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公司已經(jīng)一年多了,一直秉承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精神,只顧埋頭苦干,從不像其他同事那樣,精于跟領導搞關系。我心里明白,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為我很畏懼與領導相處,總擔心在領導面前說錯話、做錯事。每每遇見領導,我都恨不得拔腿就跑,更別說在領導面前表現(xiàn)自己了。漸漸的,我成了領導面前的隱形人,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機會,比如最近的一次晉升,和我同期進入公司的一位同事,業(yè)績遠不如我,卻因為是領導面前的紅人,排在了我前面。我心有不甘,卻無可奈何,只能時常偷偷地恨自己不爭氣,為什么就學不會與領導的相處之道呢?
阿明
曹序? 心理咨詢師
阿明你好!我發(fā)現(xiàn)你有一種執(zhí)念:認為自己在領導面前極易犯錯,比起在領導面前做錯事,你寧愿將自己藏起來,就像你說的——“做領導面前的隱形人”。
在談改變之前,我們不妨先來認識一下自己,看看你為何會陷入如此困境。認知風格之父威特金認為: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場獨立型”,這類人通常以自身的經(jīng)驗或價值觀作為標桿,傾向于獨立地對事物進行判斷;另一種是“場依存型”,這一類人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權威的影響,傾向于“借他人之眼”來認識世界。
場獨立型的人,更多地憑自身的感覺來評價自己,如果他們相信“我是優(yōu)秀的,我是有能力的”,便不會輕易改變這樣的自我認知。而場依存型的人,則需要借助別人的評價來建立對自己的認識,如若有人對他們作出負面評價,他們的自信心就會遭受重擊。
在領導面前,場獨立型的人更樂于去表現(xiàn)與爭取,一次的失誤或失敗在他們看來是有辦法補救并能夠接受的。但對于場依存型的人而言,在領導面前犯錯,就意味著對自己的全盤否定,因此他們干脆選擇盡力回避表現(xiàn)的機會。
除此之外,你害怕與領導相處,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美國著名心理專家薩提亞曾提出“五種生存姿態(tài)”的理論,你也可以將它理解為五種溝通姿態(tài),指在與人溝通時,不同的人會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模式,分別是一致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討好型。
討好型的人會將與人的交往看成是“討好別人的過程”,認為只有不斷討好,別人才會喜歡自己。討好型的人是看不見自己真正的價值的,他們常有這樣的內(nèi)心獨白——“我不值得一提”“我真的不討人喜歡”“我總是做錯事”。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便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她幼年時,父親便將所有的愛給了臥病在床的妹妹。松子想方設法討好父親,希望得到父親的關注與認可,這樣的生存姿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松子成年,以至于她每一次戀情都是童年時與父親關系的重演,一生都在以討好來換取被愛的資格。
也許人們會認為討好型的人是在無限滿足對方的需求,其實恰恰相反,他們的焦點更多是放在自己身上。正因為擔心自己不夠好,才會屢屢放低姿態(tài),屢屢回避被評價的情境。而你之所以害怕與領導相處,或許亦是因為你太畏懼被領導評價。
低姿態(tài)的委曲求全,讓討好型的人常感到受傷、不滿與被壓抑。正如能力不如你的同事晉升時,你內(nèi)心的不甘。
薩提亞認為,人們生存姿態(tài)的形成與其家庭相處模式有關,討好型的孩子背后,也許有一個指責型的父親或母親。孩子長大后,便將與父母相處的模式,內(nèi)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松子將它代入到戀情中,而你將它代入到了職場里。
想要跳出與領導關系的怪圈,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與人際交往模式??梢詫で笥H近、可信賴的人的意見,讓他們幫你建立對自己的客觀評價,破除對自我認識的不合理信念后,也許你就能夠坦然地邁出與領導交往的第一步。雖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好酒還得靠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