:療養(yǎng)類、社交類、中間類和核心類。研究證實,隨著涉入程度的加深,高爾夫運動能夠更好地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其中核心類老年人的感受最為明顯[15]。然而,筆者通過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已有研究主要關注影響馬拉松成績的因素以及馬拉松對人體的影響,而從深度休閑視角考察馬拉松跑者的研究目前還較少。
值得關注的是,已有文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跑者的深度休閑特質(zhì)。通常情況下,馬拉松跑者需要持續(xù)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的刻苦訓練,即便遇到各種困難或阻礙,他們?nèi)詴M力克服[16]。同時,為了提高技能水平,他們還要調(diào)整作息安排、制定訓練計劃等[17-18]。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他的著作《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記錄了他從開始跑步到癡迷于跑步的整個生涯歷程。另一位學者也結合親身經(jīng)歷,記錄了自己的運動生涯歷程,并剖析推動其持續(xù)參與的因素[19]。另外,跑者獲得了周圍人的認同和贊許[20],并在活動中彰顯他們特有的文化[18,21]。同時,跑步也讓個體收獲了生理、心理以及社交等方面的益處[5,16,18]。
“馬拉松熱”現(xiàn)象,不僅反映出我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背景下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同時也依托于國家層面相關的政策支持,如《體育總局關于推進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對社會力量舉辦體育賽事的“松綁”,《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對健康中國理念下人們健身的總體部署規(guī)劃與監(jiān)督實施。同時,近些年我國馬拉松賽事活動在參賽資格、活動體驗、賽事服務及品牌宣傳等方面不斷升級和完善,不僅帶動了馬拉松及相關產(chǎn)業(yè)鏈條,同時積極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使馬拉松賽事規(guī)模不斷提升,參賽人數(shù)逐年增加。據(jù)《2018中國馬拉松年度報告》[22]顯示,2018年全國共舉辦馬拉松及相關賽事多達1 242場(規(guī)模800人以上),較2017年1 100場增加了近142場,是2012年31場的近40倍;全年參賽約583萬人次,較2017年增加了83萬人次,是2012年50萬參賽人次的11.7倍;賽事涵蓋了全國31個省、區(qū)、市的285個城市,較2017年增加了51個城市;很顯然,馬拉松已經(jīng)迅速發(fā)展為國內(nèi)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品牌賽事之一。
國內(nèi)馬拉松的井噴式發(fā)展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一些學者主要探究“馬拉松熱”現(xiàn)象背后的產(chǎn)生原因[23-25]。如李曉霞認為,“馬拉松熱”主要因為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們健身意識的增強,它所蘊含的深層價值與全民健身契合,未來應打造特色賽事、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提供高質(zhì)量服務體系[23]。另有學者從不同視角論述馬拉松賽事的發(fā)展問題[26-28],如吳艷以體育賽事項目管理理論為依托,考察杭州馬拉松競賽方案策劃、賽事資源配置、突發(fā)事件處理等問題,為杭州馬拉松賽事的管理水平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28]。然而,國內(nèi)從休閑視角考察馬拉松運動的研究尚少,僅有周文婷等從深度休閑視角探究馬拉松深度跑者休閑限制變通策略,研究發(fā)現(xiàn),馬拉松跑者會采用意識提高、幫助關系、自我管理、時間調(diào)整及環(huán)境支持等5種策略克服休閑限制因素,進而持續(xù)參與跑步[29]。
總體上國外學者對深度休閑已進行了廣泛深入研究,并用其考察深度休閑特質(zhì)與其他變量間的關系,如動機、幸福感等。國內(nèi)學者對深度休閑的關注度較低,尚缺少深度休閑體育領域的實證研究。因此,在“馬拉松熱”背景下探究跑者的深度休閑特質(zhì)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可以引導個體培養(yǎng)深度休閑體育的意識,培養(yǎng)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zhì)量;另一方面可以拓寬深度休閑體育行為的研究領域,促進休閑體育理論的發(fā)展。
根據(jù)深度休閑的概念,結合馬拉松項目特征,本研究選擇每周跑步3次及以上、每次跑步5公里以上、堅持跑步6個月以上的跑者為訪談對象。采用半結構訪談,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通過滾雪球抽樣的方式,以信息飽和為原則,對20位馬拉松跑者進行訪談。其中男性12人、女性8人,年齡在26~72歲之間。在訪談正式開始前,向受訪者介紹本研究的目的及相關概念,受訪者均表示完全理解。然后,根據(jù)訪談提綱,詢問馬拉松跑者的休閑參與經(jīng)歷,核心問題如“您是如何開始跑步的?”“您在跑步過程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難?怎樣去克服?”“您這些年堅持跑下來,都有哪些收獲?”在征求受訪者同意的前提下,對訪談過程錄音,同時建立訪談筆記,以便更清晰地記錄和補充相關信息。訪談時間從30~90 min不等。
訪談結束后,將語音材料轉(zhuǎn)化為文本(約21萬字),采用NVivo 11.0軟件對文本進行整理和編碼。首先依據(jù)深度休閑的概念和理論,初步編碼得到662個節(jié)點,繼而通過類屬分析的方法,將節(jié)點歸為堅持不懈、生涯性、顯著的個人努力、強烈的認同感、獨特的文化、持久的收益6個類屬(表1)。編碼的信度通過編碼一致性信度來檢驗,6個特質(zhì)的一致率為0.849以上。
表1 馬拉松跑者深度休閑特質(zhì)
堅持不懈是指當個體面對困難或阻礙時,他們會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克服,并堅持參與該項休閑活動。Stebbins 認為,深度休閑參與者所獲得的積極情感體驗,源自于對休閑活動的堅持[2]。眾所周知,完成馬拉松,除了需要良好的體能和耐力,個體還需要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和豐富的經(jīng)驗。根據(jù)編碼結果顯示,堅持不懈主題共形成68個參考點(表1),主要涉及4個本土概念,包括“毅力”“自我管理”“人際互動”“調(diào)整時間”。例如“跑步需要超強的毅力,尤其跑全馬時特別明顯,大多跑者在35公里后身體會有反應,如膝蓋酸痛、腿抽筋。我會想盡辦法克服,一定要完成目標,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堅持下去(39歲,男)”。另外,馬拉松跑者也會采用調(diào)整作息、制定訓練計劃或?qū)ふ胰穗H支持等策略,克服跑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而有規(guī)律地堅持跑步。例如“和跑團一起跑可以督促自己,有時候自己想偷懶,但是大家都在跑,所以我也要堅持,同伴的力量還是蠻大的(32歲,男)”。本研究結果表明,當面對自身、人際等方面的阻礙或限制時,馬拉松跑者不但沒有退縮,而是通過采取“毅力”“自我管理”“人際互動”“調(diào)整時間”4種策略去克服跑步中遇到的身體疲勞、運動損傷、消極情緒、時間沖突等困難,從而一直堅持參與馬拉松。該發(fā)現(xiàn)部分證實了此前學者的觀點,如Masters等研究表明,個體為了參加有關跑步的活動或賽事,他們通常要調(diào)整工作或就餐的時間、取消或推遲一些安排,甚至要短期離開家庭等[17]。其他學者也證實,一定的認知或行為變通策略能夠減輕人們參與休閑活動時遇到的限制,進而強化個體的休閑行為堅持[30-31]。因此,對于馬拉松跑者來說,不管是參加馬拉松賽事,還是長期堅持跑步練習,毅力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因素。另外,運動損傷是體育休閑中最常見的困難,需要參與者通過“自我管理”去克服。這兩方面也體現(xiàn)了馬拉松區(qū)別于其他休閑活動的項目特點。
生涯性是指個體長期持續(xù)參與休閑活動的歷程,通常由生涯過程(如開始、建立、保持)和生涯事件(如意外事件、轉(zhuǎn)折點)組成[1]。有關研究證實,個體的跑步經(jīng)歷具有明顯生涯性的特征,在他們生涯過程中,經(jīng)歷了許多印象深刻的事情[17]。本研究編碼結果顯示,馬拉松跑者的生涯性共產(chǎn)生105個參考點(表1),主要包括“生涯發(fā)展”和“生涯事件”。如“首馬是北京馬拉松,成績4 h 8 min,排在3 000多名。隨后每次全馬成績會提高6~10 min左右,直到打破3 h 30 min。整個過程中,我并沒有突飛猛進,而是穩(wěn)步的提升(男,39歲)”。此外,受訪者反映,在跑步過程中他們經(jīng)歷過許多偶然事件、重要時刻或轉(zhuǎn)折點,這些事件往往意義重大,并且促進他們跑步生涯的發(fā)展。如“受村上春樹的影響,我的首馬是在雅典跑的,我覺得這個很有意義。馬拉松起源于雅典,在兩千多年前希臘那個士兵跑過的線路上奔跑,那種感受真是無與倫比,讓我終身難忘(男,36歲)”。
休閑生涯的發(fā)展離不開個體的堅持和努力。通常情況下,跑步生涯的開始是由許多外部因素引起的,如焦慮、壓力、肥胖等。人們期望通過參與跑步改善自己的身心狀況。隨著跑步的不斷深入,跑團文化、賽事地吸引以及自我形象的提升等進一步促進個體跑步生涯的發(fā)展。已有研究對個體的休閑生涯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例如,McCarville也分享了他從參加短距離賽事再到全程鐵人三項歷程中自己取得的進步和收獲[19]。Heuser記錄了一位女保齡球手從接觸保齡球、到變成有組織參與、直到最后退出的生涯發(fā)展過程[32]。然而,個體休閑生涯也具有不確定性,一些重要的事件會明顯改變休閑生涯的方向:可能是促進個體繼續(xù)參與,也有可能阻礙個體參與,甚至退出。如Bartram發(fā)現(xiàn),對于皮劃艇愛好者來講,意外事故或受傷可能成為他們退出皮劃艇生涯的重要轉(zhuǎn)折點[33]。因此,個體間的休閑生涯也會有所不同。
顯著的個人努力是指個體在參與休閑活動的過程中,為了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專業(yè)技能、積累豐富經(jīng)驗,而持續(xù)付出的努力。Scott和Shafer記錄了深度休閑參與者為獲取相關知識和技巧時的行為承諾[34]。有關研究證實,在跑步過程中,馬拉松跑者不僅要花費時間、精力去練習,還需付出一定的經(jīng)濟投入(如報名費、交通費、食宿費)[35]。實踐證明,只有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個體才能掌握正確的跑步姿勢、合理的呼吸方法以及科學的訓練計劃等。編碼結果顯示,個人努力共產(chǎn)生86個參考點,包括知識技能獲取、時間與金錢投入3個方面。首先,跑者會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有關跑步的知識,提高跑步技能。如“起初,我通過網(wǎng)絡查找許多相關資料和視頻,主要是國外專業(yè)運動員的訓練方法,但對業(yè)余愛好者參考價值有限;后期,我關注了“簡愛跑步營”公眾號,并結合刻苦的訓練,逐漸體驗到“簡愛跑步法”的精髓:挺、傾、柔、衡和堅。配速也從5 min提高到4 min 30 sec(男,52歲)”。此外,馬拉松跑者會投入一定的時間進行練習或比賽,大多受訪者表示他們每周會跑步3次以上,每年至少參加3次半馬或全馬。同時,他們在購買裝備、參加賽事等方面也要投入很多,如“我的手表要2 000多,它可以看時間、配速。這雙亞瑟士的跑鞋打折后900多。另外,參加省內(nèi)比賽大概要1 000元左右,而參加省外比賽要2 000元以上(女,27歲)”。
Stebbins認為,“利益假說”更適合解釋這種現(xiàn)象,當個體獲得的回報(rewards)明顯大于付出時(costs),他們更愿意深入地參與某一休閑活動。進一步講,要想收獲預期的回報,個體必須為此付出持續(xù)的努力[3]。這種顯著的個人努力在馬拉松跑者中尤為明顯,已有研究表明,人們長期參與馬拉松,除了身心方面付出較大努力外,同時還會與其他跑者積極交流有關跑步路線、飲食、裝備和策略等,并且在經(jīng)濟上要持續(xù)投入[17-18]。相比其他休閑活動,馬拉松跑者需要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儲備,進而使個體活動獲得更高的社會認同。反過來,認同感的獲得又會強化跑者的持續(xù)努力。正如一位跑者所講:“從最初跑2、3公里,到完成全程馬拉松,跑友對我的進步感到驚訝。然而,我并沒有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自律,除了改進自己的跑步技術,每個月還要保證一定的跑量(女,27歲)。”
強烈的認同感源自長期參與休閑活動過程中個體對休閑活動所產(chǎn)生的認同,以及周圍的人對其行為的認同。通常情況下,個體常以“跑者”定義自己,并且周圍的人也常將他們與馬拉松(或跑步)聯(lián)系在一起。大多情況下,個體愿意向其他人分享自己跑步的經(jīng)歷[9,18]。該主題編碼共產(chǎn)生62個參考點,包括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如表1所示,個體回顧自己的參與經(jīng)歷,對跑馬(或跑步)的行為十分認同。如“跑步簡單易行,我已堅持3年了,而且效果也很好,也常在朋友圈曬一下(36歲,男)”。另外,周圍的人對自己跑馬拉松的了解和贊許也會增進這種認同感。如“公司里的人都了解我是跑馬拉松的牛人,工作上的事溝通起來也都很方便,覺得蠻自豪的(39歲,男)”。
本研究結果表明,馬拉松跑者的認同感包括“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自我認同是指跑者對跑步行為的一種認可,他們常樂于和別人談論跑步相關的內(nèi)容。社會認同是指個體將自己歸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并且成員身份賦予他們較高的價值和意義。Heo等證實,當付出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獲得回報時,個體對他們所追求的休閑體育活動的認同感會明顯增強[35]。邢金明等認為馬拉松已成為一種新的時尚運動和社交方式,人們通過網(wǎng)絡社交平臺不斷傳播跑步文化,進而促進了社會對跑步活動的認同[25]。換句話說,這種認同感使跑者獲得一種歸屬,他們會表現(xiàn)出該群體所特有的價值規(guī)范,進而獲得他人的社會認同。因此,認同感成為跑者的內(nèi)在動力,直接影響他們的跑步參與行為。
獨特的文化是指人們在長期參與休閑活動所共享的信仰、規(guī)范、慣例、價值觀和實踐等,這種專有的文化有利于他們對彼此身份的認同。Unruh認為獨特的文化與“社群”是密不可分的,人們會根據(jù)自身的需求加入休閑社群,遵守有關章程或規(guī)范,積極參與有關活動,并分享相關知識、技能或經(jīng)驗[7]。主題編碼共形成56個參考點(表1),主要包括裝備、語言兩個方面。大多受訪者表示,他們所在跑團會定期舉辦活動,有人扛著跑團的旗幟,集體穿著帶有跑團標記的服裝,團隊的氛圍感染著大家。即使不在同一跑團,在跑步過程中遇到跑步的人,他們也會感到很親切,并相互加油鼓勵。如“在家附近跑步時,能遇到很多跑步的人,我們常常相互豎起大拇指,或喊一喊加油(52歲,女)”。此外,受訪者在分享有關跑步信息時,經(jīng)常會提到一些專業(yè)術語,如“呼吸”“配速”“PB”等。
深度休閑參與者的社群是一種組織環(huán)境,與這個環(huán)境相關聯(lián)的精神實際上是以一種文化的形式表達(態(tài)度,信念,價值)或認識到的(實踐,目標)[1]。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獨特的文化包括了“裝備”“語言”兩個方面,這個結果也支持了已有的研究。Shipway 和 Jones發(fā)現(xiàn),跑者會穿著印有馬拉松賽標識或跑步社群的T恤,這種表達不僅僅是一種榮譽的標志,也是一種亞文化資本,證實他曾經(jīng)是某一跑團成員,或參加過某一著名馬拉松比賽[18]。Green 和Jones也證實,社群成員會通過服裝、行為、語言等來強調(diào)他們在社群中的身份,以區(qū)別于其他非社群成員[9]。大多受訪者反映,賽后他們會聚在一起,交流有關比賽的經(jīng)歷和跑步的經(jīng)驗。交流中他們常使用一些專業(yè)用語,如“撞墻期”“拉伸”“跑量”等。因此,外在的符號標記(如裝備)和專用的詞匯(如配速)進一步豐富了這種獨特的文化。
持久的收益是指在持續(xù)參與休閑活動過程中,個體感知到的生理、心理或社交層面的收益,主要包括個人收益和社會收益。對于個體而言,長期參與長距離跑步,不僅有助于提高體能,而且也能增強其意志品質(zhì)。本主題編碼共形成285個參考點。首先,個人收益是指個體參與休閑活動體驗到的益處,包括提升形象、個人重建、自我充實等。受訪者表示跑步能明顯保持體型或改善健康狀況。如“真的感覺自己瘦下來,先前最重的時候接近90公斤,而這半年基本穩(wěn)定在75公斤左右(36歲,男)”。除了在身材和健康方面的改善,受訪者也反映在心理層面的收益。如“人生就像跑馬拉松一樣,當你覺得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其實咬咬牙,你依然能堅持下去(27歲,女)”。另外,社會收益是指在參與休閑活動過程中,個體在社交層面獲取的收益,包括團體吸引和團隊成就。大多跑者認為,跑步使他們認識了其他行業(yè)的人,拓寬了自己的社交圈。如“跑步是現(xiàn)如今主流的休閑方式,社會各界精英都在參與跑步,跑步可以搭建自己的人脈關系,汲取我們需要的正能量(45歲,女)”。也有跑者認為,團隊的榮譽對自己會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如“最近我們跑團被杭州馬拉松組委會評為榮譽團隊,整個浙江省只獎勵了3個團隊,我們就是其中1個,作為團隊成員我感到很自豪(72歲,男)”。
質(zhì)性研究結果部分證實了一些學者的發(fā)現(xiàn)。Shipway和Holloway認為,長期堅持跑步給個體帶來了持久的收益,特別是自尊和自我肯定。當然,出于不同的動機,他們所意識的收益也會有所不同[36]。Major發(fā)現(xiàn),在跑者的休閑生涯過程中,成就感是所有跑者最核心的、最持久的收益,健康和社交關系也是重要的收益。同時,這些收益增強了跑者的幸福感[5]。然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回報和團隊發(fā)展并不是跑者持久的收益,可能是因為大多跑者并不是出于經(jīng)濟回報和發(fā)展跑團的動機,才參與到馬拉松中去的。總的來講,深度休閑參與者獲得的持久收益,是基于個體長期的堅持,同時也來自于他們的獨特的文化和強烈的認同感[32]。只有當個體與活動緊密地聯(lián)結時,持久的收益才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因此,對于一般跑者來講,他們并沒有完全認識到跑步的價值,偶爾的參與很難體驗到持久的收益。而深度休閑跑者在他們長期的生涯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努力獲取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經(jīng)驗,更容易感知跑步給自己身心方面所帶來的改變[5,18]。
1)馬拉松跑者具有深度休閑的6個特質(zhì):堅持不懈、生涯性、顯著的個人努力、持久的收益、獨特的文化和強烈的認同感。
2)堅持不懈體現(xiàn)在“毅力”“自我管理”“人際互動”“調(diào)整時間”等方面,其中 “毅力”和“自我管理”兩方面體現(xiàn)了馬拉松項目的特點;個人努力主要體現(xiàn)在“知識技能獲取”“時間和金錢投入”兩方面。
3)生涯性體現(xiàn)在“生涯過程”和“生涯事件”;獨特的文化表現(xiàn)在“裝備”和“語言”;強烈的認同感表現(xiàn)出“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持久的收益包括“個人收益”和“社會收益”。對馬拉松跑者來講,經(jīng)濟回報和團隊發(fā)展并不是明顯的持久收益。
4)本研究只是針對馬拉松項目進行探索和研究,考慮到休閑體育活動的多樣性特征,后續(xù)的研究應拓寬至其他休閑體育項目,以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