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蓉 侯斌
[摘 要] 基于北京語言大學研制的BCC語料庫,通過其歷時檢索功能,探討“先生”稱謂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中經(jīng)歷的起起落落并探究其深層社會原因。從“先生”稱謂的語用嬗變可以看出,稱謂和政治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關鍵詞] “先生”;稱謂;歷時語料庫;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
一、引言
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如何更好地使用這一工具一直是研究語言的學者們關注的問題。稱謂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是語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稱謂不僅具有一般語言符號所具有的指稱功能,還能體現(xiàn)交際雙方的某種關系,反映了交際雙方的身分、地位、年齡、性別、職業(yè)等,也能表現(xiàn)交際雙方的態(tài)度、情感、尊敬程度、親疏程度等。如“同志”體現(xiàn)的是一種平等、親切的關系,“先生”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尊敬但關系較為疏遠的關系。
二、BCC語料庫中“先生”稱謂的頻次變化及在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的語用嬗變
根據(jù)很多學者的考證,“先生”作為一種稱謂,其最初的本義應該是“先出生者”,指被尊敬的比自己年老的人,如《戰(zhàn)國策·宋衛(wèi)策》中“乃見梧上先生”。在先秦文獻中,“先生”之稱,最早見于《論語》,“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注解說:“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
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先生”的意義慢慢擴大,變得愈來愈豐富。
《辭源》對“先生”的解釋有六:一指“始生之子”,意思是頭生;二指父兄;三指年長有學問的人,如巴金先生;四指老師,如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五是文人學者自稱;六指妻稱丈夫,如方蕤女士稱“我的先生王蒙”。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各版本中“先生”的釋義為:①老師。②對知識分子的稱呼。③舊時稱別人的丈夫或?qū)θ朔Q自己的丈夫(都帶人稱代詞作定語):她~出差去了\等我~回來,我讓他馬上去找您。④<方>醫(yī)生。⑤舊時稱管賬的人:在商號當~。⑥舊時稱以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職業(yè)的人:算命~。
以上多種詞典的每個釋義都投射出某個特定社會歷史時期“先生”的具體含義。從這些釋義看,“先生”稱謂和語言中的其他詞語一樣,語義指向有時比較模糊,既可指老師,也可指對男性的尊稱等,語用泛化的現(xiàn)象也曾出現(xiàn)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傮w來說,雖然“先生”也偶有表示身分地位不高的時期,如在光緒年間指妓女,但是,從歷時的角度看,“先生”多表示尊敬,被普遍接受為一種尊稱,它傳遞的信息一般是交際場合較為正式、交際雙方關系比較疏遠、交際雙方態(tài)度比較恭敬。
通過BCC語料庫歷時檢索系統(tǒng)檢索“先生”一詞,得到的結(jié)果如下: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先生”稱謂在社會上扮演了各種不同的角色,曾經(jīng)風靡一時,也曾跌入谷底。最為明顯的幾個高峰時間分別是1949年(2203次)、1956年(4403次)、1981年(2763次)和1997年(2770次),而谷底的幾個時間則分別是1948年(222次)、1967年(244次)、1968年(110次)和1969年(110次)。
按照中國社會變遷的維度看,“先生”主要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階段的嬗變。
(一)新中國成立前(1949年之前)
在BCC語料庫中,新中國成立的語料只涵蓋了1946—1949年。在此期間,“先生”的使用頻次也是不均衡的,從1946年的873次,下降到1948年的222次,而后又升至1949年的2203次,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社會生活的變化。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止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jīng)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在這個時期,列強入侵中國,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文化上,近代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識傳入并有所發(fā)展,即“西學東漸”。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的語言系統(tǒng)也隨之受到西方的影響,尤其是在殖民程度較深的地區(qū)。
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上海、天津、漢口、廣州、廈門、九江、杭州、蘇州、沙市、青島、重慶等租界長期受外國勢力控制,中國人不僅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受到西方影響,如西服的興起、西餐的流行等,而且當?shù)氐恼Z言也更多受到外語的侵入,如英語的Mr.在上海曾經(jīng)風靡一時。Mr.譯作漢語中的“先生”,但在上海,當時很多人多用音譯“密斯特”,使這種比較洋氣的稱謂成為上海灘最時髦的稱謂。不過,“密斯特”畢竟不是漢語中固有的語言,接受程度和圈子有限。后來,和“密斯特”同義的“先生”逐漸被大眾接受,從公司的洋大班到剛剛跨出校門任職的小職員,都互相以“先生”稱呼,甚至連溥儀皇帝都稱胡適為“先生”。但是,這時的“先生”一般還是用來指稱“受過教育的較有身分的男士”,起碼一定是知詩通文的,依然保持本義中的尊稱的含義。如下面這段某熱水瓶廠的女工教育孩子時說的話:
“好好讀書,將來與我們廠的王先生一樣,一走出來,一副斯文精干樣,與他的爺王老板完全不同!”
其實,這段話中的王先生是王老板的兒子,但是大家稱呼兒子為“先生”,稱父親為“老板”,為什么呢?在中國人心目中,“老板”就是生意人,地位遠沒有留洋歸來的兒子的地位高。所以,大家都對年輕的兒子恭恭敬敬,稱呼其為“王先生”。一聲“王先生”道盡了其中的奧妙。
總之,在新中國成立前的這段時間,因為復雜的政治局勢,“先生”受到外來語言的影響,基本和Mr對應起來,成為社交場合的很正式的一種稱謂,用來稱呼有文化、有地位的知識分子。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65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結(jié)束了半封建半殖民的狀態(tài),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黨在這個時期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逐步實現(xiàn)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并逐步實現(xiàn)對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因為各種改革如火如荼,“先生”稱謂因缺乏革命色彩使用范圍開始縮小,專門指外來賓客、著名的民主黨派人士。從這以后,“先生”除了用于特定場合特定指稱對象外,幾乎退出了歷史舞臺,逐漸走入衰落期。
但是,在BCC語料庫中,“先生”稱謂的使用頻次在1946年至2015年有一個最高峰,即1956年的4403次,1955和1957年的使用頻次也很高,分別達2217和2237次。從上下文的語境來看,“先生”在高峰期的使用主要是對外來賓客和民主黨派人士的稱呼上:
1920年秋,粵軍回粵,中山先生12月又回廣東,重整軍政府。
我鄭重地把這件事告訴了?!じ駛愊壬菄鴦赵号蓙砀覀児ぷ鞯?。
增田涉說,一定要將《朝華夕拾》里的《藤野先生》收進去。
西哈努克最后說,懷著對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先生、周恩來先生和我本人之間在萬隆所產(chǎn)生的友誼……
(三)“文革”期間(1966—1976年)
1966年5月,一場在“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運動開始了,呼吁全國高舉無產(chǎn)階級文化革命的大旗,徹底揭露那批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所謂“學術權威”的資產(chǎn)階級反動立場,徹底批判學術界、教育界、新聞界、文藝界、出版界的資產(chǎn)階級反動思想,奪取在這些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這場運動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文革”。
BCC語料庫歷時檢索中的“先生”稱謂使用的谷底幾乎全部出現(xiàn)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分別是1967年(244次)、1968年(110次)和1969年(110次)。這充分說明稱謂受社會環(huán)境和政治環(huán)境的深刻影響。
在新中國成立前,“先生”的應用客體曾一度將下層勞動人民完全排斥在外,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言語社團或者階級的專用語。盡管“先生”有時也被用來稱呼一些以占卜相面為生的人和出家人,但是,以社會主義的理論原則看,這些人不是“封建主義的余孽”就是“和勞動人民對立的不勞而獲者”。這一時期,“先生”被打上了深深的階級烙印,因為“先生”把下層勞動人民排除在外,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言語社團或者階級的專用語。在交際中,人們對“先生”稱謂的感受發(fā)生了變化,“先生”作為“資產(chǎn)階級”的色彩比較濃厚。“文革”中,如果在公開場合被稱為“先生”或“小姐”“太太”,反而是一種不祥之兆。
因此,在這樣的一個政治氛圍異常濃厚的社會背景下,“先生”稱謂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使用頻率極低,而“同志”則因為其含義中體現(xiàn)的平等、親切的關系和較為強烈的政治色彩而得到了廣泛使用。
(四)改革開放后(1976—1984年)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分層也開始隨之改變。社會分層的變化自然而然反映在語言層面,稱謂便是其中之一。由于政治氛圍的寬松以及與西方國家接觸日益頻繁,在“文革”中大行其道的“同志”逐漸衰落,“先生”的使用在這一歷史階段開始進入上升期,使用頻率增加,以前的階級烙印逐漸淡化,不再具備在“文革”時期被賦予的特殊政治色彩。最主要的表現(xiàn)是,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對外交流的增加,“先生”稱謂開始進入商業(yè)界、文藝界和新聞界等,開始用于對企業(yè)人士或生意人的稱呼,而且開始泛化,多用“先生”來稱呼有地位的人或?qū)σ话隳行缘淖鸱Q,但不一定指“有文化”的人,只要是在社會上有點地位、身分的人,都被稱作“先生”。如上面提到的王老板,在這時很可能會被稱作“王先生”。
也就是說,社會和經(jīng)濟等方面發(fā)生的變化使得中國人的個人生活出現(xiàn)非政治化趨向,很多人樂意選擇不具政治色彩的社會關系稱謂。“先生”在改革開放時期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社會通用的稱謂語,用來表示相互之間的尊重。
反映在歷時語料庫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時期“先生”稱謂的使用是比較均衡的,沒有大起大落,整體使用頻次比較高,且1981年有一個高峰,達2763次。
(五)網(wǎng)絡時代(1984—2015年)
進入20世紀50年代末,計算機的出現(xiàn)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逐步提高到一種絕對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傳播的速度、信息處理的速度以及應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幾何級數(shù)的方式在增長。在中國,信息時代大約是從1984年開始的。全球范圍的信息和信息技術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對社會變革的方向起著決定作用。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催生了網(wǎng)絡時代的誕生,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信息交流和傳遞更加快速、便捷。由于“信息大爆炸”的出現(xiàn),各種稱謂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語言更加豐富多彩,各種網(wǎng)絡稱謂語層出不窮,如最近在網(wǎng)絡平臺非常流行的“親”,甚至常見于各大網(wǎng)購網(wǎng)站和網(wǎng)絡交流平臺中,導致出現(xiàn)“親不親都是親,美不美都是美女”的說法。
由于網(wǎng)絡時代信息的發(fā)達,各種稱謂語更加容易快速被人們熟知、接受,也使人們的交流更加頻繁,交際關系更加復雜,人們在網(wǎng)絡上更傾向于使用一些能拉近關系的稱謂,稱謂越來越多元化。稱謂的多元化傾向使“先生”的泛化程度降低,進而在平時生活中不大常見,多出現(xiàn)在正式場合、政治領域、商業(yè)領域、文藝界等,用來表示對一般男性的尊稱。在這個時期,“先生”稱呼一些在政治、文化、學術界有成就、地位較高的女性的語用功能依然存在,如“楊絳先生”“冰心先生”等。
同時,中國社會依然受到西方的影響,日韓風也較流行,各種外國影視劇、書籍中出現(xiàn)的稱謂語在不同時期影響著漢語本身的一些稱謂系統(tǒng)。比如,在公開、正式的場合,“女士們、先生們”是各類講話的慣用開場語,這是受到西方ladies and gentlemen這一問候語的影響。
信息時代網(wǎng)絡的普及導致中國復雜的稱謂系統(tǒng)更加多變、易變,出現(xiàn)了許多隨意性的特征。但“先生”從古至今的表示尊稱的這一功能并沒有在網(wǎng)絡時代退化,而是更加強化了它含義中的正式感與距離感。所以,在BCC語料庫中,從1984年到2015年的這段時期,“先生”的使用經(jīng)歷了兩個高峰階段,之后便陷入頻次較低的階段。第一個高峰期是延續(xù)了改革開放后的高峰期,即從1984年至1996年;另一個高峰期是香港、澳門回歸前后,即從1997年至1999年。2000年以后,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推進以及智能手機時代的來臨,“先生”稱謂逐漸陷入低迷,使用頻次雖然沒有達到“文革”期的低值,但一直不高,且變化浮動不大,一直在300~900次之間。
三、結(jié)語
從近現(xiàn)代歷史看,“先生”稱謂可謂大起大落,語用功能發(fā)生了各種變化。這些變化如一面鏡子,映射出中國近現(xiàn)代的社會變遷和政局變化。影響稱謂變化的不僅僅是社會、文化等因素,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詞語的歷時信息體現(xiàn)了詞語在語言社團中的使用,對語言社團中重大事件的發(fā)生有著很好的表現(xiàn)作用。語言一方面決定著政治交際雙方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語言也在政治交際過程中起到了意向表達與理解、認識與解釋的中介作用。稱謂是語言中必不可少的交際成分和工具,它和政治是密切相關的。稱謂中有政治,政治里有稱謂。如何稱謂,反映著政治交際中的政治權勢和意識形態(tài)。
“習馬會”中,“先生”稱謂的使用,一方面反映了兩岸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兩岸在經(jīng)濟、生活等各方面的更深入交流。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政治新聞充斥著人們的生活,除了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頁、微信、微博等即時通信工具對各種信息的傳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政治領域出現(xiàn)的稱謂也影響著人們對稱謂的態(tài)度和看法。由此或可推斷,“先生”稱謂必將在未來中國的政治交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馬宏基,常慶豐.稱謂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2]程乃珊.話說“先生”[J].上海文學,2004,(03):97-101.
[3]陳慧.“先生”稱謂研究[D].武漢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