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憲
過了大年初一,大姐在我們“本家人”微信群里貼出一張“醫(yī)院告病人家屬書”。內容概要:經院部決定,實施有條件地禁止病人外出和家屬來院探望,并懇請各位家屬、老人給予理解和支持。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蔓延,母親的養(yǎng)老醫(yī)院不能隨意出入了。96歲的母親,平時我們四個子女每天輪流去探望她半天,她從來不覺孤獨。如此,她怎么辦?她怎么想?她能忍受嗎?
大姐在微信群里發(fā)出醫(yī)院通告,母親也在我們的“本家人”群內。母親耳重,但母親眼明。如果她手機操作“不誤”,想必看得到。大姐繼續(xù)在群里對母親寫:“明天起家屬不能探望了。媽媽,有事我們在微信上聯絡好嗎?(醫(yī)院的)阿姨讓我放心,會照顧好你的。我們都忍一忍,相信時間不會太久的。”母親當天不響,不應。我們有些心慌,和病房阿姨聯系,側面打聽。阿姨回:“很平靜,沒事?!?/p>
但畢竟沒見到母親的“手寫真跡”,我們兄弟姐妹都有點忐忑。第二天(初三)上午11:02,母親在群內的頭像邊跳出三個字:“后好好”。什么意思?老姐在微信上發(fā)去一堆慰問的話,要母親把字打清楚,把床搖搖高,自己可以在床上動動手腳。母親在10分鐘里沒反應。直到11:14,她發(fā)出一段文字,刷亮了我們眼睛:“明琍(我大姐),我睡了一個上午,現在精神好了,中飯也已經吃好了,菜是紅燒肉蒸茄子絲,不錯吧?你們也燒些好菜吃,飯后好好睡一覺,把身體休整休整。我們以后再談了。再見!媽?!币蛔譀]錯。
嘩啦,引爆了群,一大堆表揚撲上去。不但兄弟姐妹贊,連我太太也寫上一段:“媽,您發(fā)的微信確實了不起,像大姐說的流暢又樂觀。您已經中午飯吃好了,我們偷懶才剛剛起床,要向您學習,按時作息時間?!?/p>
初四了,母親一個上午沒聲響。下午2點48分,咕嘟跳上來一大段:“剛才阿姨要我起來,去走廊走兩圈(平時在養(yǎng)老醫(yī)院陪老人走路是我們家屬的事情),已經走好了,水果也吃好了。已經在床上休息。今天中午的菜是一個大肉園(圓)和卷心菜,還不錯吧?我都吃完了。這兩天的大便是很正常的,每天一次?;兀▍R)報完畢。你們在家生活也很正常吧?念念!”一通“匯報”,連群里幾個“第三代”都佩服,都翹起大拇指。
在母親和我們日日能夠相見的時候,她最多發(fā)來幾個簡單的字和扼要的單句,我們回過去也有一句沒一句。而在這幾天,這些無法相見的日子里,我們和母親,竟然互致起許多濃情的問候,表達出平時不會表達的情感。
我們還驚奇地發(fā)現,96歲的母親,會如此勤奮靈活地在手機上劃拉出這么出色的文字,熱切抒發(fā)對兒女們的愛意,發(fā)散出富有生活情趣的思想。而且,又一次,讓我們見識到了,母親遇上任何事情后的從容、淡定、樂觀、無一絲焦慮的涵養(yǎng)。這還讓我們記起,1988上海甲肝大爆發(fā),我們家也有一人“中槍”。社會上恐慌,家庭內驚恐,而當時在醫(yī)務單位工作的母親,很鎮(zhèn)定,要大家不必慌亂,各人做自己該做的事,立即隔離該隔離的人。驟起的風波,不久即告平息。
在這樣的母親面前,我們還有什么可以焦慮和害怕?
選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