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谷生產國和消費國。目前,我國稻谷的質量檢驗手段和檢測水平落后,多采用感官評價法,主觀性強、檢測速度慢、檢測精度受到影響。尤其是前幾年“轉圈糧”等問題的出現(xiàn),對收購過程中新鮮稻谷的合理評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為滿足稻谷質量檢測的需要,經過10多年的努力,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成功研制了多項先進的稻谷質量檢測技術,開發(fā)了多套專用的稻谷質量檢測儀器,制定了相應指標的快速檢測方法,多套成熟技術已經在行業(yè)內得到了推廣應用。
圖像處理技術在稻谷加工
及外觀品質檢測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近10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圖像處理技術在糧食行業(yè)內逐漸應用。目前已經研制成功并推廣應用的儀器有JMWT12大米外觀品質檢測儀。該儀器基于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采用專用分析處理軟件檢測稻谷品質指標,利用米粒表面顏色檢測大米的堊白粒率、堊白度、不完善粒、黃粒米等指標,利用米粒長度檢測大米的整精米率、碎米率等指標,具有快速、準確、客觀的優(yōu)點;無需任何儀器調整即可快速同時檢測稻谷的整精米率、堊白度、黃粒米、不完善粒、碎米等多項指標,評價結果完全符合國標的要求,具有重復性和再現(xiàn)性好等優(yōu)點。2012年原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組織制定了行業(yè)標準《糧油檢驗稻谷整精米率測定圖像分析法》(LS/T 6104-2012),國標《糧油檢驗稻谷整精米率測定圖像分析法》(GB/T 35865 -2012)于2018年12月1日頒布實施。兩項標準目前已在600多家科研單位、檢測單位和糧油加工、流通企業(yè)應用。
近年來,在進出口貿易交易過程中,隨著我國大米對長粒米和中短粒米的準確分類和判定要求的提高,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標準質量中心組織相關研究人員在大米外觀品質檢測儀的檢測應用基礎上,對進口大米粒型分類判定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采用已有大米外觀品質檢測儀和圖像分析方法,在全國稻谷以及進口大米粒型的檢測數(shù)據(jù)分析基礎上,結合國際食品法典標準(CAC)CODEX STAN 198-1995中的第三種分類方法,組織制定了《大米粒型分類判定》(LS/T 6116-2017 ),并于2016年6月14日頒布實施。目前該成果已經在海關等檢驗部門得到廣泛應用。
大米加工精度檢測儀器
和檢驗方法引入國標
加工精度是稻谷整精米率等質量指標正確評價的前提條件,也是大米品質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米粒加工精度的檢驗主要依據(jù)《糧油檢驗米類加工精度檢驗》(GB/T 5502-2018)規(guī)定,通過直接比較法和染色法2種方法判定。直接比較法操作方便快捷,但是由于通過人眼目測米粒皮層并判定留皮程度較困難,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因此加工精度等級標準樣品制作缺乏手段,可比性不強。
國標染色法也是通過目測與標準樣品對比判斷大米的加工精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皮與胚乳的差別,使人眼較易區(qū)分,但是染色法穩(wěn)定性不好。這些判定方法極易造成檢測不準,加工企業(yè)會因此對大米過度加工,不僅降低了大米的營養(yǎng)價值,更給加工企業(yè)帶來巨大的損失。
為了滿足行業(yè)的需求,院屬企業(yè)北京東方孚德技術發(fā)展中心與日本佐竹公司合作研制出了基于圖像分析技術的大米留皮程度檢測方法,該方法是采用新的染色技術對加工后的大米進行準確染色,提高染色的穩(wěn)定性。然后對染色后大米采用圖像分析方法,快速、準確檢測出大米的留皮百分比,準確檢測出大米的加工精度。
目前大米加工精度檢測儀已經研制完成,大米加工精度的國標方法《糧油檢驗米類加工精度檢驗》(GB/T 5502-2018)已經修訂完成,成果在行業(yè)內推廣應用200多套。該技術輔助大米加工精度標準樣品的研制單位準確研制出了LS/T 15121~15123系列大米加工精度標準樣品。該標準方法和標準樣品被引入《大米》(GB1354-2018)。
近紅外法檢測稻谷食味等品質,
制造適用于中國的大米食味計
大米的食味值是評價稻谷和大米質量的關鍵指標,在稻谷的流通和加工方面應用廣泛。但是食味的評價方法一直采用感官評價方法,檢測效率低,主觀性強,重復性和再現(xiàn)性差。2009年北京東方孚德技術發(fā)展中心與日本佐竹公司合作,在日本成熟技術基礎上,研制出了適合中國使用的大米食味計。該儀器利用近紅外分析原理,采用先進的固定式光柵光譜儀,將智能模糊理論與近紅外光譜數(shù)據(jù)進行結合,綜合評價大米食味,并直接對未經蒸煮的大米或糙米樣品的食味值、水分、蛋白質、直鏈淀粉等指標進行客觀判定。操作簡便,樣品無需前處理,避免人工和前處理條件造成的誤差;分析快速,從進料到結果顯示只需60秒,可以快速檢測多項指標;儀器精度符合近紅外儀器對水分、蛋白等檢測指標的要求,符合GB/T24895、GB/T24896、GB/T24897要求;較人工感官評價,大米食味計的重復性和再現(xiàn)性良好,可以保證穩(wěn)定的檢測需求。該技術已經被《中國好糧油生產質量控制規(guī)范》(LS∕T 1218-2017 )標準引用,儀器食味值檢測符合好糧油LS/T3108-2017和LS/T 3247-2017的要求。
稻谷新鮮度快速檢測技術已成為
國家“推陳儲新”政策執(zhí)行的關鍵檢測手段
稻谷新鮮度快速測定技術是檢測稻谷是否新鮮的專有檢測技術,是保證國家儲糧安全、推進國家“推陳儲新”政策執(zhí)行的關鍵檢測手段。
前些年由于“轉圈糧”等問題的出現(xiàn),糧食收儲監(jiān)管手段不斷加強。為了保證儲糧安全,避免收儲糧食過程造成的糾紛,北京東方孚德技術發(fā)展中心與日本佐竹公司合作研制了稻谷新鮮度測定儀。該儀器基于稻谷加工成的大米與染色試劑反應后溶液的顏色不同,利用光學比色法的快速檢測技術準確檢測稻谷的新鮮程度,5分鐘即可檢測一個樣品,多樣品檢測時15分鐘即可檢測6個樣品,非常適合于新鮮稻谷的快速篩查。該儀器將不同新鮮程度的稻谷檢測結果進行了數(shù)值化,免受人為因素影響,檢測準確、客觀,再現(xiàn)性良好,方法的穩(wěn)定性良好。5年來全國范圍大量的實驗驗證結果表明,該技術檢測的稻谷新鮮度值與其儲藏時間具有顯著負相關關系;當年新稻谷與往年陳稻谷新鮮度值有明顯區(qū)分,區(qū)分度達到85%以上,滿足國內稻谷新鮮程度的檢測。公司在大量稻谷普查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基礎上,制定了新鮮稻谷的判定方法,通過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標準質量中心組織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的適用性驗證評審。制定了行業(yè)標準《糧油檢驗稻谷新鮮度測定》(GB/T 8118-2017)。目前新鮮度檢測技術已經應用于稻谷收儲現(xiàn)場新鮮稻谷的快速篩查,為保證我國的儲糧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來源: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