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教育向來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說需要高校加強青年理性愛國主義教育,對突發(fā)事件要堅守輿論陣地,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性和系統(tǒng)性,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思政教學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社會責任感,避免青年存在思想盲從的問題。本文對當前理性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誤區(qū)入手,討論導致當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并分析如何開展好青年理性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希望當代青年對愛國主義有清晰的認識,為維護國家利益作出貢獻。
關鍵詞:當代青年? ?理性愛國主義教育? ?誤區(qū)? ?建議
當代青年普遍具有愛國熱情,并且關注世界局勢以及國家發(fā)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愛國主義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愛國主義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愛國的表現有多種,可以是發(fā)表愛國言論,也可以身體力行的參與到愛國行動當中,不過一些情況下,當代青年的言論和行動并沒有真正體現出愛國,所以說必須要在高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一、當前理性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誤區(qū)
(一)理性愛國主義教育有所顧忌
青年們的行為要能夠體現出愛國,主動承擔起責任,讓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更加深刻的開展[1]。
(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
高校開展理性愛國主義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廣大青年理性愛國的思維,這種培養(yǎng)需要貫穿于整個高校的日常教學理論中,并且對愛國主義理論教學高度重視,要涵蓋國家核心利益教育、公民教育、歷史觀教育、國際國內形勢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并且要根據青年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設計,對各方資源進行有效協(xié)調,當前部分高校在開展理性愛國主義教學的過程中并不深刻,缺乏相關理論的支持,體現出教學內容的碎片化,這樣就不利于青少年理性思維的形成
二、導致當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高校學生自身的特點
當代高校學生主要為90后群體,具有思想活躍、精力充沛、突出自我的特點,對身邊的熱點問題和社會現象較為關注。但是該階段的青年處于精神成長的上升期,在看待問題時容易情緒化,并且較為缺乏大局觀[2]。
(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在全球化經濟的背景之下,我國的綜合實力得到了比較明顯的提高,但是國際形勢也是比較復雜的,為了能夠在經濟,政治和文化多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所以這使得有一部分青年對社會主義的理念缺乏堅定的信念,并沒有理性的去看待愛國。
(四)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缺陷
在當前高校思政教學中,依然普遍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師生之間交流較少,缺乏對鮮活案例的利用,對于愛國主義教育來說,教師未能為學生提供近年來的典型案例,導致學生對愛國的認識不夠深入。此外,高校學生很少參與三下鄉(xiāng)和社會調研活動,未能對當前農村發(fā)展形成正確的認識,造成部分高校學生逐漸淡化服務于農村發(fā)展的意識。
三、如何開展好青年理性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一)利用典型案例和熱點問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教愛國主義教育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加強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積極利用熱點問題和典型案例開展教學,要盡量避免正面的說教方法,比如在《形勢與政策》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分組討論的形式,在學生發(fā)表自己觀點的同時,教師可以及時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掌握,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辯論,然后需要對學生進行評價,最后結合當前我國國情以及國際形勢對內容進行分析與闡述,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政治大局觀[4]。在教育方法上要少一些簡單灌輸, 多一些思考,多搜集典型的愛國素材和資料。此外,高校和教育部門在面對政治事件和突發(fā)事件時要及時發(fā)聲,認真分析形勢和披露事實真相,占領輿論陣地,和不良思想進行對抗,建立理性的輿論氛圍。
(二)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理性愛國教育
網絡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和影響力大的特點,并且學生對網絡的利用較為普遍,可以在手機、電腦中及時了解各種資訊。為此可以將其用于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學??梢灾贫ㄎ⑿殴娞栆约肮俜轿⒉?,并且需要建設好主題網站,定期更新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內容,讓學生及時了解國內外的大事,還需要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高校要引導學生支持黨和國家的領導,思考自己應該如何為國家安定做出貢獻。同時高校還要設立愛國主題論壇、設立網絡直播重大歷史事件板塊來增強理性愛國的實效性,并且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鼓勵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對于重大事件流傳的不實信息辟謠。此外,在高校網站建設中,還需要對社會名流、學者和專家的文章進行轉載,鼓勵學生在閱讀后進行留言,號召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及時在微信和微博中傳遞社會正能量,營造理性愛國的輿論氛圍。
(三)打造高校理性愛國教育平臺
高校不僅是學生獲取專業(yè)知識的搖籃,同時也是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平臺,理性愛國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需要高校加強相關教育,不過當前理性愛國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教學方法作為傳統(tǒng),所以說需要高校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把愛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國近代史綱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結合起來,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提升愛國思想,理性看待愛國問題。此外,高校需要豐富思政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小組討論、社會實踐等方法,讓學生思維發(fā)生轉變,產生愛國情懷。在打造高校理性愛國主義教育平臺的同時,要暢通青年表達愛國熱情的渠道,繼續(xù)青年把愛國情感表達出來,這才是疏導青年感情的正確方式,有利于其報效祖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此外,要與教育部門和政府加強合作,定期通過網絡組織和開展愛國活動,深入到青年群體中,以此有效提升高校理性愛國主義教學質量。
(四)高校需要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特色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高校還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比如對于愛國主題社會實踐活動來說就需要投入相關的經費,此保證參與活動人數充足,提升受教育效果,在傳統(tǒng)的專題實踐活動中也要加大宣傳力度,比如社會調研、暑期三下鄉(xiāng)等活動,需要在資金的支持下以及學生的大力參與下,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此外,高校還可以圍繞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教學,突出思政教育特色,在教學中通過競賽、演出、展覽等多種途徑開展相關主題活動,比如進行傳統(tǒng)書畫作品展覽、愛國詩朗誦比賽等,由師生共同組建評審團對學生的表現評定,以此作為優(yōu)秀學生的重要參考指標。高校還可以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展示出新時期愛國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在開展理性愛國教育的過程中,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來到抗戰(zhàn)紀念博物館參觀,或者帶領學生來到大學生活動中心觀看和愛國主義題材相關的影視資料。引導學生學生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實際行動,盡到一個公民熱愛國家的義務和責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廣大青年是國家發(fā)展的棟梁,是實現百年中國夢的推進者和建設者,其自身素質將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發(fā)展。為此,需要高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發(fā)揮出典型案例和熱點問題的作用,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并且打造出高校理性愛國教育平臺。此外,還要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特色,這樣學生在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會讓自身的價值觀念得到更新,更加理性的看待愛國問題,最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參考文獻:
[1]陳曉林.我國少數民族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不足及其應對措施——基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的調查[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10):70-75.
[2]陳金鑫.核心價值觀視野下大學生理性愛國主義教育探索[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6,(17):194-195.
[3]董扣艷.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重點與難點辨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05):55-59.
[4]徐剛.新形勢下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6,(04):80-83.
(作者簡介:鄒子杰,最高學歷:學士,單位:火箭軍工程大學,研究方向:光纖無損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