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向宇
納蘭性德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多人的幫助,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兩位“貴人”,一位是他的“受知師”儒學名家徐乾學,另一位就是影響納蘭性徳一生的康煕皇帝玄燁。
徐乾學稱納蘭性德:“自幼聰敏,讀書一過目即不忘。善為詩,在童子已句出驚人。久之益工,得開元、大歷間豐格?!?/p>
徐乾學自幼酷愛讀書、抄書和藏書,并由舅舅顧炎武親自輔導(dǎo),他與自己的兩位弟弟徐秉義、徐元文皆官貴文名,號稱“昆山三徐”。舅舅顧炎武拒不與清廷合作,是個很有民族氣節(jié)的學者,但他默許三個外甥為康熙皇帝效力。
納蘭性德17 歲時入國子監(jiān)讀書,當時徐元文正任國子監(jiān)祭酒。徐元文在順治十六年中狀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又補國史院修撰,成為康熙皇帝的經(jīng)筵講官。納蘭性徳進入國子監(jiān)不久,就得到了徐元文的賞識,并被其引薦給了徐乾學。徐元文當時有言:“司馬公賢子,非常人也?!碑敃r其父納蘭明珠任兵部尚書,司馬是兵部尚書的別稱。
納蘭性德
康煕曾高度評價徐乾學:“朕觀翰林文頗多佳卷,而筆力高古無出徐乾學之右,朕向聞徐乾學文字最工,諸翰林官莫不向彼請正。今細閱其所試文,果堪領(lǐng)袖?!?/p>
納蘭性德在順天府參加鄉(xiāng)試時,副主考官就是徐乾學。在科舉制度中負責教學的老師稱“授業(yè)師”,遇到疑惑請教的老師稱“問業(yè)師”,在各試中擔任考官的人稱為“受知師”。
徐乾學正是納蘭性德的“受知師”,當時亦稱“座師”。他集學術(shù)、文章、道徳于一身,堪比韓愈和朱熹,當時學子無不以拜徐乾學為師為榮。那天,通過順天府鄉(xiāng)試的舉人要謁見考官。納蘭性德喜形于色,逢人便告:“吾真得師矣!”
三天后,納蘭性德投下帖子,帶著厚禮,到座師徐乾學府上拜謁。他行過禮之后,斜坐在徐大人身旁。師生不免敘談一些學問之事。納蘭性德被徐乾學書房中四壁書架上浩瀚的線裝古籍強烈地吸引著,他不由自主地到書架前去翻閱,看了這本又看那本,有些書是他從來沒見過的,真有愛不釋手之感。徐乾學見納蘭性德酷愛自己的藏書,便建議他:“性德,你如有興趣,可利用這些資料編著一部《通志堂經(jīng)解》,這倒是一樁功德無量的事業(yè)!”
納蘭性德一愣,他沒有料到座師會有此提議,有些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但他謙虛地說:“學生才疏學淺,無法擔此大任?!?/p>
徐乾學笑言道:“此事,確實工程浩蕩。不過,若明珠大人可幫此忙的話,定能辦成此功德無量之事。”
聽到此言,納蘭性德頓生信心。徐乾學繼續(xù)說道:“不妨一試,吾亦可助汝。”
此次長談涉及儒家經(jīng)史淵源、各類文體風格、從古至今的引申……學問之深、見地之高,讓徐乾學對納蘭性德的真才實學刮目相看,于是有了編著典籍的想法,一來可以讓他通讀古典,二來可以鍛煉其編練之功,亦是成才之捷徑。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沒有徐乾學,就沒有納蘭性德在《通志堂經(jīng)解》上的成就,徐乾學不僅成為納蘭性德的良師,還教其處世之道。在《通志堂經(jīng)解》編著期間,遇到難點時,他們共同釋義,不僅能加強理解,還能產(chǎn)生新的見解。
自從拜徐乾學為師后,納蘭性德每隔兩天,就會前往徐乾學府上和他講論書史、討教學問,并就編著之事進行商討。幾年下來,納蘭性徳完成了《通志堂經(jīng)解》的編著,也考取了功名。這期間,他將自己的藏書室“花間草堂”改為“通志堂”。所謂“通志”者,“志趣相通”也,有徐乾學在《經(jīng)解序》中所說的“同志群相助成”和納蘭性德在《經(jīng)解序》中所說的“與同志雕版行世”之義。
徐乾學曾告訴納蘭性徳“為臣貴有勿欺之忠”,這是希望他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身份高低,無論何種處境,都不要忘記誠實是衡量一個人操守的標尺?!拔鹌塾谛模鹌塾谌?。”具有誠實品質(zhì),才不會自欺欺人。
徐乾學是一位藏書家,他將自己的書齋取名為“傳是樓”。他不是一般的守書奴,而是既藏、又讀、又寫,藏得多、讀得好、寫得漂亮,功底明顯高于其他藏書家。徐乾學的藏書樓甲于整個清朝,“書可敵國,詢不謬也”。他晚年在太湖別墅中編纂《大清一統(tǒng)志》,邀請當時一流學者閻若璩等人參加,所據(jù)資料全部取自“傳是樓”。
《傳是樓記》記載:“徐乾學曾經(jīng)召集子孫們上樓,說:‘我拿什么傳給你們呢?為人長輩的,每每想傳后代田地錢財,子孫未必能累世富有;想傳后代金玉珍玩,子孫未必能保住這些寶物;想傳后代園池臺榭,子孫未必能世世享受娛樂。鑒于此,我把什么傳給你們呢?’遂指架上書籍誨曰:‘所傳者唯是矣!’還告誡子孫,不僅是書籍這個‘是’,最終乃是‘實事求是’的那個‘是’?!?/p>
徐乾學的厲害之處在于“識材”??滴跏荒?1672年),他作為副考官與蔡啟僔一起典考順天府鄉(xiāng)試時,從已被遺棄的試卷中挑出了韓菼之文呈上,皇帝看后龍目一亮,大筆一揮:第一甲第一名。韓菼后來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由此可見徐乾學的眼力。此后,徐乾學和韓菼還促使當時的文壇發(fā)生了古樸而文雅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