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詩,就跟我們今天寫作文一樣,需要用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來讓文章顯得有深度、有內(nèi)涵,還能更好地體現(xiàn)中心思想。這種手法大家都不陌生,叫做“用典”。
引經(jīng)據(jù)典,一是能夠控制詩詞的字數(shù),用有限的文字更好地傳遞詩人的思想。想想五言絕句七言律詩,要在這么少的字數(shù)內(nèi)表達詩人復雜的情緒,不容易啊。
用典的另一個作用是委婉表意。臣子給皇帝提建議,說錯話很容易就被貶官了。這時說話委婉就很重要了:皇上您看,古人也有這樣的情況,他們是這樣處理的……既不駁領導面子,又提了建議。
最后一個作用就是充實內(nèi)容、美化詞句了。近體詩講究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用典能讓詩歌文辭妍麗,結構嚴謹,增加外形之美,豐富其內(nèi)涵。
佛系小王子:王維
息夫人
莫以今時寵,而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先來介紹一下寫這首詩的背景。
一日,寧王邀請王維到他府上做客,介紹了他新娶的小妾。這名女子本來是街口燒餅店家的老板娘,寧王看上了她的美貌,強搶為妾。雖然受到了寧王的萬般寵愛,但她依然整日以淚洗面。寧王問她: “你還想著那個賣燒餅的嗎?”她點了點頭,寧王便把燒餅店的老板也叫了過來。兩人一見面,這名女子哭得更兇了。在場的客人都十分感動,寧王便讓他們作詩記錄這件事。如此這般,便有了王維的這首詩。
這首詩里的典故是息夫人,出自《左傳》。息夫人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本來是息國國君的妻子,結果楚文王聽聞她的美貌,便滅掉了息國,強搶她為妻。息夫人入宮三年,卻從未主動說過話,楚文王問她為什么,息夫人回答說: “我一個女人,伺候兩個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么話可說的?”
王維機智地借用息夫人的典故,凸顯女人的堅貞。寧王深受感動,最后放了她,讓夫妻倆團聚。
風流才子:杜牧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泰準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我們都知道杜牧生在晚唐,雖然是位富家子弟,但他心系政治,對當時已經(jīng)千瘡百孔的唐朝感到憂慮。國家都要亡了,但是秦淮河兩岸還是燈火通明,達官貴人們一邊喝著小酒,一邊招呼歌女們獻上淫詞艷曲。
他們讓杜牧想到了陳后主陳叔寶,陳叔寶曾經(jīng)作了一首《玉樹后庭花》,來夸自己的寵妃姿色美麗: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艷質(zhì)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tài)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后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池歸寂中!
作為一名“唱作人”,陳叔寶不僅自己作詞,讓人譜曲,還精心挑選了一千多名長得漂亮的宮女,命令她們學唱,學會后輪流在宴席上演唱,簡直是后宮漫的典型代表。他的荒淫無度導致朝廷上下一片混亂,最終成了亡國之君。
靡靡之音牽出“商女不知亡國恨”,但想抨擊的其實是那些豪紳權貴們:你們這些沉溺于聲色的人,不就跟陳后主一樣嗎?在他們身上,我們的風流才子絲毫看不到唐朝的未來,滿心憂慮地寫下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