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滿,劉冬梅,吳 兢,裴雪梅,劉言祥,李慶彬
血管性輕度認知損害(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VaMCI)是由腦血管疾病引發(fā)的一類疾病,屬于血管性認知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早期癥狀較輕的階段,臨床上表現(xiàn)為輕微的認知損傷,認知狀態(tài)介于正常老年與老年癡呆之間[1-4]。因此,應從防治VaMCI開始,且早期的認知功能損害是具有可逆性的,通過藥物治療可以延緩甚至逆轉VCI[5-8]。VCI在中醫(yī)學上屬于“健忘”“癡呆”和“呆病”的疾病范疇,而VaMCI則與“健忘”的臨床表現(xiàn)一致[9-10]。“毒損腦絡”是得到多數(shù)學者認可的病機,認為VCI為本虛標實之證,腎虛虧精為其根本,瘀血痰濁為標,進而導致毒損腦絡和腦消髓減,最終導致VaMCI[11]。有研究證明了中醫(yī)藥對VaMCI有改善作用[12-14]。因此,本研究采用益腎解毒中藥顆粒治療VaMCI,觀察其在治療VaMCI方面的有效性。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腦病科收治的VaMCI病人60例,并記錄病人的性別、年齡和病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符合2016年血管性輕度認知損害診斷指南,中醫(yī)證候分型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血管性癡呆的中醫(yī)辨證量表(SDSVD)劃分為肝腎虧虛兼痰瘀阻絡型者[15-16];②VaMCI發(fā)生在腦血管病3個月內或Hachinski缺血量表(HIS)評分≥7分;③年齡40~80歲;④意識清楚,有足夠的視覺上的分辨力和聽覺上的分辨力,同時能夠接受并可認真進行神經(jīng)心理學測試者;⑤北京版本的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評分<26分,臨床癡呆量表評分0~0.5分;⑥病人均已知情并同意該研究。
1.2.2 排除標準 ①已經(jīng)被確診屬于癡呆;②認知障礙不是由腦血管疾病引起;③抑郁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評分≥17分;④不符合所需年齡范圍;⑤患有嚴重的心肝腎疾病,且不能依從研究方案。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尼麥角林片,每次10 mg,每日3次。觀察組口服益腎解毒中藥顆粒(何首烏15 g,肉蓯蓉15 g,益智仁15 g,荷葉10 g,砂仁6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丹參15 g,膽南星6 g,赤芍15 g,川芎10 g),每日1 劑,分早晚2次,溫水沖服。兩組均給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控制血壓和血糖等腦卒中基礎治療。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1個月及治療3個月后,觀察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以及MoCA評分。MMSE檢測內容包括記憶力、定向力、計算力、短期回憶、組織能力、語言等方面。MoCA檢測內容包括注意力、語言能力、命名、抽象思維能力、定向力、延遲回憶等方面。
1.5 療效評定
1.5.1 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血管性癡呆的中醫(yī)辨證量表。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且證候積分減少≥70%;好轉:癥狀和體征有好轉,且證候積分減少≥30%且<70%;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且證候積分減少<30%。
1.5.2 認知功能療效評定 采用MMSE、MoCA及ADL評定病人的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所有量表均由不了解分組情況的同一腦病科醫(yī)師來完成。根據(jù)《血管性癡呆診斷、辨證及療效評定標準》[17]中認知療效評定的一項重要指標為MoCA量表評分療效指數(shù)。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后得分的差值/治療前得分×100%。顯效:療效指數(shù)超過20%;有效:療效指數(shù)超過12%,但不足20%;無效:療效指數(shù)不足12%。認知療效評定另一指標為MMSE,其最高分為30分,27~30分為正常范圍;低于27分為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其中21~26分為輕度認知障礙;10~20分為中度認知障礙;0~9分為重度認知障礙。ADL評分包括4個分級:自己可以做;有些困難;需要幫助;無法完成,分別為1~4分,共20個項目,得分范圍為20~80分,≤26分表示完成正常,>26分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病人年齡48~70歲,出現(xiàn)輕度認知損害的時間為2~6個月,受教育時間為5~15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所有病人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單位:例(%)
注:治療1個月、3個月,兩組療效比較,P均<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MS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對照組MMSE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MMSE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兩組MMSE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3個月與治療1個月MMS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3個月與治療1個月MMSE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t1值、P1為治療前與治療1個月比較的統(tǒng)計值;t2值、P2為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比較的統(tǒng)計值;t3值、P3為治療1個月與治療3個月比較的統(tǒng)計值。
2.4 兩組治療前后MoCA療效比較 治療1個月、3個月后,觀察組MoCA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oCA療效比較 單位:例(%)
注:治療1個月、3個月兩組療效比較,P均<0.05。
2.5 兩組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對照組ADL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DL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兩組ADL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3個月與1個月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3個月與1個月ADL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t1值、P1為治療前與治療1個月比較的統(tǒng)計值;t2值、P2為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比較的統(tǒng)計值;t3值、P3為治療1個月與治療3個月比較的統(tǒng)計值。
有研究發(fā)現(xiàn)輕度認知障礙病人較正常老年人發(fā)展為癡呆的概率高5~10倍,且血管性因素為主要的病因[18-19]。因此,VaMCI為癡呆的高危因素,同時也是其早期的表現(xiàn),盡早地干預可以改善預后,并促進認知功能恢復。本研究采用益腎解毒中藥顆粒對肝腎虧虛兼痰瘀阻絡型的VaMCI病人進行治療,并觀察其臨床療效。并將治療1個月和3個月作為療效觀察的時間點,發(fā)現(xiàn)較常規(guī)西藥治療,益腎解毒中藥顆粒治療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能力,且隨著服藥時間的延長,對認知功能的提高更明顯。
本研究基于“毒損腦絡”的病機,遵循中醫(yī)學“辨證論治”原則,首先選擇符合肝腎虧虛兼痰瘀阻絡型VaMCI病人進行研究,治療上根據(jù)病機特點給藥,腦消髓減、正氣虧虛從而使得毒邪入絡而易留滯,阻礙氣機血液的運行,進而形成痰濕和瘀阻等病理變化。因此,治療當補虛瀉實、驅除瘀滯而保持腦絡的通暢,恢復腦部血液正常的流通。益腎解毒中藥顆粒中何首烏、肉蓯蓉、益智仁可滋補肝腎,“益精增髓”上充于腦而扶正;石菖蒲可安神益智開竅;膽南星開竅醒神、祛痰化濁;砂仁可健脾化濕;丹參、赤芍、川芎可活血逐瘀。全方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化瘀和化痰通絡之功效[20-22],對于進展緩慢的認知功能障礙病人,或可提供一種獨辟蹊徑的治療方案。
益腎解毒中藥顆粒對肝腎虧虛兼痰瘀阻絡型的VaMCI療效顯著,可以提高病人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能力,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